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實驗探究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認識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品質,同時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積極創新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養成大膽設想、嚴謹求證的思維習慣,使其在實驗探究中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實驗預習能幫助學生在課前掃清障礙,銜接新舊知識,提高認知水平,為其后續實驗探究奠定基礎。文章圍繞初中物理實驗預習的理論分析、實施要求,結合具體內容,對初中物理實驗有效預習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探究;有效預習;教學策略;教學方式
作者簡介:左文靜(1992—),女,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育才學校初中部。
課前實驗預習是讓學生提前了解實驗內容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預習,能提前找到自己在認知、理解等方面的盲點,并對實驗形成初步的認識。因此,如何布置課前實驗預習任務是關鍵。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并且部分學生在沒有經歷實驗過程前,容易受主觀意識影響,盲目預習,無法獲得正確的實驗結論。對此,教師需要進行探索分析,圍繞預習什么、如何安排預習等問題設計實驗預習任務。
一、物理實驗預習理論分析
傳統的“先教后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要求,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講解為主,教學方式固化,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實驗課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通常是自己演示操作一遍并講解,或讓學生結合教材實驗步驟、教師講解的內容和提出的問題來驗證實驗結論的正確性,這樣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所以,教師要積極調整教學模式,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預習,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驗時間和空間,鍛煉學生的自主分析和理解能力,并在課堂上集中解決學生課前預習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要科學分析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改變教學策略。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課時較少,而初中學生思維靈活、個性較強,部分初中物理教師很難把控上課時間,常常出現拖堂、教學進度慢、完不成教學任務等問題。這就導致一些教師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會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把握好課前實驗預習環節,有效實施實驗預習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將新舊知識銜接起來,引導學生遷移知識,深入探索初中物理知識,以此推動初中物理實驗預習的有效實施。
二、初中物理實驗預習實施要求
(一)提前布置預習任務,把握好預習量
按照初中物理學科規劃的課時數,教師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好預習,是很難完成的任務。所以,教師應將預習任務提前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課后的碎片時間,了解基礎知識點,解決基本實驗問題,并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進行針對性強化,這樣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的量不宜過多。初中物理實驗課的探究內容有限,布置預習題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預習重點,如果預習任務量過多,學生就容易產生厭煩情緒,使預習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教師可布置五道預習題,每道預習題字數控制在二十字左右;同時,在后續的分組實驗探究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將整個班級的學生劃分為五個實驗學習小組,并隨機給每個學習小組分配一個問題,讓各小組學生就此開展合作學習[1]。
(二)尊重個體差異,分層次設置預習問題
教師在設置預習問題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既要照顧基礎薄弱的學生,又要滿足優秀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分層教學法,立足教材,設置分層的實驗預習任務,以此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設置能夠直接通過課本找到問題答案的預習題目,讓這部分學生可以獲得成就感,建立學習自信;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應設置思維擴展型題目,以鍛煉學生的思維[2]。比如,在布置人教版物理九年級第十四章第三節《能量的轉化與守恒》這一課的預習任務時,教師可以采用生活教育策略,結合日常生活事例說明理論并分層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設計如下:什么是能量的轉化與守恒?如何判斷物體具有能量?運動的物體有能量嗎?能否解釋原因?能否找出具體生活事例來證明?前三個問題可以從課本中找到答案,是為基礎薄弱學生設計的預習題目;而后兩個問題是在前面概念知識的基礎上拓展延伸出來的,需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深入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能滿足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思維成長需求。又如,在布置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熔化與凝固》這一課的預習作業時,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其理解物質變化存在的三種形態:氣態、液態與固態,并了解物質固態與液態之間的轉化關系;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應提高問題探究難度,要求學生掌握熔化曲線、凝固曲線的物理含義,并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這樣分層次地設計契合學生基礎的預習任務,更符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和認知規律,能確保學生預習的有效性。
(三)包含大部分知識點,明確預習重難點和疑點
教師設計的預習任務要涉及新課大部分的知識點,以使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能對課程內容形成較全面的認識。對于認知水平有限的學生來說,其很難透徹理解新課所有知識,因此,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要讓其著重記錄自己存疑的知識點,包括復雜的公式推導、物理含義、物理變化規律、不明晰的實驗現象等,標明重點、難點與疑點,這樣在正式的實驗探究教學中,教師便能有側重地講解問題,讓學生對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學習[3]。比如,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三節《摩擦力》這一課的課前預習中,部分學生對摩擦力與哪些因素相關這一問題存在疑惑,這時他們便可以在預習中標出自己不理解的實驗現象,并記錄好自己的實驗猜想,如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所受拉力、接觸面積、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相關,然后等到課堂實驗探究時與教師或同學討論。
三、結合相關教學內容,分析初中物理實驗有效預習的策略
本文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壓強》、第十章《浮力》以及九年級第二十章《電與磁》這三個章節內容的預習為例,從以下三個層面分析物理教學實驗有效預習的策略。
(一)以實驗教學內容為基礎,設計課前預習問題
對于教材中的實驗內容,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預習,但前提是要設計好預習問題。以《壓強》這一章第四節《流體的壓強和流速的關系》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實驗預習問題:(1)流體的概念是什么?在課外自主嘗試進行“硬幣跳高”實驗,思考如何讓硬幣“跳”到最高點?思考應使用什么力使硬幣向上“跳”?結合問題開展實驗探究,仔細閱讀教材中“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這一小節的內容,進行綜合思考。(2)結合課本內容,試猜想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并通過實驗驗證猜想的正確性。(3)閱讀教材中的“想想做做”,按照課本要求,仿照圖片制作機翼模型,思考飛機升力產生的原因,了解相關原理,并利用現有材料親手制作飛機模型,與同學比一比誰的飛機飛得更高。結合課前預習題的設計和學生完成預習的情況,教師還可以開展模擬實驗教學。比如,在教學《壓強》這一章第三節《大氣壓強》的內容時,教師可通過趣味實驗引出新課內容。首先,教師提前準備兩個盛滿水的瓶子,并向學生說道:“其中一個瓶子已經被施了魔法。”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將兩個瓶子瓶口向下,依次打開瓶蓋,但被施了“魔法”的瓶子中的水并沒有流出,結合這個有趣的物理現象,教師順勢引出大氣壓強實驗的內容。最后,教師再解釋相關原理:被施加了“魔法”的瓶子的瓶蓋里放置了一塊透明的塑膠片,瓶子被打開后,塑膠片因為大氣壓強的作用阻擋了瓶內的水流出。
(二)引入生活教育素材,進行課前預習探究
根據《浮力》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教育素材,設計三個階段的課前預習任務。首先,教師可采用問題驅動法,向學生提出“你了解過浮力嗎?”“氣體是否有浮力?”“浮力的方向是怎樣的?”等問題,讓學生結合生活經歷,運用具體事例說明。其次,教師可結合教材的“想想做做”,讓學生探究和思考以下問題:(1)利用身邊的材料,如橡皮泥、黃泥、紙等,制作小船和貨物,思考如何使制作的小船裝載更多的貨物,并猜想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相關。(2)嘗試將空水瓶壓入水中,親身感受浮力的變化,并觀察和記錄水面的高度有何變化,以此猜想浮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相關。最后,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物理概念以圖像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回想自己曾經坐飛機或者游泳的生活經歷,思考飛機飛行、人游泳時浮在水面這些現象是否與浮力有關,促使學生發散思維,進一步探究浮力現象。教師設計課前預習題,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探究,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上課時只需要花很少的時間點撥學生就可以進入本課的主題,帶領學生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相關因素,從而高效完成教學任務。
(三)依托信息技術,構建物理實驗翻轉課堂
教師發揮網絡實時溝通和信息共享的優勢,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動態、預習效果,加強師生的溝通和交流。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預習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在線預習模塊內容。如在預習任務完成度模塊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設計兩個層次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基礎和能力水平,選擇相應的模塊內容。基礎薄弱的學生的預習題量為兩道,其既可以自主預習,獨立完成相應任務,也可以與同學合作學習,共同完成實驗預習任務。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預習題量為六道,并且其只能自主探究完成任務。這樣的差異化設計,既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和薄弱項,進而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比如,在學習九年級第二十章《電與磁》的知識時,因為多數學生在平常生活中很少見到發電機,在預習時難以理解發電機的原理和發電過程,并且在課堂學習中也難以在有限時間內完全聽懂教師講解的內容,所以他們會對這部分抽象的知識產生困惑。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構建物理翻轉課堂,搜集有關發電機發電過程的視頻,并加上發電機運作過程的講解、圖示分析以及相應的練習題,在課前分享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視頻資料和發電機工作原理圖解來預習[4]。
結語
綜上所述,引導學生做好課前實驗預習至關重要,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消化大部分基礎知識和學習問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圍繞自身短板進行針對性學習。本文結合相關教學案例,從三個層面探討了初中物理實驗有效預習的策略。教師應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從預習量、學習層次劃分、標明重難點和疑點等方面探究實驗預習題設計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吳敦華.巧預習? 讓探究更有溫度: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探究有效預習的策略達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14):68-69.
[2]況苗苗.課前預習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21.
[3]蔡烏樣.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有效預習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12):43-44.
[4]韓順順.微信小程序在初中物理實驗翻轉課堂中的應用[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