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軍
摘 要: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關鍵課程,音樂課程的科學開展能夠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與欣賞能力。體態律動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隨著音樂節奏擺動身體,體會音樂的特點與情感,深刻理解音樂內涵。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能夠鼓勵學生學習音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推動核心素養培養工作的落地。因此,文章簡要分析了體態律動的概念與特點,探討了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結合教學實例闡述了小學音樂教學運用體態律動的原則及策略,旨在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為學生搭建愉快學習的平臺,促成學生的全方位、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體態律動;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1-0149-05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體態律動的應用能夠讓學生的動作與韻律感緊密結合,便于學生從音樂中獲取有效信息,展示學生的肢體動作,在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理解音樂的同時激發其表現欲望與想象力。當前,許多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不強,學習態度比較消極,究其原因,現階段的音樂教學形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對學生來說吸引力不足。教師應積極探索新穎高效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提高其音樂素養。體態律動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同時感受到舞蹈與音樂的美,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為教學有效性提供保障。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指出,對音樂理論的學習重點并不是為了掌握一些固有名詞,而是為了更好地實踐。在對基礎知識講解后,教師可引入體態律動教學法,讓學生在舞蹈中感受音樂的節奏、拍子、時機、強弱和音色,高效完成音樂教學任務。
一、 體態律動的概念與特點
(一)概念
體態律動又被稱為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學,最早由著名音樂學家達爾克羅茲提出。經過長期的教學研究,達爾克羅茲提出在音樂教學中應用體態律動,改變以往反復練習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以身體運動展現音樂的節奏、力度變化及快慢,在掌握相應技術的同時感受到音樂的美感,生成濃厚的音樂學習興趣。
(二)特點
體驗性、趣味性、游戲性是體態律動的突出特點,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認知特點,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優化其音樂學習成果。首先,體驗性表現在體態律動可以讓學生以身體律動感受音樂節奏與力度,學生的學習體驗較好;其次,趣味性特點指的是體態律動往往由多種教學手段展現出來,能夠讓學生的學習形式更加多樣;最后,我們可以將體態律動看作一種師生互動的游戲活動,通過充分交流與快樂游戲,學生對音樂有了更多的了解,會自然而然地愛上音樂學習。
二、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讓音樂知識變得更為生動形象
盡管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普遍較強,但其年齡尚小,認知經驗有限且自制力不足,在學習一些抽象理論知識時,很難準確理解知識,有時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弄明白,同時學生也很難長時間保持專注學習的狀態,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而轉移注意力。鑒于此,小學音樂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征,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輔助其理解音樂知識,以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生動呈現音樂知識,提高整體教學效率。體態律動的應用就能讓音樂知識變得更為生動形象,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音樂教學的交互水平。例如,在教授節奏知識時,若教師單純以口頭講解的方式進行,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若教師能夠以肢體動作展現節拍與音律,并讓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則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節奏,理解節奏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培養是小學階段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音樂教學也不例外。相關實踐研究顯示,體態律動的應用能夠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跟隨著音樂節奏進行拍手、點頭、拍腿等動作,當學生熟悉音樂后,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創新體態動作?;蛘?,教師可在完成基礎知識講解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即興表演,鼓勵學生創新表演形式,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知
體態律動的運用可以將一些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更有體驗感。以往的音樂教學大多以教師為主導,由教師講解知識并進行示范,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習積極性不強。體態律動的引入能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增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比如,教師可與學生討論體態的韻律表現,也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肢體語言的重要性,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為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更好地傳授音樂知識,教師可隨機播放一些音樂片段,讓學生先感受音樂,再以動作表現音樂,這樣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及創造力。當前,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問題普遍存在,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反思教學是否存在不足之處,導致學生音樂學習興趣不高。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條件,尤其對小學生來說,教師要借助體態律動教學法,構建輕松、開放、自由、高效的音樂課堂,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積極影響,進而樂于學習音樂,逐步提高自身音樂鑒賞能力。
(四)提高學生掌握音樂的能力
首先,音樂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運用能化抽象為具象,讓學生在身體運動過程中清晰感知到音樂的節奏、力度變化及快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其次,對小學生來說,對音樂節奏的掌握是音樂學習中的難點,引入體態律動可以讓學生借助不同的身體動作感受音樂節奏,輕松掌握這一重要的音樂元素。再次,對學生音樂感覺的培養一直是一線教師關注的課題,通過將身體動作與音樂韻律緊密結合,可以讓學生借助實踐理解音樂的變化及傳達出的情緒。比如,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學生會轉換自身的身體形態;隨著音樂力度的變化,學生會調整敲擊的力度,使其符合音樂傳達出的情感,由此逐漸形成樂感。最后,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對學生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體態律動的應用為即興編創訓練的開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聽到的音樂進行律動創編,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推動其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
(五)更好地滿足教育要求
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需要調整優化教學方案,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突出音樂教育的特點,體態律動的運用則可以滿足相關教育要求。針對促成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這一要求,體態律動的應用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吸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學習,根據個人對音樂的理解表現音樂,以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能夠推動學生的全方位、個性化發展。針對突出音樂教育特點這一目標,體態律動的應用能夠讓學生以身體動作展現音樂的節奏、力度變化及快慢,在實踐中更好地感受音樂,進而嘗試創造音樂,突出了音樂教育的實踐性與創造性特點。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體態律動的應用效果顯著。但在實際音樂課堂中,體態律動的使用率并不高,一方面,部分教師的肢體表現力稍弱,難以為學生呈現有感染力的體態律動;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體態律動屬于陌生事物,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抗拒心理,這是可以理解的,教師需要持續優化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自然融入體態律動。
三、 小學音樂教學運用體態律動的原則
(一)目標性原則
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應用體態律動的直接目的為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因此,具體實踐中,教師應遵循目標性原則,高效整合各類優質的音樂教學資源,設計貼合教學內容的體態律動活動,有針對性、方向性地引導學生,提高音樂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及有效性,發揮體態律動的作用與功能。
(二)主體性原則
為最大限度地發揮體態律動的作用,教師不單要根據教學內容引入體態律動,也要引導學生關注體態律動,對體態律動的內容及形式形成一定了解,從而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為此,教師應堅持主體性原則,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體態律動的內容、價值及意義,理解體態律動與教學內容的關系,嘗試將體態律動與音樂結合。只有讓學生充分認識體態律動,才能發揮體態律動的價值,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推動學生音樂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的提升。
(三)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驅動力,尤其對小學生來說,興趣是其進行音樂學習的前提。因此,在引入體態律動時,教師要充分考慮此舉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需要進一步調整與完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遵循趣味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特點、學習興趣等選擇合適的音樂律動內容,讓學生在樂中學、做中學,獲得理想的學習成效。
(四)生本性原則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教授給學生基本的音樂知識,也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體驗音樂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體態律動的應用能夠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音樂,產生情感共鳴。具體實踐中,教師應遵循生本性原則,結合學生的音樂素養、肢體協調性,分析音樂作品的教學需求,選取適合學生的體態律動內容,促成學生更好成長與發展,展現體態律動教學法的優越性。
四、 小學音樂教學運用體態律動的策略
(一)以體態律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實際音樂教學中,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借助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好奇心,輔助體態律動教學的順利開展。比如,在教唱《秧歌舞》時,教師可創新教學方法,與學生一同裝扮上特定的服飾,在歡快的伴奏中扭著秧歌走進教室,營造熱烈活躍的學習氛圍;在《法國號》一課教學中,教師可在講解基礎知識后,指導學生跳一跳華爾茲的基本舞步,感受三拍子的舞步的自信與美感;在《森林狂想曲》一課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樂曲的分段設計掌聲、小辣椒以及踏步三個動作表現,接著,教師在樂曲伴奏下展示動作,要求學生進行模仿,從動作變化中感受樂曲三個樂段的差異;在對《拍手唱歌笑呵呵》教學時,仍可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具體如下:首先,教師可在備課環節結合音樂內容設計舞蹈動作,并在授課時教授給學生。當學生基本掌握動作后,教師可讓學生串聯一系列動作,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其次,教師應糾正學生不規范的舞蹈動作,確保學生動作與音樂相協調,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體態律動的作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體態律動的引入以更輕松愉快的方式呈現了音樂學習內容,讓音樂課變得生動有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以體態律動增強學生音樂感受
體態律動教學是對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突破,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則發揮好引導作用,以師生的愉快交流合作提高體態律動的應用效果,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才智與個性。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音樂作品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動作,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比如,在《天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蒙古族舞蹈動作,師生共同在音樂伴奏下跳舞,引導學生深刻體會蒙古族音樂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會運用聽覺感受音樂的節奏變化,用心靈體會音樂的情感起伏,精準捕捉音樂傳遞出的情感。
(三)以游戲律動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知識
孩子的世界是玩耍的世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將游戲活動與體態律動相結合,能夠更好地發揮音樂課程的育人價值。比如,在教學《雪花》一課時,筆者就以“石頭、剪刀、布”的游戲貫穿教學過程,讓一節課輕松又快樂,學生在玩樂中掌握了音樂知識。又如,《童年的游戲》一章以學生普遍喜愛的游戲為主題,設計了打花巴掌、陀螺等游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好學生對游戲的喜愛,將游戲與體態律動結合,優化音樂教學效果?!缎腋E氖指琛肥潜菊鹿澋闹匾獌热葜?,本首歌曲節奏感強,可引入體態律動教學法,讓學生跟隨音樂做出相應的動作,具體如下: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整首歌,指出其中需要學生隨節拍活動的點,讓學生形成初步認知。其次,教師為學生示范身體動作,講解注意事項,并提醒學生要做到全神貫注,注意音樂的節奏,抓住時機做出正確的動作。最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播放音樂,指導學生跟隨音樂節奏做出拍手、跺腳、拍肩、握手等動作,能夠正確做完所有動作的小組將會獲得一定的獎勵。本課教學中,教師將音樂、游戲、體態律動三者結合,顯著增強了音樂學習的趣味性,也提高了音樂教學的效率。
(四)從多角度融入體態律動
音樂節奏、音樂內容、音樂情感、音樂理解是最基本的小學音樂教學因素,在融入體態律動時,教師可以上述四項教學因素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對音樂課程內容的學習。
1. 基于音樂節奏融入體態律動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構成,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切入點。為更好地發揮體態律動的作用,教師應認真研究音樂節奏,運用多種方式促成音樂節奏與體態律動的融合,讓學生高效完成音樂學習。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選取一些節奏感較強的音樂作品,自然融入體態律動,完成對學生的引導。一般情況下,身體擺動、拍手、搖頭、打擊樂等都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常見的律動,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適當的創新拓展。例如,在教學《大海啊,故鄉》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跟隨音樂的節奏用手打節拍,指導學生控制拍手的力度及緩急,讓學生結合歌詞內容充分理解該曲目表達的情感,感受到該曲目的魅力,產生一定的思考與感悟。接著,教師可引入打擊樂器,引導學生關注不同打擊樂器打擊時的力度與打擊效果。通過引入拍手、打擊樂等律動方式,學生既能有效完成對曲目的學習,又能了解到打擊樂器相關的知識,豐富自身音樂知識儲備,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發展,體現體態律動的應用價值。
2. 基于音樂內容融入體態律動
體態律動的運用能夠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但要充分理解音樂情感,就需要結合音樂本身的內容。尤其對小學生而言,其音樂素養發展有限,僅通過聆聽節奏,學生并不能快速準確地把握音樂情感,需要以歌詞為輔助,有方向地感受音樂。在融入體態律動時,教師可嘗試以歌詞為載體,指導學生基于歌詞完成律動任務,提升音樂教學效果。以《小螺號》曲目教學為例,教師可根據歌詞中的“吹”“聽”“飛”“笑”等動詞設計動作,讓學生一邊唱歌一邊做動作,從而對歌詞形成牢固的記憶。比如,唱到“小螺號,嘀嘀嘀吹”一句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做吹螺號的動作;唱到“海鷗聽了展翅飛”一句時,教師帶領學生做海鷗飛翔的動作。除此以外,教師也可將學生分為演唱小組與動作表演小組,兩組學生同時表演并交叉配合。比如,第一遍表演時,A組學生演唱,B組學生表演動作;第二遍表演時,A組學生表演動作,B組學生演唱。這樣不僅能優化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還能鍛煉學生的表現力與欣賞力,最大限度地提升體態律動的應用效果。
3. 基于音樂情感融入體態律動
在傳達情感層面,音樂這一藝術形式有著天然的優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推動教學目標的達成。在運用體態律動時,教師可從音樂情感角度入手,讓學生主動進入體態律動狀態。由此,既能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又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音樂感知能力。例如,在《我們的田野》曲目教學中,該曲目的音樂形式寬廣、優美,傳達了創作者對田野的喜愛、向往之情,為幫助學生感知音樂情感,教師可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奏擺動身體,想象音樂中描繪的田野、河水、稻田、湖面、荷花、蘆葦等景物,仔細感受音樂的內涵與情感,發揮體態律動輔助教學的作用。為讓學生更好地展開想象,教師可在播放音樂的同時展示有關田野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感受田野的生機與美麗,為體態律動的進行做好情感鋪墊。在律動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與作品情感相互呼應,能準確地把握作品傳達出的對田野無限熱愛的情感。
4. 基于音樂理解融入體態律動
盡管小學生的音樂素養有待提高,但其仍是音樂課堂的主體,教師要重視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體態律動,讓學生理解音樂的內容與情感,也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機會,讓學生將自己的音樂理解融入體態律動。同時,教師要認識并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需求,調整優化教學活動,促成學生的個性化關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主動走近學生,通過多重渠道了解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音樂學習能力、音樂學習特點、音樂學習興趣等,將收集到的信息制作成音樂檔案,并定期更新檔案內容,為日常教學提供指導與依據。引入體態律動時,教師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比如,有的學生音樂素養較高,他們喜歡以舞蹈形式展示音樂;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他們更愿意以手勢表達音樂;也有的學生享受音樂營造的氛圍,他們喜歡隨著音樂擺動身體。教師可給予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及個人興趣偏好自由融入體態律動。例如,在《洋娃娃與小熊跳舞》曲目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隨著音樂自由表演,觀察不同學生的表現,再對不同學生進行協調,使其能夠在表演層面進行配合。這樣不僅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又能發揮體態律動的作用,讓音樂教學更加豐富多樣。
(五)掌握好體態律動教學的“度”
小學生天性好動,難以做到長時間保持專注,教師應把握這一特征,以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動作展示歌曲,在輕松自在的狀態下完成音樂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要把握好體態律動教學的“度”,并非所有的音樂作品都適合融入體態律動,一些貼合教學內容的體態律動也不一定適合小學生。例如,在教學《踢毽子》這一管弦樂合奏曲目時,很多教師都會讓學生隨著音樂模仿踢毽子的動作,從而感受樂曲。踢毽子這一游戲活動對學生的協調能力及平衡能力要求較高,在融入體態律動時,教師不單要考慮其是否貼合音樂作品的內容,也要思考其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要隨著音樂做出踢毽子的動作有一定難度,學生可能會跟不上音樂節奏,部分身體素質欠佳的學生會感到十分吃力。為此,在教學之前,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根據學生的身體情況合理融入體態律動,以免給學生的身體造成負擔。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體態律動效果顯著,能夠讓音樂知識變得更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認知,提高其把握音樂的能力,并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切實提高音樂教學質量,使其更加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及方法,深入研究體態律動的內涵及特點,在實踐中創新體態律動的融入方式,推動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茍曉霞.體態律動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藝術,2023(1):45.
[2]林可麗.音樂律動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研[J].成才之路,2023(2):121-124.
[3]張靜玉.淺談節奏教學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有效運用[J].讀寫算,2022(32):59-61.
[4]林君.音樂課中體態律動教學法的運用策略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22(27):71-73.
[5]徐維陽.淺議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在小學課堂中的實踐運用[J].藝術評鑒,2022(9):129-132.
[6]張耀娟.潛心欣賞,感悟音樂魅力[J].新課程導學,2022(12):54-56.
[7]洪倩穎.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三種策略[J].江蘇教育,2022(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