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針對一些重點的知識進行講述,然后讓學生在學習了一些知識后完成簡單的訓練,可能會導致教學停留在淺層次,學生的學習感受會不夠深刻。因此,教師需要轉換思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完成深層次、細致化的學習。本文著重探討如何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階段進行深度學習。
【關鍵詞】先學后教 小組合作 深度學習
小學生接觸數學知識的時間不長,基礎知識掌握得還不夠扎實,但是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嘗試著合理地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圍繞著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一、數學教學中推行深度學習的實際益處
(一)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從數學教育學的角度分析,深度學習不能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現在數學課堂一直需要研究和探討的內容。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深度學習不是指學習內容的深度和難度,而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狀態,是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具體表現。它引導學生開放思維,多維多向,善問會思,促進學生思維進階,讓課堂朝著生活開放、未來開放、育人開放,構建多姿多彩的數學課堂,這種理念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
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對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在以往的學習階段,學生一般是完全聽從教師的安排,因此學習感悟不夠深刻。在遇到一些全新的知識時,很多學生無從下手。在此情形下,不僅會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感,還會影響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發展。而在組織深度學習活動時,教師會引導學生參與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索等一些活動,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較強的邏輯性思維。這樣的方式,對于學生的成長大有裨益。不僅如此,在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時,教師還會以學生為主導,如教師可以采用先學后教模式,學生能夠在面對陌生的知識點時有較強的探索熱情。借助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由被動的參與者變成主動的研究者,以此充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三)教師教學模式的改進
數學學科極具靈活性和邏輯性,在當前不斷發展的物質社會中,學生從出生開始就有著較為完善的學習環境。古人說過,三個人同行時,必然有一個人會是更加透徹的“達者”。在學習中自然也是這樣的。因此“學習共同體”可以讓學生在深度學習理念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問題,互相啟發,互相查漏補缺,從而增加數學課堂的深度,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如何推進“先學后教”模式,促進數學小組合作的深度學習
在讓學生完成深度學習的過程中,采用“先學后教”模式以及合作學習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由此,下面就圍繞數學教學中深度學習的具體實施進行研討。
(一)合理設計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在數學教學實施環節,教師主要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研究不同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數學內容。在這一環節中,學生一般是傾聽教師的指導,他們并沒有主動地去圍繞著不同的知識點內容進行認真思索,這樣他們很難進行深度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將自己和學生的角色進行合理的調換。如在面對全新的學科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主進行探索。教師可以設置學生感興趣的一些任務或選擇有效的引導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實際探索興致。比如:在教學中,教師會發現,相比于傳統講授式的教學,學生更喜歡一些比較生動的教學方式。在引領學生進行自主預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地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如在教學“圓柱和圓錐”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相關的教學視頻,讓學生根據教師制作的這些視頻內容分析,研究視頻中圓錐和圓柱的一些特點,并進行合理的總結、歸納。之后,學生可以尋找生活中的一些圓柱和圓錐圖形,分析其共性和差異。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夠在微課視頻的輔助下對本課的主題內容有基礎的認知,在了解了一些圖形內容之后就會相應地回憶自己之前學過的一些圖形,再主動進行研究。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有更多嘗試的機會,以此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提供合作機會,強化學生學習感受
在面對全新的知識時,如果教師直接告知學生,那么學生學習的知識點就容易遺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習效率,教師應該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學生主動地探究不同知識的由來以及不同數學結論。在這一環節中,對數學能力不強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覺得獨立探究有一些困難。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兩種不同的探究方式:一種是獨立探究,另一種是合作探究。獨立探究意味著學生可以獨立地去研究不同的問題,并且設計問題解決方案。如果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學生之間可以合理地分工,通過共同配合的方式來完成任務。如在教學“扇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時,如果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教師可以將家住得比較近的幾個學生分成一個小組,讓他們利用周末等時間一起或分頭來到家附近的一些商店,調查一下每家商店中幾樣固定商品的售價,再分別繪制出對應不同商店的商品價格統計圖;之后,各組成員可找個機會碰面,交流彼此手中的數據,再繪制出一幅反映不同商店物價的對比統計圖;最后連同本次活動的方案、過程報告和每個人的活動心得一起作為作業統一上交。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合作或者獨立探究的過程中認真地研究不同的有關數學生活現象,并且從中找出更多的數學規律,以此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更多新的感悟,提升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
(三)進行合理引導,保證深度學習效果
在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也不是讓學生簡單地套用一些固定的模板解決不同的問題。教師需要讓學生學會靈活應變的思維,以便在面對不同的數學問題時都能夠產生較為清晰的解題思路。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合理地發揮引導作用。例如,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展示幾種不同的多邊形。有些多邊形是比較規則的,但有些多邊形并不規則,教師可以組織教學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的花壇邊去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發現花壇的形狀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教師就以學校中的花壇為例,讓學生自行選擇一個花壇求出其面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供一些基礎的學習用具,讓學生測量。學生可以反復嘗試。學生嘗試之后,教師再進行適當的點撥,讓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學會換位思考。如在學生采用一種方法無法求出面積時,教師可以讓他們采用其他的方式。學生發現,在求同一個花壇的面積時,得出的一些結論存在一些差異。這時,圍繞這些差異,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辯論探討活動,讓學生進行多次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夠找到求出多邊形面積的一些實用方法。通過這樣由淺入深的引導方式,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不同的數學學科內容,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四)優化作業設計,實現減負增效目標
“雙減”政策的出臺給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數學教師在作業的設計上要更加突出對“效率”的重視。不少數學教師都習慣于通過“題海戰術”和“高壓要求”等方式來人為“拔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水平,然而這種方式不但使學生承受了過大的學習壓力,還會導致學生抵觸情緒的逐漸生成,不利于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由此不難看出,數學教師應當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模式,重視對“雙減”政策的研究和踐行,通過對課前、課后作業等教學環節的“減負增效”真正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雙重提升。例如,在教學“可能性”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鼓勵學生回家后和家長玩一場“猜瓜子”的游戲:由家長準備三個碗倒扣在桌面上,在其中一個碗的下面放一粒瓜子。家長首先要求孩子閉上眼睛,然后自己則快速隨機調換三個碗的位置,調換完畢后讓孩子隨機選出一個可能扣有瓜子的碗,并在十輪游戲之后計算出猜中的概率;其次家長要求孩子盡最大努力記住扣有瓜子的碗是哪一個,并在調換完成后再讓孩子選出這個碗,十輪后再計算一下猜中的概率;最后,由孩子對這兩個概率做一番對比,對“可能性”的概念形成初步的了解。這一過程,不僅為新授教學打下一定的基礎,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實施模式進行認真的思索。教師可以巧妙地采用先學后教模式或者是合作學習模式,讓學生在面臨不同的探究活動時能夠產生更為深刻的感受,保證學生的數學學習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