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闡述公共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溯源與變革方向,并分析LSS模式的基本特征,論述職業行動能力導向的新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策略:構建與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適配的實踐教學模型——LSS模型,整合模擬實習、案例教學、沙盤教學等,以克服傳統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并依靠“理論驅動實務”使實務更加科學專業,依靠“實務驅動理論”使理論在實踐中得到創新和突破。
【關鍵詞】公共管理 職業技能 培養模式 LSS理念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3-0131-05
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技能社會背景下,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國社會治理戰略要求體系下公共管理類專業建設所追求的重要目標。此目標的要義在于:在人才培養方向上,注重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應用型人才;在教學體系構建和內容設計方面,推進政、學、研、用相結合,倡導師生開展多樣化的志愿服務,特別是科學有效地利用高校智力資源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專業的中介服務,強調解決本區域社會治理的重大現實問題。技能型人才不應只屬于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也不只服務于企業經營及其他經濟領域,還應服務于社會治理,包括基層社區治理實踐;不僅要培養數以萬計服務于制造業生產一線、懂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如技師、高級技師等藍領工人),而且應培養出數以萬計的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利于完成社會治理戰略目標而急需的懂基層社會管理和社區服務的技能型人才(如康養型、服務型等社區工作者)。
如此,構建基于多元主體(包括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參與、多元智能理念(包括管理理論、實踐技能、創新思維等)、多元路徑(包括模擬實習、沙盤推演、案例分析等)等框架下而實施的,適應我國新時期社會治理戰略發展要求的公共管理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的基本假設是:面臨復雜而多元的公共事務管理活動,多元智能是現代公共管理行動者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針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及培養途徑等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本文構建了符合社會需求、反映時代特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形成系統化、以職業行為能力培育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益的借鑒。
一、公共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溯源與變革方向
構建適應現代社會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以能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為基礎。下述兩個方面的教育管理思想,實際上是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理論溯源。廣為推崇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教育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對學生的動手操作及實踐應用能力等進行培養;備受關注的教育分流理論認為,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各級各類專業人才(與此相應,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技能型人才)、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重任,應據此變革培養模式。作為國家(地方)智力資源的重要載體,高等教育尤其是各級各類地方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本科教學中,存在著專業發展與社會需求銜接度不高、教學內容偏重理論、實驗實訓環節難以適應社會對該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等現實問題。國內外理論研究者和教學實踐工作者針對人才培養模式課題做過諸多探索,而對新興學科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還有諸多空白。且隨著社會發展對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其培養模式和教學手段等必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新的變革和調整,以回應時代要求。
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國外已有下述方向的研究成果可借鑒:研究高等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角色的轉換,認為其實現角色轉換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自身定位的重新認識;研究各類學科建設體系的主要任務;研究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課程模塊;探析教師因素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影響。而國內學者對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下述幾個方面:一是對培養模式概念及其構成要素等方面的研究,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過程的組織體系與運行機制,由培養理念、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及評價標準等要素構成;二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及定位的研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要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三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現行問題的研究,總結出培養手段方面欠缺實踐教學,存在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培養理念跟不上時代發展、教學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四是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研究,提出創建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過程,要從實踐教學等方面提出對應的完善策略,從制度建設等方面優化人才培養環境,使目標定位清晰化、專業設置特色化。從理論研究角度來看,國內高校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尚缺乏具體的理論指導,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仍然模糊不清,使得具體實踐操作方面出現諸多偏差。從實踐探索層面來看,現有文獻總結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經驗,尤其是政校、校社等多元主體的協同模式,為完善職業行動能力、提升培養策略奠定了基礎。在前述研究成果基礎上,有必要對實踐基地的建設及實踐效果進行進一步檢驗和研究,整合包括模擬實習、沙盤推演和案例教學等實踐路徑的優勢,構建系統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基于上述諸多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方向應將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需要相關政策強力推動,以供給型政策為主,輔以需求型和環境型等政策工具,注重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相關政策法規體系,為公共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機制保障。第二,建立完備的考核和評價體系。加快與職業資格準入制度的對接步伐,讓學生畢業時既有畢業證,也有與公共管理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畢業生能以其適當的理論儲備加上必要的公共管理操作能力接受國家和社會的選擇。第三,充分發揮政府的行政職能和行業協會的中介作用,促使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公共管理學科的專業建設工作;完善已有的政、校、社合作體系,并完善這類協同育人體系的監督機制。
二、LSS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一般策略
(一)LSS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極具操作性的LSS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理念非常適合高層次應用型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其中,L是指實驗實訓平臺(Laboratory),主要包括校內的公共管理專業(虛擬)實驗平臺;第一個S是指模擬實習(或者仿真實踐),它介于實驗實訓平臺和其他社會資源,并吸取了前者長于在理論認知基礎上的邏輯思辨能力和后者長于在實踐探索基礎上的實證能力,除通過競賽等平臺使學生熟悉公共管理的決策過程外,主要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開展模擬實習,創造實踐情景;第二個S是指社會資源的支持與導向,包括政府部門和其他公共管理組織(機構),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實踐支持,促使公共管理專業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專業培養方案,確保人才培養方案落地。
上述三者是有機整體,彼此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校內的實驗平臺為人才專業理論素養的全面提升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其功能偏重于學生理論思維框架的形成;社會資源支持和導向兩方面的影響需要借助實驗實訓的技術支撐,實現學生專業素養和技能的提升,其功能偏重于學生實踐思維能力的培養;上述兩個方面在傳統的實踐訓練目標上互為補充,均成為當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前沿的仿真訓練體系實踐建構基礎,三者又共同造就和完善了基于LSS理念的公共管理學科實踐型人才的多元培育路徑。因此,為公共管理學科量身定做的仿真式教學運行機制運用了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將公共管理的思想和理論融于其中,在社會對應用型人才有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其功能更側重于培養公共管理類的操作型人才,能夠準確、科學和創造性地執行政策、貫徹方針。LSS模型見下頁圖1。
除了強調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性,LSS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能跳出舊有理論灌輸的機械式教學方式,依托實踐(實驗、實習)促使學生開展應用型、研究型學習。在這一模式下,通過有效的組織和專業的“工具”,如實踐模擬場景、公共決策沙盤軟件、現實情境案例等,把教學重點從原有的主要依靠課堂習得轉換為依靠創設實踐情景這一方式,以求在公共管理實踐中習得管理技能、提升管理能力、形成管理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強烈的專業自信,培養較強的職業行動能力,使學生在進入社會治理實踐工作后能形成快速有效的解決紛繁復雜公共事務問題的能力,并有所創新。也只有在這一模式下,基于實踐情境中的切身感受和體驗,學生對公共管理實踐的思考才是主動的、積極的和有效的。這一模式的要義在于,針對當前本科學生公共管理學科理論基礎薄弱、社會治理實踐思維框架還不夠健全、治理操作能力不足等問題,以更為理性和契合實際的課程設計為基礎,采用以學生自主式、研究性的學習為路徑,形成應用型為主的教學框架,促使學生加強對社會治理的關注度,并有效增加科研反哺教學的深度。針對智能化時代社會治理對公共管理職業精神的新要求,統籌課程資源、開展行動邏輯課程設計,突出實踐技能的培育效率,構建職業精神培育長效機制。
(二)LSS模式建設的一般思路
構建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展開,而關鍵性問題在于如何優化教育教學模式及其多元適配方式,進而完成培養體系的全面變革。在進行教學改革時,需創新人才培養途徑,注重與公共管理類專業密切相關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充分利用學校與社會機構、政府部門等多種教學環境資源和機構平臺,發揮不同主體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優勢;注重監控評價,推動公共部門參與到人才培養模式和方向的改革及優化中,對教學質量加以監督和評價。
其一,借鑒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理實一體化培養模式,構建應用型人才全息式培養模式。注重開發校內公共管理類專業實驗實訓室,加強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聯系,構建“校內實驗實訓+校外實習+案例大賽+志愿者服務參與社會治理+畢業論文寫作”和“模擬實習+社會調查+自主管理”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其二,地方院校與區域政府及其各級各類部門之間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為學生提供較為廣闊扎實的實習實訓機會。為此,與政府部門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門的人員加強溝通聯系,并使這種“參與”形成常態化體制。其三,為彌補前述“現實問題”而形成的“瓶頸”,在對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進行較長時間探索的基礎上,可逐步形成并付諸實施模擬實踐教學法等,著力改革提升專業技能的教學模式和手段,同時注重案例教學和沙盤演示,為提升專業素養和實踐技能開發拓展平臺。
三、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路徑
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的一般性策略仍然強調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而模擬實習、案例教學和沙盤推演等可以成為新時期LSS模式一般策略和原則基礎上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體系變革的突破口。在LSS模型設計中,上述三方面路徑不是各自獨立、自成體系的實踐教學環節,而是在職業行動能力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有機配合、相互聯系的環節,共同完成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鮮明的職業行動能力塑造。其中,模擬實習這一培養路徑通過構建新時期公共事務治理的模擬環境和一系列公共管理行動環節,側重將公共管理理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實踐緊密結合,培養學生公共管理的新思維;沙盤演練這一培養路徑通過大數據手段重現社會治理現狀和問題,側重對公共管理實踐場景的把控,訓練學生的數理邏輯、音樂體驗、空間感知、身體運動、話語溝通、人際交往、自我認知及認識自然等方面的智能(本研究假設上述諸項“智能”是現代公共管理行動者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案例教學這一培養路徑通過挖掘和描繪包含著深切現實問題及創新管理路徑的典型案例,側重形成和固化公共管理新思維方式下的各類具體的職業行動能力,關注公共管理者的實際操作技能。
(一)以模擬實習增加實踐教學比例
實踐環節是課堂理論知識的延伸和補充,從知識的平面拓展來看,可以深化專業知識;從知識的立體建構來看,可以檢驗專業知識并進一步建構知識體系。開展探究性的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找到公共管理類專業理論創新方向。然而,由于公共部門的公共價值追求,尤其政府部門不同于其他組織的特質,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必要的實習實踐活動完成得并不順利;作為實習單位的公共組織或政府部門與作為實習參與者的教師或學生均主動或被動陷入“集體行動困境”,實習過程所完成的“工作”并非公共管理的實踐狀態呈現。而“模擬實習”可以彌補這一缺失。“模擬實習”是我們針對公共管理類專業實習實訓環節存在管理機制不完善、過程流于形式、學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而探索形成的教學模式。其要義在于:圍繞公共管理學科理論和知識,通過教師前期指導、確定研究(實踐)方向、(分)小組深入討論、課堂成果展示等環節,發現和解決社會治理等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公共管理實踐性思維精品,彌補公共管理職業能力提升需求中的實踐缺失。該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優勢在于:學生在校園內模擬探索和解決公共管理話題,從而避開圍繞實習安排需要面對的諸多問題,為公共管理類專業理論與實踐結合提供純凈和簡潔的實踐平臺。
目前,該教學模式的關鍵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各實習小組(考慮到深入討論的需要和便利性,這一模式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模擬實習和成果的考核)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方向;二是如何能更好地推進話題,進行深入而有效的討論。針對第一個方面,通過啟發和培養問題意識,圍繞公共管理相關問題形成可供挖掘的現實話題;針對第二個方面,教師從“話題”出發幫助學生搭建理論框架和分析路徑,引導學生運用理論進行深入分析,形成和提煉解決問題的路徑,創新公共管理思維,掌握公共管理新技能。
(二)以沙盤推演探尋實踐教學真諦
沙盤模擬是基于公共管理實踐活動的推演,因此,對學生實踐技能的訓練要求和訓練效果一定是綜合性和指向操作能力的,其整體步驟的設計和相應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必須首先遵循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規律,以與工商管理等其他管理學科有所區別,由此構建沙盤模擬課程體系框架。行動導向沙盤平臺的開發應做到:一是植入公共管理實踐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社會組織開展調研,對公共管理流程進行簡化、提煉,準確全面地把握核心環節,確立一般性問題和特殊性問題;二是導入對接理論,在教學開始前應積極梳理所需運用的理論邏輯,做好理論鋪墊,并準備相關的政策文件、闡釋相應的理論框架,以更好地指導教學;三是強調規則設計,使演練流程清晰、規則明確、時間分配合理,通過盡量簡潔的邏輯和形象的過程使模擬公共管理行動的信度和效度更高。
沙盤推演不同于傳統的理論教學活動,能否真正完成公共管理專業實踐學習目標,還需要構建一個科學的考核體系,使沙盤模擬的課程設置緊緊圍繞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目標,遵循公共管理類課程體系的要求。沙盤課程體系的建設需要不斷地改進、提高和完善,確保達成提升公共管理專業能力和重構公共管理實踐性思維的目的。為此,全面的沙盤演練體系必須包括適配的過程和結果等各環節考核體系,并形成科學的考核指標。較為完整的沙盤反饋體系應包含(但不應限于)實施情況和效果評估體系等,通過多次實踐教學活動,總結課程實施的效果,并形成經驗和相應的教育教學理論。
(三)以案例教學強化實踐教學效能
案例教學不僅能使教學內容更為飽滿和立體,而且能有效訓練和形成社會治理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同時能更科學、全面、準確地檢驗學生掌握公共管理學科知識的綜合水平。作為高校教育體系內的行動者,教師應通過各種渠道回應公共管理實踐活動的“召喚”,并在實踐教學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以“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而作為研究者,教師只有在課堂上運用公共管理基本理論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并在教學相長中“親近”實踐,才能真正達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一高標準要求。
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均應提高自身觀察與分析公共管理實踐活動矛盾的能力,進而敏銳地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提升案例編寫水平。在此過程中,突出問題導向,運用鮮明、富有張力的案例,創設學生激烈爭論與深入思考的“焦點”。案例教學手段的應用需在扎實的理論建構和清晰的實踐描述基礎上才能順利開展,在此前提下才能進一步追求其教學技巧上的靈活性。這要求:其一,進行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處理好案例部分和理論部分的平衡關系;其二,通過調查、談話等形式預先評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及學習需求等方面的現狀,盡可能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甚至可以引導其補充案例的內涵、創新案例的“意蘊”;其三,組織調動課堂教學的綜合功能和各類資源,使案例充分發揮培養一系列相關能力與技巧的作用;其四,通過引導學習者準確把握案例中的矛盾沖突和公共管理實踐問題,并提出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對多種方案進行風險評估,為今后開展驗證性的實踐提供引導,擴大和鞏固案例教學的效果。
社會組織等資源參與人才培養的深度仍顯不足,這種狀況在公共管理類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表現尤甚。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尤其是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必須推動政府、高校和社會力量多方參與。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看,政府、院校、社會之間應建立密切聯系,調動社會資源參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及教育過程。作為上述改革的外部環境保障,教育主管部門和相關單位需從原來的舉辦者、管理者轉變為平臺提供者和質量控制者,既要發揮好教育“公共產品”委托人的獨特作用,又要規范高校和其他社會主體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行為。作為上述改革的辦學主體,學校應在理念、課程、過程等方面實施全面質量管理,主動接受政府和社會等多方主體對公共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考核評價。
參考文獻
[1]瞿連貴.技能社會的政策構建研究[J].職教論壇,2022(3).
[2]陳東旭.新公共管理下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15).
[3]丁惠炯,彭順緒.公共管理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及方法論探析:對地方高校的實證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93).
[4]梁聰敏.智能化時代的職業精神:內在需求、要素構建及培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2(5).
[5]李敏,彭于壽.基于行動學習的沙盤模擬課程體系建設[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8(1).
[6]李燕凌.公共管理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2).
[7]劉獻君,趙彩霞.在融合中生長: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2(1).
[8]呂英,黎光明,鄭茜.產學研融合視域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優化路徑:基于雙案例的對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20).
[9]吳國璽,鄭直,劉培蕾.地方本科高校“產學研教創”育人模式的探索與改革:基于X大學OPCE創新教育理念的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22(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多中心治理框架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機制研究”(2021B123)、廣西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專創融合框架下公共管理專業群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2022ZJY28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丁惠炯(1972— ),內蒙古包頭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