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工匠精神與勞動教育的關系,分析當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勞動教育面臨的挑戰,提出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勞動教育的路徑:以勞動教育活動為載體,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分階段制訂勞動教育方案,循序漸進培養工匠精神;將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融合,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關鍵詞】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 勞動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3-0060-04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強調將勞動教育理念納入新時代教育方針,同時也是新時代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需結合專業,增強學生職業榮譽感,提高職業技能水平,讓學生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給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工匠精神和勞動教育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新時代社會需要工匠型的職業人才,這要求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工作勤勤懇懇、精益求精。高職院校應該響應國家號召,圍繞工匠精神落實勞動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和正確的勞動觀念,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
一、工匠精神與勞動教育的關系概述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工匠”定義為“手工藝人”,指具備某項專長的、技藝精湛的手工業勞動者。隨著時代的發展,某一領域的技術員、資深行業骨干均可稱為“工匠”,用以表示專注本職工作、全身心投入某項產品研發或工藝改進、對整個工序一絲不茍的人。因此,工匠精神可以被視為一種勞動精神,能促使勞動者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在工作中嚴守職業操守,在技術技能上追求創新突破,提高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雖然不同時代的工匠精神有著不同的內涵,但其核心始終不變,要求勞動者對待工作務實敬業、堅持不懈、精雕細琢;要求企業堅持專長、保證精品,致力于技術創新,并勇于創建行業標準,打造持之以恒、追求卓越、開拓創新的企業文化;要求社會營造注重誠信、協作共贏、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
(二)對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解讀
勞動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征之一,也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石,人類通過勞動與他人及自然界形成了緊密的聯系。勞動可以分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等不同類型。勞動教育屬于德育內容之一,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活動。新時代的高校勞動教育已經廣泛融入專業教育、思政教育、雙創教育及職業培訓等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中,通過學校、家庭及社會三方相互配合,幫助學生樹立知行合一的正確人生觀,以勞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勞動培養踏實進取的勞動精神。
(三)工匠精神與勞動教育的關系
勞動教育是參與勞動前的準備工作,是培養學生形成基本職業道德素養的教育活動。勞動是勞動教育實施后的實際行為,是勞動教育的實踐延伸。工匠精神是勞動精神、職業精神的集中表現,體現為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追求精益求精、高標準、嚴要求的價值取向。勞動沒有貴賤之分,但勞動技能有高低區別,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強弱差異,培育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
二、當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勞動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勞動價值認同存在偏差,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不穩
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勞動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由于受到傳統觀念及當前大環境的影響,部分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同出現偏差。如古代人們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尤其是工、農、商等行業的勞動者地位低下,這種觀念至今仍有一定影響力,部分高職學生片面地認為勞動只是某種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或將勞動課程視為一門可有可無的選修課,認為勞動教育與本身的學習任務、日常生活及未來的職業規劃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因此未能從個人發展的角度審視勞動的意義、思考勞動教育的長效作用,得出“勞動并不重要”的結論。又如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許多人存在“一夜暴富”的幻想或存在“躺平”“擺爛”等不良思想,在家庭中家長也不斷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考取好成績。這些思想不斷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導致學生形成不思進取、不勞而獲、養尊處優等錯誤人生態度。部分高職學生參與校內勞動實踐、校外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等活動時,常常出現“人在心不在”的現象;部分高職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時往往傾向于“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這種片面淺薄的職業觀念背離了職業價值,使學生難以通過腦力和體力勞動實現自身價值。可見,受傳統觀念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部分高職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出現嚴重偏差,極大地阻礙了高職勞動教育的開展,削弱了工匠精神培育的根基。
(二)勞動教育內容單薄,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支撐
高職院校應當順應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大力開展勞動教育,為工匠精神深植于學生的頭腦提供必要支撐。但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不夠,對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不完善,尤其缺乏勞動課程的整體設計,使課程內容多以技能訓練、實習實訓為主,側重于硬實力的培養,忽略了勞動觀念、勞動價值、勞動道德、勞動素養等軟實力的培養,導致勞動教育內容單薄,這不符合當前企業對工匠型人才的需求。此外,部分高職院校并未開設勞動必修課程,只是以勞動實踐教育的形式隨意開展一些勞動教育活動,未能制訂科學、合理的勞動實踐計劃。在勞動教育理論教學方面,通常以教師的單向說教為主,學生缺乏參與感和獲得感,課堂效果欠佳。在勞動實踐方面,內容多以校內日常勞動為主,希望通過體力勞動強化學生對班級、宿舍及校園環境的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彼此孤立,容易造成學生對課程的誤解,使其認為在勞動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毫無關聯,從而導致勞動教育目標發生偏離,還會使工匠精神培育失去支撐。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勞動教育的路徑
(一)以勞動教育活動為載體,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一種寶貴教育資源,在勞動教育方面也具有獨特功能。因此,高職院校要注重創設健康向上的校園人文環境,將蘊含著工匠精神的勞動教育元素巧妙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潤物無聲地滲透“勞動創造價值”“勞動營造美好”等職業道德觀念,同時突出工匠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學生處于勞動文化氛圍濃厚、尊崇工匠精神的校園環境中,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更易形成“樂于勞動、懂得勞動、能夠勞動、崇尚勞動”的勞動觀念,達到“不說而教”的教育效果,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打下基礎。
針對當前高職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勞動技能不強、怕苦怕累、工匠精神認同度低等現象,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加強實施勞動教育,以校園勞動文化建設為主要抓手,通過開展一系列勞動教育主題的交流活動,如邀請省市級勞模代表來校舉辦講座、策劃以“工匠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主題的黨日團日活動、組織社區公益勞動、開展專題實踐活動等,使勞動教育知識有效地進入學生頭腦。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校園勞動教育文化氛圍不濃厚的問題,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從整體著眼,設計了多樣化的勞動教育活動,如學校組織學生參與校園綠化植物培育養護工作,定期舉辦“綠植選美”,評選出生長最好、造型最美的培育成果,這一活動在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的同時,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團隊合作的樂趣、勞動的成就感,有助于學生逐漸消除“勞動可恥”“勞動無用”等錯誤觀念,從而更樂于參與勞動,并能夠主動在勞動中迎難而上、追求卓越,不斷向工匠精神的內涵靠攏;各二級學院利用微信公眾號、橫幅、公共電子屏發布“工匠故事”征文、短視頻大賽、舞臺劇表演、主題演講等活動消息,鼓勵學生積極寫出、拍出、演出身邊的“工匠故事”,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勞動教育文化氛圍,不斷增強學生尊重勞動者、崇尚勞動的意識。
(二)分階段制訂勞動教育方案,循序漸進培養工匠精神
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全體教育者堅持不懈地努力,尤其要結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制訂相應的教育方案,多層次、分階段地制訂教育目標,強調區分不同年級的教育難點、重點,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內容,以適應不同階段學生的基礎與能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勞動潛能。
在大學一年級,學生剛剛結束中學生活,步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勞動教育的關鍵任務是塑造學生的理性勞動認知,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工匠精神的概念,因此這一階段的勞動教育應以通識教育為主,設計理論教學與簡單勞動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內容,如定期打掃校園及宿舍衛生、參與學校組織的志愿活動、參與所在街道社區的公益活動等,使學生通過體力勞動磨煉意志、適應勞動、學習勞動,領悟“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只有勞動才能塑造未來”的道理,形成勞動自覺性,理解工匠精神的特質。
在大學二年級,學生勞動教育的重點應轉向勞動技能訓練,學校要投入資金建設包括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在內的校內實踐、實訓基地,為學生搭建磨煉勞動技能的平臺,提供更多勞動實踐的機會,由此塑造學生敢于擔當、愛崗敬業、積極進取等優秀品質;教學設計要突出勞動實踐的內容,如各二級學院圍繞具體專業組織各種技能競賽、組織學生參觀工廠企業實際運作、組織學生實習實訓等,讓學生在觀察、體驗、實踐中深刻理解社會價值是由體力型勞動、腦力型勞動和技能型勞動共同創造的,三者只是分工不同,一切勞動者都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者,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勞動觀念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自覺在勞動實踐中檢驗、磨煉自己在課堂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積極探索提高勞動效能的方式方法,為工匠精神所倡導的精益求精、大膽創新等提供技術支持。
在大學三年級,學生已經臨近畢業,即將步入職場,勞動教育的重心應當轉移到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職業規劃,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觀念,確保學生具備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吃苦耐勞、大膽創新等優秀品質,使其符合工匠型人才的敬業、創新、奉獻、責任、合作等要求,未來能更好地適應職場。
(三)將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融合,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課程是實施教育教學的主渠道,高職院校可以依托勞動課程開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時將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相互融合,進一步擴大勞動教育實施范圍,使勞動教育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導學生在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的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投身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形成工匠精神。
1.與思政課程相結合
思政課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重要陣地,在勞動教育中融入思政知識,有利于學生在德育過程中升華思想情感,樹立尊重勞動、重視勞動、熱愛勞動的思想觀念,自覺培育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形成德育與勞育的協同效應。比如,教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靈活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及勞動教育的相關論述,利用多媒體平臺播放當代優秀勞動者紀實視頻,展示勞動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作用,由此認識正確勞動價值觀及工匠精神符合我國當代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切實體會勞動是促進社會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唯有積極進取、潛心鉆研、精益求精才能夠實現人生理想,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工匠精神。
2.與專業課程相結合
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培養高等職業人才的重要內容,因此應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使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突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專業性和實用性特色。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課程,也有利于學生在進行專業學習及職業規劃時,有意識地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與職業道德修養,自覺成為德技兼修的新時代高等職業人才。如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為培養新時代汽修專業人才而設置,其職業定位是技術工人。在勞動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汽修工人的重要作用對其勞動價值進行闡述,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汽修這一工種,消除“汽修工人是底層勞動者”的偏見,再生動展示新時代汽修工人的先進事跡,如“愛崗敬業汽修工楷模”陳炯“28年只干修車一件事”、“汽修工”冠軍隋林果40年專注“更好地修汽車”等,啟發學生感悟人物故事中“專注”“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內涵,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楷模、效仿楷模的愿望。
3.與實踐課程相結合
勞動教育的內容十分豐富,不能局限于學校的課堂教學這一渠道,而應不斷向外拓展,由學校、企業、社會多方協作,采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教育方式,共同搭建校內外勞動教育平臺,形成校內外深度融合的勞動教育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更符合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要求,因此,高職院校要將勞動教育的關注點投向課外、校外,積極聯系對口企業,為學生提供更多勞動實踐的機會。學生參與實習、實訓、頂崗學習等勞動實踐,既能鍛煉專業技能,也能習得勞動技巧、培育勞動素養,還能在勞動的經歷中深入領悟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進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應根據行業企業用人標準設計實訓內容,還要順應新工藝、新技術及新規范的發展趨勢,強化與企業標準相一致的勞動流程、勞動標準、勞動安保制度等,為學生提供體驗真實工作過程的機會,使學生不斷磨煉技術技能,強化勞動權利和責任意識,培養積極向上的勞動精神和認真嚴謹、精益求精的勞動態度,更進一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當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高度,順應社會需求,通過營造濃厚校園文化氛圍、分階段實施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協同育人等策略,引導學生在理論學習、思想熏陶、實踐活動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高勞動的自覺性,形成工匠精神。
作者簡介:鐘霞(1984— ),廣西梧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學運行管理。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