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東藝 王震
摘要:鴻山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鴻山文化遺產可從理念、制度、環境三方面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具體的校本化傳承舉措包括 :編寫校本讀物 ,賡續鄉土文化精神血脈 ;借力信息技術 ,創新文化遺產活化手段 ;建設課題項目 ,促進傳統文化育人發力 ;實施多樣課程 ,推動校園文化繁榮發展 ;組織文化游學 ,助推文化傳承走深走實。基于實踐 ,還有加強目標導向的課程規劃、優化持續發力的課程資源、構建多元綜合的課程評價等課程建設方面的展望。
關鍵詞 :鴻山文化遺產 ;校本化 ;課程建設
文化遺產作為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是指歷史文物、歷史建筑和文化遺址 (物質文化遺產 )以及各種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世代相傳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節慶禮儀、傳統工藝等 ,蘊含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 ,對于現代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意義。
學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 ,擔負著傳播和弘揚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 ,而學生應該首先成為本土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受社會經濟發展、大眾傳媒等因素的影響 ,學生對城市生活和現代文明有更多的向往和依賴 ,鮮有機會腳踏土地 ,感受鄉土廣博敦厚的贈予。與鄉土文化的隔膜 ,讓很多學生失去了應有的鄉土情愫 ,造成了人文缺失。所以 ,推動本土文化遺產進校園、入課堂已是急切的現實需要。
一、鴻山文化遺產的價值
鴻山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遺產 ,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和核心地區之一。新石器時代的彭祖墩文化遺址至今靜臥鴻聲鎮伯瀆港畔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周時期 ,泰伯南奔于此 ,締造東吳文明。2004?年,鴻山越國貴族墓發掘 ,出土了大量吳越文一是融入理念文化建設。我們確立了化特質的珍貴文物 ,填補了我國戰國時期越 “為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奠基 ”的辦學理念和?“?文化考古的重要缺口 ,散發著中華古代文明 做有家鄉情懷的鴻山人 ,做有國際視野的中的無窮魅力。鴻山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人 ”的育人目標 ,凝練了 “博學、精業、求真、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個,市級文物保護 致美 ”的校訓 ,“崇德、厚生、格物、篤行 ”的校單位 7個。從遠古時代開始 ,先民們就在這 風,“敬業、修身、競先、善新 ”的教風 ,“勵志、塊土地上生息、繁衍 ,用智慧和勤勞創造了燦 明理、樂學、慎思 ”的學風 ,以及 “內斂包容 ,崇爛輝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讓王位 ” 實黜華 ,自強不息 ”的校園精神。通過學校層千古頌 ,“舉案齊眉 ”美名揚 ,“鴻山十八景 ”佳 面的文化育人策略 ,帶動師生建立文化遺產絕處 ,記載了時光的往來與故事。近現代 ,鴻 保護和傳承理念 ,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本土文山更是人文薈萃 ,翹楚如云 ,享有 “院士之鄉 ” 化傳承與創新。的美譽 ,涌現了錢穆、錢偉長、錢俊瑞、錢臨 二是融入制度文化建設。學校制定了照、錢令希、鄒承魯、錢易等院士大家 ,他們的 《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和相關管理精神和德行在家鄉交口傳頌 ,永垂桑梓。在 制度、激勵機制 ,規范校園文化建設和活動開現代化進程中 ,大坊橋、西倉等古村老街仍完 展,強化師生參與的效果評價與引導。同時 ,?整保存著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和格局 ,輕柔 與吳博園、吳文化研究會鴻山分會、相關村居綿軟的 “后宅閑話 ”依然是地方獨特的標識 , 社區等簽訂合作協議 ,積極參與地方政府文根植鄉土的各種非遺文化以各種方式留存在 化保護扶持行動和各類文化實踐活動。通過鄉村的肌體里 ,是鄉土文化的根脈所在 ,是民 完善文化遺產支持系統 ,以及與區域內文化眾文化情感的寄托 ,蘊含最本真、最淳樸、最機構的有效聯動 ,推動文化遺產的項目管理滋潤的教育涵養。
多年來 ,江蘇省無錫市后宅中學致力于 三是融入環境文化建設。在學校的整鴻山地方文化的校本化研究和實踐 ,以多種 體規劃布局中 ,鴻山文化基因的植入為校園活態化的方式對文化遺產相關資源進行重構 文化注入了靈魂 ,尚賢、崇德、集美、致善等與現實融入 ,使之成為學生可觸、可感、可學 樓宇文化 ,厚德、睿園、潤園、煦園等院落文的文化形態 ,用其中所蘊含的文化道德力量 化,行知、迎曦、春暉、日新等道路文化 ,春來提升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 ,培育文化情 暉、成長、日晷等景觀文化的設計 ,讓每一寸懷,推動本土文化的再造和傳承 ,走出了一條 土地、每一面墻壁、每一處空間體現出人文個性化的文化延續、文化育人的實踐之路。
二、從多個角度將鴻山文化遺產融入校 韻”連廊、“吳韻越風 ”文化墻、鴻山墓群文物
園文化建設 圍欄、鴻山院士浮雕、鄉賢文化主題展示、鴻?學校深深浸潤于吳越文化的熏染之中。 山非遺體驗館等一批本土特質的文化設施 ,?吳越文化融合、創新、務實、崇文的地緣特質 , 讓師生行走在校園 ,時時處處都能觸摸、體?與學校育人有著不謀而合的默契。我們從理 驗鴻山文化的內涵和馨香 ,徜徉在豐盈積極?念、制度和環境等角度 ,將鴻山文化內涵融入 的精神世界中。另外 ,“吳韻鴻山 ”“鄉賢美?校園文化建設。
一是融入理念文化建設。我們確立了“為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和“做有家鄉情懷的鴻山人,做有國際視野的中國人”的育人目標,凝練了“博學、精業、求真、致美”的校訓,“崇德、厚生、格物、篤行”的校風,“敬業、修身、競先、善新”的教風,“勵志、明理、樂學、慎思”的學風,以及“內斂包容,崇實黜華,自強不息”的校園精神。通過學校層面的文化育人策略,帶動師生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理念,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本土文化傳承與創新。
二是融入制度文化建設。學校制定了《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和相關管理制度、激勵機制,規范校園文化建設和活動開展,強化師生參與的效果評價與引導。同時,與吳博園、吳文化研究會鴻山分會、相關村居社區等簽訂合作協議,積極參與地方政府文化保護扶持行動和各類文化實踐活動。通過完善文化遺產支持系統,以及與區域內文化機構的有效聯動,推動文化遺產的項目管理和校本行動。
三是融入環境文化建設。在學校的整體規劃布局中,鴻山文化基因的植入為校園文化注入了靈魂,尚賢、崇德、集美、致善等樓宇文化,厚德、睿園、潤園、煦園等院落文化,行知、迎曦、春暉、日新等道路文化,春暉、成長、日晷等景觀文化的設計,讓每一寸土地、每一面墻壁、每一處空間體現出人文意境,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千年吳韻”連廊、“吳韻越風”文化墻、鴻山墓群文物圍欄、鴻山院士浮雕、鄉賢文化主題展示、鴻山非遺體驗館等一批本土特質的文化設施,讓師生行走在校園,時時處處都能觸摸、體驗鴻山文化的內涵和馨香,徜徉在豐盈積極的精神世界中。另外,“吳韻鴻山”“鄉賢美德”等云平臺,實現了鴻山文化的數字化展陳,賦予文化遺產以現代感,拓展了文化傳播半徑和學生學習時空。
三、鴻山文化遺產校本化傳承舉措
學校著眼于從多種途徑、多個角度使文化遺產教育呈現出持續的 “動態 ”和 “活態 ”,從而保證地方優秀文化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得以傳承和發展 ,有利于完善校本課程教育體系,拓展學生素質教育領域 ,形成文化遺產持續發展的動力。
(一)編寫校本讀物 ,賡續鄉土文化精神血脈
將文化遺產以讀物形式加以系統、完整地保存 ,學生更感興趣、更易接受 ,也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現實需要。自2008年出版鄉土文化讀本《鄉賢之光》以來 ,學校對鴻山文化資源的統整、挖掘持續深入 ,相關的讀本不斷問世 ———2014年《美德與鄉賢 ———感受鴻山文化》, 2018年《鴻山鄉土詩文選讀》、《吳韻鴻山》(尚德、印象 ),2021年《人文鴻山》系列之《鄉賢記憶》。讀物從歷史文化、鄉賢人文、自然風物、民俗風情、傳說傳承、耕讀家傳、詩文經典等方面 ,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鴻山的文化淵源和人文風貌 ,讓學生在閱讀和體悟中感受鴻山文化遺產的豐厚底蘊與獨特魅力 ,以文化潤澤激發愛鄉愛國熱情 ,提升文化自信。
(二)借力信息技術 ,創新文化遺產活化手段
隨著 “吳文化 +物聯網 ”項目的落地 ,學校借助鴻山物聯網小鎮建設的技術優勢 ,整合鴻山各類優秀文化資源 ,建立文化資源網上博物館 ,與社區協議啟動 “吳文化游學 ”項目,合作開發 “云游鴻山 ”“云問鴻山 ”云“享鴻山”游學平臺和 “美德與鄉賢 ”學習平臺 ,借助裸眼 3D技術和 5G、VR技術 ,讓學生在全景視角下云端行走鴻山 ,實現高清云游景觀、覽
觀古今、品讀文化、體味非遺。線上展陳、云游、沉浸式體驗等技術手段的運用 ,給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 ,使文化遺產成為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生態 ,必將延伸和創造更大的文化價值。
(三)建設課題項目 ,促進傳統文化育人發力
我們充分挖掘、提煉文化遺產潛在的文化價值 ,將物形文化及非物質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因素深度融入學校教育 ,推動文化課題、項目建設 ,使地方文化精髓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內驅力。“鄉賢先哲對初中生成長的影響研究 ”(江蘇省 2011年度規劃重點課題)、 “鴻山鄉土文化引領的道德體驗 ”(無錫市 2018年度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 “吳文化游學基地 ”(江蘇省首屆游學基地項目)、鄉“賢育德 ,敦品勵行 ”(無錫市新吳區 2021年度基礎教育 “5+N”高品質創享行動內涵建設項目)、 “吳越人文情境中初中生行知課程 ” (無錫市 2022年度中小學課程基地與學校文化建設項目 )等課題或項目的立項與實施 ,讓學生在吳風雅韻的不斷熏陶中獲得獨特的精神力量 ,推動鴻山文化在其內心深根厚植。
(四)實施多樣課程 ,推動校園文化繁榮發展
開發校本課程 ,實質是學校文化的重建。我們基于鴻山豐厚的人文資源和學生成長的個體需要 ,系統構建體驗性多元課程和環境 ,并通過校本課程、社團活動、綜合實踐等渠道予以實施 ,以此彰顯學生個性 ,釋放學校文化力。開展體驗類課程活動。將吳文化節、清明登高、鴻山節場等傳統民俗活動和家鄉美食 (三讓團子、端午粽子、推酥麥餅等 )制作引入 ,讓學生在參與中了解家鄉風土 ,感受家鄉味道。開展德育類課程活動。以品格提升項目為抓手 ,進行鄉賢美德架構的德育實踐 ,踐行鄉賢精神 ,砥礪品德成長。開展文學類課程活動。組織春暉文學、詩詞鑒賞社團 ,開展鴻山詩文誦讀、鄉土征文比賽、吳韻鄉愁故事會 ,品味文學內涵 ,提高文化修養。開展藝體類課程活動。舉辦校園藝術節 ,開設鴻韻藝術、鴻山民歌、吳韻墨香、蔚藍之舞、妙刻生花、器樂演奏等鄉土曲藝培訓 ,將地方傳統游戲引入校園生活,品味傳統文化藝術風貌 ,培植鄉土情懷。開展勞動類課程活動。依托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開心農場建設 ,開設基于地方農耕文化的勞動課程 ,以四季為軸、節氣為點 ,在校園綠化美化、應季果蔬種植的勞動實踐中,體驗田園鄉味和勞作之趣 ,讓學生了解勞動內涵。通過實施地方性、知識性、趣味性融于一身的文化課程 ,讓文化遺產真正 “活”起來 ,并有效推動學校文化建設。
(五)組織文化游學 ,助推文化傳承走深走實
在古跡中懷想歷史 ,在展館中追慕先賢 ,在實踐中體驗非遺 ,在書香中傳承家風 ,在鑒賞中領悟藝術 ,在自然中感受風物。依托本土豐厚的歷史積淀和人文資源 ,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主旨滲透于游學之中 ,精心設計文化游學路線 ,帶領學生走入廣闊的社會生活 ,觸摸歷史脈絡 ,探究文化內涵 ,激活文化傳承。組織學生探訪泰伯墓群、鴻山遺址博物館、吳文化廣場、鴻山十八景、梁鴻濕地等文化景點 ,感受鴻山悠久的歷史文化 ;到錢氏懷海義莊、錢穆錢偉長故居、院士閣開展研學活動,追憶鴻山鄉賢先哲的豐功偉績和耕讀家傳;深入全國美麗鄉村 “七房橋 ”,打卡新農村建設網紅村 “東塘街 ”,見證家鄉變化 ,了解現代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地域特色的文化游學 ,為弘揚和傳承優秀地方文化、傳統文化找到了新的打開方式 ,促使學生在 “寓教于游、育德于學 ”的文化浸潤中提升本土認知 ,滋養德行。
四、反思與展望
文化遺產入校園是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和再造的重要舉措 ,也是地方文化保護、傳承的有力舉措。相關實踐使學校積累了較為完善的鴻山文化遺產資源庫和校本化傳承策略,提升了學校文化品質。當然 ,倘若將文化遺產的校本化傳承置于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全局之中 ,整體撬動育人模式的變革 ,形成特色辦學的新途徑 ,我們仍大有可為。
(一)加強目標導向的課程規劃
站在文化育人、增強師生文化自信的高度,學校的文化課程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 :缺乏頂層設計 ,系統性、整合性、長遠性不夠;課程實施以綜合實踐和社團選修為主 ,學科滲透比較欠缺 ;重實踐輕反思、重主題輕評價 ,缺乏家長、社會的聯動響應等。目095前,亟待制訂一份地方文化傳承的課程發展計劃 ,在課程目標、課程開發、實施路徑、課程評價、共享推廣等方面作出長遠規劃。在現有基礎上 ,還要進一步挖掘資源 ,充實課程內容 ,構建整合性、科學性、邏輯性、層次分明的課程系統 ,納入現代教育課程體系。同時 ,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程設計 ,創新渠道形式 ,推動智慧文創產品和文化數字成果建設。
(二)優化持續發力的課程資源
地方文化課程如何開發、如何實施 ,沒有明確而具體的教育法規要求 ,鮮有經驗模式可循。在不少教師看來 ,歷史記憶和傳統文化仍擺放在博物館內、故紙堆里 ,束之高閣 ,遙不可及。很多教師對鴻山本土的歷史文化、民俗鄉情知之甚少 ,常常以占用教學時間為由 ,對開發文化遺產課程興趣淡薄 ,甚至望而卻步。加上隨著時代變遷 ,文化遺產也無可避免地遭遇了傳承的難題 ,讓文化記憶和精神貼近受眾、融入現代生活 ,還需要更為現代的轉化方式。因而 ,必須提高教師的文化遺產知識素養和識別、捕捉、積累文化資源的意識和能力 ,特別是在教育教學中生成文化遺產課程的能力。我們將通過健全教研機制和激勵機制 ,鼓勵更多教師投身文化遺產課程的廣闊實踐 ,積極探索 ,大膽創新。組建學校為主、社區協同、地方文化研究、運營機構支持的研究團隊 ,通過區域協作和資源共享 ,形成課堂向課外延伸、知識與人文融合、現實與虛擬交互的多維一體的教育框架 ,以目標一致、整體聯動的課程行動 ,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三)構建多元綜合的課程評價
文化遺產教育有別于傳統的學科教育 ,其對學生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 ,更多地體現于課程學習和活動的過程之中以及學生思想品行的變化上 ,所以 ,亟須建立科學、有效、動態的課程評價機制。首先 ,評價主體應包含課程受益者 (學生)、課程實施者 (教師 )和課程本身。學生評價注重在本土歷史文化、鄉土人文、優秀傳統等的認知以及文化意識、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性評價。教師評價側重于對課程理解、課程開發、課程實施等專業素養的提升。課程評價著眼于課程定位是否準確適切 ,內容組織是否貼近生活 ,過程設計是否注重探究體驗 ,教育資源是否得以有效開發與利用等。
其次 ,文化傳承非朝夕之計 ,需要長期浸染、熏陶與鞏固。評價重在過程 ,以調查分析、作品展示、知識競賽、社區宣傳、非遺比賽、文旅志愿服務等方式搭建體驗平臺 ,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三個維度相結合 ,既有學生對歷史文化知識掌握的量化評價 ,又重視學生發展變化、情感態度的質性評價。同時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開發 “文化教育學分銀行 ”、在線展示認證系統等 ,及時分享課程建設成果 ,讓大眾參與評價交流 ,擴大課程的輻射面、受眾面。
鴻山豐富瑰麗的文化遺產 ,承載歷史的基因 ,是地方血脈之依、靈魂之系 ,也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最本質、最接地的支撐。保護、延續和發展文化遺產 ,夯實學生的 “生命之根”,重塑學生的 “精神家園 ”,不僅是傳承優秀中華文明 ,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要求 ,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召喚。在城市化進程風起云涌、多元文化浪潮沖擊的當下 ,文化傳承與學生成長的有效銜接將成為一種非同尋常的嘗試 ,不僅是我們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文化使命 ,也將讓 “最鴻山 ”的文化特質成為學校閃亮的名片。
(鄒東藝 ,江蘇省無錫市后宅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王震,江蘇省無錫市后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