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玲
摘 ?要:文章從生活視角出發,提出如何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充實教學素材、巧設課余作業等策略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以期能夠從整體上增強初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提高學生聯系生活、實踐應用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課程所學融入個人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視角;解決問題能力
從生活視角來審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幫助教師正視教學實際,捕捉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出現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改進教學思路,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日常生活是多姿多彩且千變萬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要融入生活元素,以生活為教案、以生活為經驗、以生活為歸宿,讓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貼合。
一、創設生活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1. 貼近學生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是學生心智成長的關鍵期,此時的學生既未完全擺脫兒童的稚氣,又期盼被賦予成人的身份。處在成長過渡期的初中生,應當專注眼下生活,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為此,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創設生活情境。生活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打開了新視角,但是如何啟發學生的生活學習意識還需教師審慎思考、細致處理。課堂上的生活情境應當真實可感,如此才能吸引學生繼續參與課堂。因此,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貼近學生實際,且不能超出初中生的認知范圍。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稱“教材”)七年級下冊“法律在我們身邊”這節課前,教師可以先提問學生: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為?其中哪些行為觸犯了法律?此時,學生會根據日常所見給出“亂扔垃圾是不文明行為”“闖紅燈是違法行為”“電信詐騙是犯法的”等回答?;趯W生的回答,教師進一步引出法律對于懲治不良行為的重要性,并創設生活情境,帶領學生深入情境,讓學生思考案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案例的近距離感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結合教學內容,增強生活意識
從生活視角創設教學情境要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以增強學生的生活意識,推進道德與法治有序教學。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上冊“生命的思考”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設置“生命”這一主題啟發學生關注生活,讓學生從生活細節找到本單元涉及的知識點。教師也可以引入教材中探究與分享板塊有關16歲的案例情境。學生從中看到了不同的人在16歲時的生活狀態,進而回歸到個人生活上,思考自己應當如何做才能讓生命更充盈。從教材內容中他人的16歲聯想自己的16歲,能夠有效啟發學生展開思考,增進對自我的審視,并促使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答案,逐漸增強其生活意識。
二、充實教學素材,加強學生知識理解
1. 精心篩選素材,拓展學生認識
教師要精心篩選教學素材,拓寬學生的認識。教師應該廣泛搜集不同類型的素材,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可以涵蓋各個領域,如法律案例、道德故事、歷史事件、社會問題等,以豐富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內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教材七年級下冊“美好集體有我在”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精心選擇有關志愿者活動的素材,拓展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并讓他們體會到關心他人、樂于助人和為集體作貢獻的意義與價值。教師可以展示志愿者活動的照片和視頻,讓學生了解志愿者活動的內容、參與方式及所帶來的正面影響。教師還可以讓有志愿者經歷的學生或社區志愿者代表來講述為他人和社區作出貢獻的體驗,以及參與志愿者活動的收獲和成長。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引導他們思考以下問題:什么是志愿者精神?為什么參與志愿者活動對個人和集體都有積極意義?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對志愿者活動的認識和感受,并探討自己在集體中的角色和責任。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班級或學校范圍內制訂一個志愿者計劃,鼓勵學生集思廣益,提出不同的志愿者活動方案,讓學生真正將課堂所學應用到生活中,在實踐中拓展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識。
2. 聯系生活取材,深化知識理解
教師可以從生活中找尋教學素材,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加具體化、形象化。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生活化素材是學生具體可感的,真實性更強,可以引發課堂互動。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在生活中取材,以更好地開展教學。第一,道德與法治課程緊密聯系著現實社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一些社會熱點事件,挖掘現象背后的價值和內涵,引導學生對相關道德與法治問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第二,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或問題,從中找出和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方面,如鄰里關系、生命安全教育等,使學生透過日常生活中瑣碎的事務,發現其中的道德教育因素。第三,教師可以搜集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將其制作成教學案例,為學生剖析案例中的道德、社會倫理、法律等問題。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有關知識,并能夠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第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社會各個角落進行參觀和實踐,以了解社會和生活中存在的道德、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使學生形成法治觀念和責任意識。通過實地探訪,讓學生親身感受社會現實和各類道德問題,使課堂學習更加貼近生活。
三、巧設課余作業,鍛煉生活實踐能力
1. 密切聯系課內,鞏固課程知識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緊密相關,教師應當遵循“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教學原則。真正的生活在課堂之外。教師要把握好課外這個活動陣地,通過巧設課余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運用課內知識,鞏固所學,不斷提高自身的生活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上冊“文明與家園”這一單元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余作業,讓學生在課后尋找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作業成果可以是圖片、視頻、PPT等多種形式。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之一,而“文明與家園”單元正是要求學生從自身和家庭做起,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和諧文明的家庭、和諧文明的社區、和諧文明的社會積極作出貢獻。一名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著重考慮如何在家庭中營造和諧的氛圍。該單元中涉及很多有關家庭文明建設的知識點,如尊重長輩、禮貌待人、勤儉節約、關心他人等,該學生將這些知識點融入自己的作業中去,討論如何在家庭中實現文明、和諧、幸福的生活。此外,在完成作業過程中,學生還注意到自己的家庭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在其中需要遵守一些規則和準則。學生通過作業的形式討論家庭規則和準則的制訂、執行及衡量標準等問題,從而更好地了解家庭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2. 鼓勵學生自主、獨立解決問題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避免單純地灌輸知識,可以通過情境創設和問題引導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象和事件,讓學生自己去了解、思考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問題與解決方案。教師還應該在課堂上和班級管理中鼓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評估和監控,讓學生自己設定目標,及時反饋和調整,從而提高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上冊“勇擔社會責任”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社區生活實踐認識到自己應當履行的責任。通過參與社區服務,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和意義。與此同時,學生也面臨如實踐經驗不足、資源有限、時間管理、溝通與協調不暢等問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直面問題,并獨立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模擬演練、角色扮演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和應變的能力,并讓學生定期匯報社區實踐活動成果,不斷改進學生處理問題的方式。
綜上所述,生活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了廣泛的素材,教師要緊密聯系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形成課內知識與課外生活的雙向聯動。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充實教學素材、巧設課余作業等途徑促進學生逐漸增強生活意識、深化知識理解、提高生活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傅建勝. 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 考試周刊,2019(18).
[2]許珊珊. 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模式探討[J]. 內蒙古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