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周艷 陳光鑫 陽亞 譚文星 韋麗春
摘?要:以“雙減政策”為研究切入點,立足于課后延時體育服務在快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學校體育服務開展狀況、服務內容體系的構建、服務教學模式的構建等方面對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具體實施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雙減政策;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73
0?引言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養負擔的意見》再次強調學校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雙減政策”的頒布,為學校體育服務提供了政策保障;重塑健康成長教育生態,為學校體育服務提供了發展良機。“雙減政策”對我國體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形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頻共振”的良好教育生態。新時代的到來,對我國體育教育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體育教學作為中小學課堂教學的重點,提高質量更有利于其發展。
1?“雙減政策”概述
“雙減政策”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大突破,該政策的實施推動了校內外協同治理的發展,其初心是為了使體育回歸教育本質,為學生與家長減輕負擔,為學生全方面發展提供平臺。“雙減”是國家教育部針對當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的減負政策,減輕義務教育階段過重的學習負擔,其中明確要求不得以其他方式安排作業,不得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加重家長的負擔。“雙減政策”在實現教育公平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承擔著素質教育的重大責任。
2?“雙減政策”導向下課后體育服務的機遇與挑戰
2.1?“雙減政策”導向下學校體育發展的機遇
“雙減政策”的出臺對文化類培訓的沖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體育學科的發展,體育與語文、數學一樣成為主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國家政策支持體育課程開展,為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提供政策保障;重塑體育教育成長生態,為學校體育課后服務提供發展空間;嚴禁各學科補課行為,為學校體育課程的實施創新提供時間保障。新時代學校體育有了新定位,充分反映了國家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對學校體育的改革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體育強國的提出使體育教育受到重視,國家大力推動學校體育的發展,學生才會有更多的運動空間,這對于提升學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2.2?“雙減政策”導向下學校體育面臨的挑戰
當前體育師資缺口較大,難以滿足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需求,促進素質教育范疇的拓展,實現學校體育的創新發展,達成課后延時體育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的目的。相關數據顯示,我國體育教師行列以平均每年新增2萬人的幅度發展壯大,但是短期內依然無法解決體育師資不足的問題,體育師資匱乏成為了制約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發展的關鍵因素。盡管從宏觀上講,國家已經出臺了“雙減政策”,把學校體育放在了一個更加突出的地位,但是在學校教育中,無論是家長、學生還是教師,都有一種輕視學校體育的心態。當前體育升學評估和考核制度下,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常常處于消極狀態,受升學考核、達標測試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很難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且學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制約著社會力量參與體育活動。
3?“雙減政策”導向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價值與意義
3.1?“雙減政策”導向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價值
3.1.1?文化價值
從文化的角度,課后延時體育服務是為了使學生在體適能、運動認知、運動技能、情感和社會方面全面發展,將符合體育課堂的文化設計成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體育活動方案及實施過程。作為課后服務的重要價值來源,反映了教育政策的本質價值,教育文化是以促進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的。另外,學校的教學設施也比較齊全,是學生們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他們健康成長和接受教育的場所,具有校外托管機構無可比擬的安全優勢,并在課后延時體育服務中融合了當地特色民族體育傳統文化,使學生了解當地的文化建設和民族體育項目。學習傳統體育項目不僅是鍛煉身體,也是對中華優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
3.1.2?育人價值
課后延時體育服務育人價值主要包括:強心、健體、德育。首先,要立足于學科的本質,體育課程以體能訓練為主體,以學科知識、運動技能、運動方式為主要學習內容,注重與思維活動相聯系;課程特點供強心之源,體育課程是遵循人體生長發育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掌握和鍛煉身體的能力。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體育既能對學生身心健康產生直接影響,也能通過增強學生體質的方式達到提升學業的成果,其“體”“智”兼顧的育人優勢,既能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又能兼顧學生學業表現,是凝聚全面育人共識、助力“雙減”政策落地的突破口。體育教學注重學科知識與個人經驗的結合,注重技能與個性的綜合,有利于學生了解運動對個體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通過對體育教育與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結合,使大學生成為熱愛體育、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體育人才。
3.2?“雙減政策”導向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意義
3.2.1?提高體育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
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知識的廣度和寬度,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掌握多元化的體育知識,做“一專多能”的體育教師,是每個體育老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積極參加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提高體育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學校教育需要解決好“提質”和“增效”兩個難題,而學校的課后服務質量保證有很大一部分取決于老師。要保證課后體育服務質量還應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因為他們是具體業務的主要指導者和實施者,是關系課后體育服務能否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對課后體育服務的效果和質量具有決定性影響。體育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展示自身的運動技能,同時還要在課堂教學中、課外訓練中展示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競技體育精神,讓學生在運動中磨練意志,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
3.2.2?增加和創新學校內的社團活動
傳統的體育社團是基于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特長開展的社團,可通過合理規劃利用社會體育場館和周邊體育設施開展體育課后服務。體育課后服務不僅能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作業輔導,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社團活動和體育比賽,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地進行,在學習之余擁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發展興趣,發掘潛能,發揮特長,既緩解學習壓力、放松心情,又培養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情感和正確價值觀。
3.2.3?創新課后延時體育服務內容后的作業
課內外一體,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將體育家庭作業變成他們運動的新形式。為保證學生課外活動的效果,使各水平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和發展,教師要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體育課后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更應注重對學生的培養,讓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更高水平的探究和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外活動中都能得到個人發展。在課后體育服務中,體育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學生的體質狀況,注重人文關懷,在體育和傳統體育項目的均衡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要在促進和保障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上,建立學生課外體育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
4?“雙減政策”導向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體系的重構
4.1?“雙減政策”導向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教學內容體系
4.1.1?游戲教學內容
體育游戲是中小學階段體育教師采用的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其目的在于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課堂運動參與的積極性,取得高質量的體育教學效果。體育游戲的本質在于借助各種游戲形式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以此達到提升體育教學質量。注重“游戲化”體育課堂教學的思想性,在游戲中滲透德育,能夠對學生們進行思想品質的教化,培養學生們團結意識的品質,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們的體勢能,也能提升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們發揮自身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的品質。游戲教學還要注重體育課堂的實用性,本著“增強學生體質”的教學目的,重點強調體育的實用性和時效性。
4.1.2?球類教學內容
球類運動是一種具有對抗性、集體性、趣味性的體育運動,它能夠極大地提高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社會適應性。體育活動有利于小學生的骨骼發展,對提高身體素質也有一定的作用。通過體育競賽,加強團隊合作意識,增強人際關系、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體會體育鍛煉的快樂的同時,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進行因材施教。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各種球類的知識和運動技巧,形成“游戲比賽-培養興趣-解決問題-體驗成功-提高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過程。在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自主選擇活動內容,自由組合、互相學習、互相觀察、互相交流、互相評價,共同體驗成功的樂趣。
4.1.3?民族健身操教學內容
民族健身操融合了各個民族的舞蹈元素,可以創編出不同的動作套路。在教學內容上,采用不同民族舞蹈的代表性動作與健美操的節拍相結合。通過講解民族舞蹈的由來、習俗、音樂特點等,吸引學生的興趣,采取講授、演示、領做、小組演練等教學方式。民族健身操因其文化多樣性、價值功能的廣泛性等特點,成為其在少數民族高校中推廣的重要原因之一。結合我國民族體育健身操的特點,根據體育教學的實踐情況,將其融入到中小學的教學之中,構建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模式,促進學校體育的發展。
4.2?“雙減政策”導向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教學模式
4.2.1?體育課程與課外活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體育教育采用課堂內外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要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又要培養終身的體育鍛煉習慣,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體育課堂中強調學生合作學習,以鼓勵參與為主,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大膽嘗試。通過體育課程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運動的樂趣,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性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不斷完善課外活動的內容,堅持“一生一特色”,滿足學生對于學習和興趣發展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前預習、課中合作參與、課后鞏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核心特征是“多練”,其核心理念是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家庭,使學生的體育活動的參與時間無限延長,使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得到鞏固。
4.2.2?校內課程與校外培訓有效對接的教學模式
在中小學全面推行的“精準”體育課后服務,是根據國家政策、學生和家長的需要,開展的針對性課后服務。精準化課后服務可以優化育人系統,成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著力點;重構教育生態,成為整頓校外培訓亂象的切入口;回歸教育本義,成為緩解家長過度焦慮的突破口;實現減負提效,成為鞏固學校教育的落腳點。校內課程是整頓校外培訓的切入點,課后服務課程化是指從課后服務的組織結構和運作的角度對課后服務進行優化,以學校為主體,輔以社會公益服務和有償服務,為學生提供基礎性、個性化、個性化的課后服務。學校課后服務是以自愿為宗旨,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及輔導。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后服務活動。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式的作業,這種個性化教學方式以人性化、彈性作業,在學生實際學習所學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4.2.3?“一校一品”地區特色顯著的教學模式
在實施課后延時體育服務時,應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以體育教學課堂改革為契機,形成體育課堂新模式。通過“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員運動會、零點體育、特色課外體育活動、冰雪運動進校園等形式營造豐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學校體育文化,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興趣、能力與習慣,做好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銜接與互通。學校針對要發展的體育特色課程與精品體育項目課程,采用項目制進行分類、綜合,讓學生的選擇更多。將特色體育融入日常教學中,成為學校特色。
5?結語
“雙減政策”已經成為了我國校園體育課后服務和課外體育培訓行業實施的政策保障,學校體育的高質量發展是學校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面對未知的未來局勢,應立足于校園體育實踐的自身問題,綜合多方利益所指,深入推進“五育融合”,促進教育強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楊曼麗,張吾龍,胡德剛,等.“雙減”政策下我國中小學課后延時體育服務的演進歷程、機遇挑戰及實現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2,36(02):2132.
[2]李洋,王菘,何明,等.“雙減”政策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審視與路徑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22,245(11):8996.
[3]吳禮劍.“雙減”政策背景下課后體育服務價值與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241(07):98103.
[4]江娟,程正義,郭慶,等.“雙減”政策背景下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2,41(0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