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永軍 覃秋密

【摘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闡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維度的創新思路,以及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大師名師工作坊、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的措施。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職院校 信息技術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12-0132-04
教育部、發改委等六部門在2014年聯合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指出,產教融合旨在“推動職業教育融入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中,要重點突出“專業與產業、課程與職業、教學與生產”的統一性。教育部2015年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產教融合旨在“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重點突出企業組織作為辦學主體的價值。兩份文件均呼吁打破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壁壘。
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下稱“學院”)秉承“依托行業,校企合作,以崗導學,服務基層”的辦學理念,將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滲透到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學院招生為起點,采取統招、單獨招生及對口招生三種模式,根據生源資質和特點設計教學體系。從近年生源質量上看,招收的高中畢業生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能熟練操作計算機、使用網絡,但文化課成績較差,如2022年統招生高考錄取成績已經降低到350分左右。已招收的學生在動手操作、項目實戰、信息技術實踐活動等方面的興趣較高,如大數據與會計、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等專業。結合生源特點,學院進一步發揮產教融合模式的優勢,提高信息技術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率。
一、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基于產教融合概念內涵分析,“產”是“教”的前提,“教”是“產”的目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為師生提供真實的生產物料與環境、形成具體的“產出內容”。但當下,“產與教”之間是存在沖突的,以企業組織與高職院校的合作為例,企業不希望以犧牲正常生產為代價,但高職院校更希望學生能上手操作。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最終目的是培育實戰能力人才,而企業擔心學生在生產過程中制造次品,損壞企業寶貴的生產設備、生產材料等。在產教不對稱的情況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面臨一些問題。筆者結合學院現狀,對主要問題進行歸納。
(一)產教融合模式單一
產教融合實踐模式有“雙元制”“訂單式”“教學研一體化”等。高職院校選擇實踐模式,一方面要考慮自身辦學條件,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師資水平、硬件設備等,另一方面則要考慮合作企業能夠提供的資源,如規模較大、業務類型較多的信息技術企業,能夠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產教融合模式可以多管齊下,依據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需求進行職業規劃設計。反之,可采用較為簡單的“校企聯合式”,即僅將企業作為實訓基地、實習場所。目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模式相對單一,校企雙方多以資源互換的形式展開合作,即企業方提供物質資源,高職院校方提供人力資源。由此導致大部分學生只能短時間地接觸企業運營內容,且多負責一些低水平、低價值的輔助性、臨時性工作(如打印資料、清潔辦公環境等),很少參與到計算機網絡技術項目中。
(二)課程內容陳舊落后
產教融合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構建“綜合育人實體”,這需要產業主體與高職院校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先進、新穎的課程內容體系。企業、行業協會可動態掌握社會用人動向,而企業可以通過業務內容、市場調查等了解哪一類技術的市場需求旺盛,哪一類知識體系已經落后過時。然而,當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過于單一,導致雙方溝通不夠深入、產教信息嚴重不對稱,企業也很少主動參與到高職院校教材開發、課程設計等活動中。例如,當前我國5G技術日漸成熟,“新基建”領域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備5G平臺建設、軟件開發、運維管理等能力,但很多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課程,仍然以PC平臺、有線網絡等為基礎,難以跟上技術發展速度。
(三)師資隊伍缺乏協同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師資隊伍可分成三類:第一類,高職院校的“雙師型”隊伍,此類教師具備計算機網絡技術理論功底,同時也曾參與計算機網絡工程項目、曾從事信息技術產業相關工作等,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第二類,高職院校的專業師資隊伍,此類教師精通計算機網絡技術知識、具備一定技能,但從未到相關企業鍛煉。第三類,信息技術公司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即“實習師資”),他們具備良好的實戰能力、豐富的從業經驗,但并不了解高職院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另外,由于信息技術公司人員負責具體工作,需要為企業負責,因此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實習教學活動中。而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師也面臨教學壓力,能夠為信息技術公司人員提供的協助有限。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學校是“教的主體”,企業是“產的主體”,產教融合的基礎就是校企深度合作。當前,高職院校與各種企業之間的合作形式主要是派學生到企業實習,但學生的實習崗位多、工作差異大,企業難以對高職學生進行統一管理及評價,導致雙方的合作流于形式。以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該專業教育的特色集中在網絡安全方面,而學生進駐本地不同的信息技術公司后,實習內容涉及網絡美工、智能手機軟件開發等,這樣“產與教”之間形成了知識隔閡,企業自然不會將實習學生作為潛在員工進行培養。
二、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路
直觀上看,產教融合作為一種新辦學方式,指引了職業院校的創新發展方向,即將學校改造成“人才培養、科技研究、產業孵育、成果轉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社會實體。但客觀上,高職院校與產業主體在社會上的分工差異較大,其定位、功能、職責、行為范式等存在差異。盡管兩者都高度重視人才培育,但在人才傳輸次序上,高職院校屬于“人才出口”,產業主體屬于“人才入口”,在“一出一入”之間形成了對人才的差異認知,也形成了產教融合的壁壘。常規下的產教融合辦學方式,主要通過資源流通的方式進行,如企業向高職院校提供設備、崗位、技術人才等資源,而高職院校向企業提供人力、資金(教育成本)、專利成果等資源,雙方關系維系力度較弱、結構較松散。
筆者結合學校信息技術人才培養需求,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闡述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思路。
(一)宏觀維度的創新思路
宏觀上,將產教融合辦學與服務區域經濟統一起來,協同社會多元力量(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例如政府承擔資源調配、政策引導等職能,在本區域內創設產教融合的良好環境。行業協會、聯盟等組織負責人才需求調研、人才培養指導等工作,充當本區域內產教融合辦學模式的互動平臺。而企業與學校通過合作方式,形成產教融合育人共同體,負責具體的復合型人才培育任務。
(二)中觀維度的創新思路
中觀上,建立健全產教融合辦學模式的配套機制。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提出,在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中推行“書證融通”機制。“1+X”證書制度與產教融合辦學方式在人才需求層次、人才質量提升、育人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契合性,人才培養方向均指向“一專多能型”。同時,根據《方案》要求,將立德樹人、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與規范等概念引入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領域,創新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三)微觀維度的創新思路
微觀上,聚焦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的創新。一方面,在現有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與用人單位需求,拓展學科范圍、豐富教學內容。如將大數據分析與預測、人工智能開發與應用、物聯網技術、云平臺搭建與運維等課程內容納入課程體系中。另一方面,強化專業課程建設與企業生產實際,圍繞本地信息技術產業所需的人才類型,開設高職院校特色課程。同時,積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以翻轉課堂、項目教學等取代傳統的課堂傳授方式。
三、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策略
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方向并非“以新代舊”,而是尋求學校與企業之間合理、有效的合作方式,將育人合力發揮到最大化。以202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為指導,以“工學結合”“項目實訓”“師徒傳授”及“訂單培養”為抓手,打造“一體、三翼”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一體”是指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三翼”是指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大師名師工作坊,具體創新策略如下。
(一)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
以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為例,工學結合的本質是“教學一體化”,為了規避單一的“資源互換”模式,可以將計算機網絡專業教育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四種課程”),每個階段均采取“以工導學”的課程設計方式。創新“工學結合”模式,以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為方向。首先,在第一學年側重于教授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如云計算技術、Java編程、SDN技術等。第二學年側重于專業操作技能課程,可從市域網絡科技公司日常業務入手,例如編程能力、優化能力、運維能力等,轉化為專業技能課程內容。第三學年上學期側重于實戰能力課程,以市域網絡科技公司、信息技術行業常見的工程項目,取代課堂教學、校內實訓所使用的案例。第三學年下學期安排學生進入市域企業上崗實習,由企業安排特定崗位,并實施內部管理、培訓及考核制度等。
(二)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項目實訓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即在一個具體的計算機網絡技術項目支持下,轉變“項目實訓”方式,從而解決計算機網絡技術課程內容陳舊、落后的問題。
就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而言,“項目實訓”的方式比較適合缺少校園實訓場地、教學資源的情況。項目實訓的核心是課程設計,但與工學結合不同的是,此類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范圍有限,且知識點高度集中。例如,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側重于“云平臺運維與開發”特色類型人才,可以借助“1+X”證書制度,從證書開發單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獲取相關培訓材料,作為理論知識教學的補充。還可以邀請當地信息技術企業,從現有云平臺運維與開發項目中分離部分業務,整合成單獨的教學課程,如使用網絡程序設計、Linux系統管理、云計算平臺搭建技術等,引導學生進入項目開發及運維的全過程(課程體系見表1)。
一般來說,項目實訓人才培養創新策略的實施,需要學生自身積累一定的基礎知識,可以在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第二學年開展教學。
(三)打造大師名師工作坊
師徒傳授對應《方案》提出的“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的要求,通過延長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專業實習周期,為師徒制創造實施條件。
師徒傳授的人才培養模式比較適合行業資源較為豐富的企業。在高職院校三年的學習過程中,第一學年確定師徒傳授關系,便于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師與之配合。第二學年參與到具體實訓項目中,與此同時,高職院校教師應配合信息技術工程師、技術人員的工作內容,重新設計日常課程,以此提高學生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第三學年進入企業、頂崗實習,采取師徒制的培養方式,讓學生以企業準員工的身份負責企業的具體業務,直到能夠勝任崗位工作。
(四)打造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模式
訂單培養意味著高職院校、用人單位之間的深度合作,以服務省級區域經濟發展、振興當地信息技術產業為突破口,促使高職院校學生成為潛在員工,從而化解校企合作流于表面的情況。
現實中,可以通過創新“訂單培養”模式,以企業冠名班的形式,夯實產教融合背景下“訂單培養”的實施基礎。若高職院校學生已經被內定為企業員工,企業也愿意付出更多育人成本,那么在具體實施方面,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相關部門在招生階段,就要明確訂單培養模式,學校、企業、學生之間需要簽訂三方合同。相對應的,教學模式、課程內容等需要進行大幅度調整。一方面,可由企業派出專業技術人員進駐高校,以獨立師資的身份參與日常教學、管理等活動,制定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創新高職院校教學組織方式,如輪周在學校、企業之間開展人才培養活動。
綜上所述,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視域下具有較大的創新空間。對信息技術人才培養而言,可靈活利用工學結合、項目實訓、師徒傳授、訂單培養的組織方式,以減少產教分離的負面影響,提高高職院校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何穩,張興芹.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1(13).
[2]劉興波,都春.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探究[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
[3]廖慶智.“1+X”證書制度改革背景下的中職計算機網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廣西教育,2022(5).
[4]戴嶺,程廣文,劉冬冬,等.“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內在契合性、現實困境與消弭路徑[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11).
[5]馮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實踐[J].福建開放大學學報,2021(5).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虛擬教研室建設和管理研究”(2022ZJY269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韋永軍(1983— ),廣西容縣人,碩士,高級工程師,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信息安全;
覃秋密(1984— ),廣西柳江人,本科,講師,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