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鳴鵑
摘? 要: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順應了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醫學英語”課程和高職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培養高職醫學生救死扶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意識和大愛精神。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當樹立立德樹人為導向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課程思政與高職“醫學英語”教學內容相融合。還應推動課程思政教育與“醫學英語”教學在目標、內容上的相融合,在“醫學英語”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滲透思政教育內容,不斷提高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職英語;課程思政;醫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095-04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教學,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化解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脫節問題。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1]。作為高職院校中學生數量多、教育針對強、專業程度高、持續周期長的醫學基礎課程,“醫學英語”課程在推進立德樹人、落實三全育人等方面擁有豐富的德育資源、開放的教育生態、先進的教育理念等,能夠在課程教學中育智又育德,強化醫學生的醫德醫風建設。
一、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意義
高職“醫學英語”課程不僅要講解醫學知識、英語知識等,還涉及醫風醫德、歷史傳統、社會習俗、科學知識等。課程思政是“醫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落實三全育人和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顯然,開展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順應了高職思政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醫學英語”課程和高職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培養高職醫學生救死扶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責任意識和大愛精神。
(一)順應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官方”“高大上”“唯理性”的道德說教已不合時宜,甚至讓許多醫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和排斥情緒,這些直接弱化了高職醫學生思政教育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應當創新高職思政教育理念,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發揮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這段論述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指明了方向,也明確了高校專業課程的思政教學任務。“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具有隱蔽性、滲透性、思想性、文化性等特征,能夠將救死扶傷的仁愛精神、仁慈博愛的醫德精神、愛國愛黨的政治信念等融入醫學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立德樹人的高職思政教育目標。此外,“醫學英語”課程思政能夠在思想起源中觀照人與現實的關系,在課程融合中實現守正創新的教育目標。
(二)推動“醫學英語”與思政教育相互協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相行,形成協同效應,這無疑為新時期高職醫學英語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起來,能夠推動兩者的協同育人、同頻共振,順應新時代思政教育改革目標。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強調教育目標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把醫學英語課程教學當作一種解放思想和發展自我的教育活動,通過推進知識傳授、能力提升與心靈成長、價值塑造的雙向互動、優勢互補,建立融會貫通、互促共進的新型人才培養方式,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這種模式的引導下,醫學英語與思政教育在內容資源、思想理念、教學方法、主體力量等方面的協同阻力逐漸消解,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開始削弱,有助于取得琴瑟和鳴、共振和鳴的效果。
(三)推動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教育發展
當代高職院校教育體系的主要危機在于過度追求教育的功利性,片面追求無價值傾向的理論灌輸與技能培訓,忽視了教育應有的人文關懷與價值導向,漠視人的情感需求。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缺的不只是職業發展的各種專業知識與技能,還包括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和人文素養。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是對醫學生全面發展的支持,克服單一維度知識傳輸的偏向,能夠在瞄準醫學科技前沿成果、醫學英語應用現實問題的前提下,引導醫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回歸立德樹人、知識傳承的根本立場,步入更加健康發展軌道[2]。比如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能夠通過抗疫故事、學科知識、傳統中醫藥故事等教學資源,推動高職思政教育內容創新,推動高職思政教學活起來。
二、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理念
(一)樹立立德樹人為導向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
顯然,忽略“立德”而談“教育”的教育理念,違背了高校教育的初衷,只能培養出被現代教育環境所異化的個體。比如在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環境中,有些高職醫學生缺乏救死扶傷的醫德精神、缺乏忠于職守的職業道德、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這些都背離了高職醫學教育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面對工具理性泛濫、功利意識突出、人文觀念缺乏等教育教學問題,高職“醫學英語”教學應始終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價值原則,以醫德精神、職業規范、政治理論等“武裝”廣大醫學生。應當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培養醫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理想信念、個性品質、行為習慣。此外,高職院校應當將立德樹人作為“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目標,始終圍繞立德樹人選擇英語教學內容、資料、方式等,實現課程思政與“醫學英語”的有機融合[3]。
(二)樹立因醫學專業施教的課程思政教學理念
由于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學內容、方法和目標等,所以高職院校應當順應專業學科的基本特點,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以高職醫學教學為例,醫學教育體系有大小之分,大則包括所有醫學專業課程,小則僅限于解剖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等學科,從學科專業演化過程看,醫學學科知識是一個不斷分化、重組和突破的動態過程,不同專業結構下的學科知識存在一定的“學術壁壘”與“知識分嶺”。此外,在醫學體系不斷精細化的背景下,不同醫學專業課程涉及的名詞、概念、理論等可能存在學科邊界,體現出獨立化、中立化的屬性,它們附屬于特定的學科、學術領域和范圍,且各自又有相對關注的重點。因此,在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應避免寬泛的、大范圍的“大一統的教學模式”,樹立因醫學專業施教的課程教學理念,根據“醫學英語”的學科特點、教學等開展針對性、差異化的課程思政教學。同時,在“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還應當結合不同醫學專業的學術、學科、話語體系,進行精細化的教學內容生產與供給[4]。
三、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推動課程思政與高職“醫學英語”教學目標相融合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針對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及高校的青年成長發表過很多非常重要的講話,強調高校課程教學在推進教育方式、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同時,還應自覺擔當立德樹人的任務,加強學生思想與素質的正向引導與積極塑造。在這種情況下,要樹立多維度、多層次的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不僅要將英語知識、醫學知識、英語表達能力等作為課程教學目標,還應當將培養學生的醫德精神、法治意識、責任意識、愛國意識等作為課程教學目標,實現思政教育目標和“醫學英語”教學目標的有機融合。
首先,高職“醫學英語”教學不僅要“種好責任田”, 幫助醫學生熟悉疾病定義、病因病理、診斷治療及預防等醫學知識在英語語言中的基本特點和表達習慣,增強醫學英語的應用能力;還要“唱好協奏曲”,主動承擔塑造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使命,結合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自信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做到縱向銜接、橫向貫通,以思想偉力引領醫學英語教學。比如在高職“醫學英語”教學中應當確立救死扶傷、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等醫德教育目標,通過醫學課程教學,培養高職醫學生的崇高醫德。此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當將培養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醫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醫學生的責任意識等思政教育目標納入醫學英語教學目標,將“醫學英語”的語言理論與應用技能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建構課程思政與“醫學英語”相融合的目標體系。
(二)推動課程思政與高職“醫學英語”教學內容相融合
推動思政教育和“醫學英語”相融合,對課程思政實踐的意義重大,有利于增強醫學英語課程內生發展能力,延伸與拓展醫學課程資源育人功能與收益。因此,應當推動課程思政與高職“醫學英語”的內容融合,推進高職“醫學英語”教學資源的創新性運用。首先,應當以課程思政建設為基本思路,深度挖掘醫學課程資源中一切可轉化資源,明確發揮不同醫學課程資源在文化傳承、醫德浸潤、思想創新、審美引導、愛國精神等方面的功能。比如,可以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融入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將藥學英語的理論知識用于研究新冠肺炎藥學相關英文文獻的閱讀。其次,應當推動思政教育元素在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創造性轉化。教師應當堅持生活化、對話式的教育原則,引導醫學生參與“醫學英語”教學資源開發,切實將紅色文化資源、愛國主義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資源轉化為高職“醫學英語”教育資源。比如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在“醫學英語”課堂上弘揚祁發寶、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王焯冉等戍邊英雄的事跡,運用英語語言配音和解讀,讓醫學生感悟將青春融進祖國精神的愛國精神,體會戍邊英雄對黨、人民、祖國的赤膽忠誠之心[5]。
(三)推動課程思政與高職“醫學英語”課堂教學相融合
課堂教學是在高職“醫學英語”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的關鍵環節,也是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因此,要深入推動課程思政與高職“醫學英語”在課堂教學上的深度融合,實現醫學英語知識、思政教育知識在課堂上的有機融合。首先,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要在“新”字上下功夫,遵循數字時代的教學技術特征、思想工作規律、學生成長規律等,從現實生活、網絡空間中尋找教學資源,開發設計時代感強、共情感強、話題性強的“醫學英語”教學內容。比如,可以發揮全媒體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教學優勢,利用短視頻、圖片、音樂等具象化形式,寓價值觀引導于“醫學英語”教學內容,做到有情、有景、更走心,激活“醫學英語”內容和形式的“一池春水”。其次,在“醫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在“實”字上下功夫,切實摸清醫學生的“急難愁盼”,并運用鮮活生動的案例、平實質樸的語言等將道理講清楚、講透徹,提高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資源與學生實際的匹配度、親和力和針對性。
(四)推動課程思政與高職“醫學英語”第二課堂相融合
1983年我國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學校管理》一書中率先提出了“第二課堂”的概念,書中指出,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之外,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健康的課外活動。由于第二課堂具有形式多樣、開放靈活、內容豐富、選擇范圍大、對象廣泛性等特性,第二課堂逐漸成為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因此,在高職“醫學英語”教學中,應當推動課程思政與第二課堂相融合,為課程思政教學創造良好條件。
首先,高職“醫學英語”要圍繞思政教育育人目標,結合學生主體需求與課程特色,盡可能利用“醫學英語”教學資源,精準布局第二課堂。比如要積極推進“醫學英語”與思政教育在線上的融合,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優勢,運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短視頻平臺、在線學習平臺等渠道,傳播具有思政教育價值的“醫學英語”教學資源,開展多樣化、個性化的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活動。此外,還應當創新“醫學英語”與思政教育線下教育活動,通過舉辦英語演講比賽、醫學英語征文活動、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新冠疫情知識講座等拓展型“醫學英語”課堂,發揮其在拓展醫學英語內容廣度、深度、張力方面的重要價值[6]。
(五)推動課程思政與高職“醫學英語”實踐活動相融合
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形式是靈活多樣的,不僅包括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等,還包括課外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應當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促進課程思政與“醫學英語”的有機融合。首先,應當圍繞時代英雄、先進人物、生態文明、醫學技術等主題,開展醫德精神英文講解大賽、黨史故事國際傳播計劃、醫學思政主體短視頻創作等實踐活動,培養醫學生的愛國意識、責任意識、醫德精神、政治信仰等。此外,還應當組織醫學生進行研學活動,通過參觀紅色博物館、烈士陵園、中醫館、手工藝企業、公立醫院等,增加醫學生對社會生活、紅色精神、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促使醫學生在“旅行”中悟思政,推動“醫學英語”思政教育走深走實。比如教師可以組織高職醫學生對當地醫院的雙語標牌語進行采集,發現英語標牌語中的問題,為醫院的標牌語設計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最后,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實習活動,讓醫學生到醫院進行實習,體會醫生的職業使命和醫德精神等,培養醫學生的責任意識、職業意識和崇高醫德。比如可以邀請當地醫學名人、抗疫優秀個人或團隊進行醫學英語實踐活動,分享職業崗位工作經驗、感人案例,讓醫學生了解真實的醫學職業和醫德精神[7]。
四、結語
課程思政并非嶄新的學科或課程,而是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目標。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基本任務的重要方式,也是建構高職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有效途徑,體現了高職“醫學英語”課程的發展性和時代性,有利于提升課程本身的活力、魅力與生命力。因此,在高職“醫學英語”教學中,要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將思政教育的目標、內容等融入醫學英語課程教學之中,為高職醫學生塑造靈魂、培育情懷、規范操守。在高職“醫學英語”教學中,應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頂層設計與具體謀劃,提高高職“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超紀. 新媒體視域下醫學院思政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 人民論壇,2022(10):123-125.
[2] 李紅英,王長友. 高校醫學英語教學與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 海外英語,2022(08):80-81.
[3] 王宗忠,陸懿媛,光異卉,等. 醫學人文教育視角下的醫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 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22,42(01):11-15.
[4] 孫曉安,陳健,張軼. 醫學英語中“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J].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01):76-81.
[5] 陳環.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探索[J]. 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04):31-33.
[6] 胡愛明,楊芳,周霞. 醫學人文素質課程彰顯思政教育價值的實踐思路[J]. 衛生職業教育,2018(24):22-23.
[7] 梁暹. 關于課程思政的幾點思考[J]. 教育教學論壇,2018(30):42-43.
(薦稿人:游瑞嬌,漳州衛生職業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