喻柳 段荷芬
摘? 要: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客觀現實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作為自由擇業的主體,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和能力仍有不足,在職業選擇和價值取向上往往過于注重個人價值獲得,而忽視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缺乏對于工作崗位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思考和定位。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對于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點、痛點,實現就業提“率”提“質”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083-04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突破千萬人,總量和增量創歷史新高,高校擴招和經濟下行的壓力讓穩就業、保民生任務更加艱巨。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改革正式提出。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專業課程、公共課程和思政教育融合互建[1]。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互建的研究和探討也逐漸增加。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是指導大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明確就業目標的啟蒙第一課,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發揮好課程的思政教育和引導作用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應盡早介入引導大學生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培育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注重將個人價值獲得與國家、社會價值貢獻有機結合,有效提高大學生就業難點和痛點問題的解決率,提升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滿意度。
一、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邏輯要義
以政治立場把牢人才培養方向,是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關鍵。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2]。高等教育的各門課程必須符合黨和國家對于人才培養的目的,遵照“四個服務”的邏輯起點,回答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立足新時代黨和國家戰略人才需求、區域人才協調需求、偉大復興中國夢需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有自信、尊道德、講奉獻、重實干、求進取的時代新人。若忽視或弱化對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堅持,在培養人的問題上走偏,國人努力奮斗的現代化事業就會失去方向和目標。
課程思政融入豐富教學內容,是錨定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詮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公共必修課和大學生職業指導啟蒙第一課,是思政育人的載體和延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育人環境建設是教育所需和政策所指,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要求。其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自覺提高生涯管理和就業創業能力,將個人發展與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理性規劃未來。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政融入,對于深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構建思政大格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有著重要意義。切實解決好大學生職業意識、職業素養、擇業觀念、職業價值觀、集體意識、奉獻意識的培養問題,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破除求職就業難點和痛點,實現就業提“率”提“質”的現實目標,都要求教師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進思政教育落地,深化課程教學效果。
以德育人是服務青年大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的需要。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的青年身處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擁有建功立業的大舞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要面對和回答好時代的問卷,必須將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結合起來,將青春夢與國家夢有機結合才能實現人生價值的上升。處于“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正急需正確引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的融入以青年成長成才需要作為最佳切入點,根據大學生個人能力素養、職業選擇、成長需求等精準定位,將培育時代新人的美好愿景與個性化職業發展通道設計相結合,一方面根植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的基因,另一方面解決大學生職業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促進個人夢與家國夢的有機統一。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思政融入的意義
課程思政改革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賦能增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傳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見竹不見人”,存在重技能學習輕思想提升、內在價值導向偏差等問題,削弱了課程應有的育人價值[3]。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中引入鮮活的思政元素,將思政理論運用到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中,為職業規劃教育課程賦能增效,有利于職業規劃教育理論的“本土化”改革和課程內在價值導向修正,深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學生職業發展綜合能力,培養適應國情社情的綜合型人才。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讓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課程思政賦予思政教育新活力,增強了思政教育的親和力,構建了協同育人大格局,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把價值觀培育、理想信念培育、愛國精神培育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般地融入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讓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改革有助于時代新人培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互建有助于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在校期間學業發展、職業規劃、就業實踐,有助于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有助于改善和提高高等學校思政教育和職業規劃教育相關工作實效。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思政融入的基本原則
對照“八個相統一”要求,大力推進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遵守課程應有的普適性、科學性和工具性的要求,注重“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和“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的原則,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第一,注重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4]要堅持以政治性為靈魂,用政治指導和推動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教學創新,使“價值引導”和“知識傳授”的有機融合。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賦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意識形態屬性,以思政融入引導學生培育理想信念、職業精神和家國情懷,以學理分析幫助學生解決自我探索、職業探索中的現實問題。
第二,注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理論性是課程的基本屬性,是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內在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除了含有生涯規劃的理論外,還必須融入黨的青年工作理論,做到理論有高度、有廣度、有熱度,才能真正發揮指導作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把握時代脈搏,立足青年特點,都要求在實踐教學上走深、走實、走心。注重學生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使“課堂教學”小課堂和“課外實踐”大課堂有機融合,針對教學安排、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求,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思想境界和知識儲備,另一方面開拓課外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自主學習、接受歷練、提高能力。
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思政融入的整體規劃
針對當前高等教育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和新時代(尤其是后疫情時代)大學生職業發展的新形勢,基于課程的本質屬性,對標學生學業發展、職業發展的剛性需求,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可從三個方面進行規劃與實踐。
一是發揮課程的德育育人功能,明確課程“家國情懷、職業精神和理想信念”的思政主線。課程思政的融入,首先在于找準切入點。緊扣高等教育的辦學定位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課程特色,可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維度進行思政融入探索,結合黨的百年奮斗史、專業人物發展史、校友成長史等豐富思政素材,挖掘課程中所能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在國家層面,融入家國情懷教育,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意愿,提高自身政治修養,強化擔當大任、學以報國的理念。在社會層面,融入職業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職業的責任與操守、技能和知識、榮譽與理想,形成樂業、精業、敬業的良好氛圍。在個人層面,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學生志存高遠、艱苦奮斗,補足精神上的“鈣”,自覺踐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通過以上思政融入點,豐富課程內容,為引導大學生成長為具有遠大理想信念、崇高職業精神和深厚家國情懷的新時代人才發揮作用。
二是搭建課程的實踐育人模式,形成課程“探索、體驗、分享、咨詢、復盤”多效合一的實踐平臺。若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政融入落地開花,需要將思想性和實踐性相結合,開發課程教育教學資源,系統地推進課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顯性+隱性”的學習形式,通過打造集“探索、體驗、分享、咨詢、復盤”一體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成長空間,推動思政教育與理論學習向自覺踐行的轉化。在職業探索上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實習實訓基地參觀、生涯人物訪談等活動,在體驗上可以鼓勵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兼職等形式,在分享上可以通過朋輩經驗交流、就業創業大講堂等傳遞經驗,在咨詢上可以持續推進“職涯一對一”動態關注學生思想成長過程,將課程理論知識教學和課外實踐教育融合,引導學生在知行合一中感悟和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和目標。
三是完善課程教學設計及評價體系,細化課程各教學模塊在教學目標、思政元素、思政案例、教學實施上的具體內容。圍繞生涯意識喚醒、自我探索、職業探索、生涯規劃實踐四個模塊,創新思維,注重實效,豐富形式,使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真正成為學生學業、職業規劃與發展的定向器和引航器。生涯意識喚醒模塊,以普及生涯規劃概念及理論,喚醒學生生涯意識,激發學生生涯探索的欲望和動力為教學目標,將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教育憂患意識和奮斗精神教育通過理論講解和微課分享等形式融入。自我探索模塊,以幫助學生了解個人興趣、性格、價值觀,全面了解自我,塑造正確的個人價值觀為教學目標,將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游戲互動等形式融入。職業探索模塊,以幫助大學生探索職業的三維度,對標對崗找差距、找定位為教學目標,通過案例驅動和生涯體驗將職業精神教育融入。生涯規劃實踐模塊,以激勵學生開展生涯行動,以實踐行動練就本領為教學目標,通過訓練結合將形勢政策教育、自信自強教育和奮斗精神教育融入。
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融入的教學實踐
首先,完善課程內容。將家國情懷、職業精神和理想信念教育融入課程,培養學生愛國之情、敬業之心和奮斗之志。一是融入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尤其是青年運動史,以光輝史實滋養和啟迪學生銘記歷史、勇擔重擔、接續奮斗。二是學習專業史中的人物事跡和校友院友的成長軌跡,激勵學生堅定專業自信、練就專業本領、深耕專業領域。三是銜接好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系統設計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咨詢等實踐活動,強化實踐訓練,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課程實用性。四是嘗試校本教材的開發,集中骨干師資力量,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立足不同學科特色和職業發展通道,制定校本化、個性化的教材[5]。
其次,改進教學方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政教育融入實踐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踐、賽”混合式教學為手段,推進課程思政的全面融入。學:利用8個理論學習學時,引導學生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理論知識,掌握自我探索和職業探索的方法。踐:利用12個實踐教學學時,引導學生完成吉訊職業測評,參加生涯體驗活動或培訓,制作職業生涯規劃檔案等,積極探索并展開實踐。賽:組織學生參加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在競賽和評比中提高綜合能力,修正和完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方向。通過善用各類教學方法,推進思政教育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覆蓋,充分發揮課程的思想教育引導作用。
最后,探索實施路徑。發揮課程德育育人、實踐育人潛在優勢,完善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打造多層次育人體系,針對不同學習階段設置從基礎性教學目標到發展性教學目標的不同層次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實現從“基本認知”階段(1.0階段,教學目標在于基本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知識,喚醒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等),發展到“對比分析”階段(2.0階段,教學目標在于能夠通過理論方法和測評手段對自我和職業進行初步的探索和認識,能對職業規劃初期實際問題作出比較和分析),再發展到“自覺踐行”階段(3.0階段,教學目標在于能主動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社會發展相統一,將“青春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自覺擔當時代責任,自主傳播主流價值觀,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孕育遠大理想信念、崇高職業精神和深厚家國情懷)。
六、結語
俗話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思政融入對于有效提升和轉變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觀念、完善職業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積極開展求職就業實踐、拓寬職業生涯發展前景等都有著重要作用。當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融入課程思政不是一時之功,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切實把握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改進、融入路徑選擇、課程考核評價等方面,進一步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 (2020-0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2006/t20200603_462 437.html.
[2] 習近平.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3] 陳錦.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研究[J]. 黑龍江科學,2021(07):108-109.
[4] 習近平.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3-03-19(01).
[5] 趙玉瑜. 思政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的理論探索與路徑分析[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0):83-87.
(薦稿人:張勇,湘潭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