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華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教師在短時間內完成課堂管理、資源呈現、教學評價等多項活動,快速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文章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展開論述,探討信息技術在相關教學活動中的運用,以及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智慧課堂的可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智慧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針對教學資源導入、教學材料展示、教學知識應用等內容進行優化,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大有裨益。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
信息技術具有趣味性、互動性、智能性的特點。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為師生搭建交流互動平臺。學生可以開展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師生交流,并用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將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直觀化、簡單化,強化學生的記憶。由此可知,信息技術下的語文教學方式更為靈活,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方法。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結合看、聽、記、說等方式重新整理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
1. 展示優化,創造語文意境
意境看不見、摸不著,代表了讀者對人文智慧的直接解讀。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以教材內容為根本,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解讀文章的意境,帶領學生走向更加廣闊的語文世界。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過于死板,注重學生的字詞學習卻忽視了情感表達。而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在課堂中創建更形象的閱讀環境,引導學生在文學世界中體會生活,展現語文課程的情感教育價值。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上冊《山行》這首詩時,對于小學生來說古詩的表達手法比較抽象,存在著一定的理解問題。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到古詩描寫的意境當中,從而全面且快速地理解古詩釋義,感悟古詩中的情感美和自然美。教師可以利用PPT動畫同步展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畫面,通過屏幕上的場景變化,幫助學生感受自然中的景色之美,以及“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表達的深秋楓林的晚景。被秋霜染過的楓葉艷比二月春花。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要將教材中的場景、色彩、季節等與現代化教學載體結合起來,體會作者歌頌的秋色美景。雖然學生無法將這種思想完整表述出來,但是已經對相關內容形成了模糊的認知,這便是“意境”的初期表現。又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似在眼前”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能夠從詩中感受出作者表達的田園情懷。結合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可以為學生展示情境,以旁觀者視角導入古詩意境,運用信息技術的視頻交互功能加入場景、角色、事件等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體驗知識的學習過程,展開高效學習。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文字表述轉化為視頻、音頻材料,使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教材內容,在感官與感知相互配合的情況下,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將不再局限于文字層次。
2. 情感培養,深化語文感知
情感是維系學生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趙州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繪制思維導圖,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教學視頻解讀課文中的情感,并結合“民族技藝”這一主題進行討論。在閱讀環節,學生會結合教材內容對思維導圖中的問題進行補充:在課文《趙州橋》中,教學內容涉及哪些板塊?各個板塊的表述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區別?在提出問題之后,為學生提供趙州橋的圖片和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說明趙州橋的特點,以“看圖片,復述課文”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圍繞《趙州橋》的內容完善思維導圖,將課文中的關鍵信息融入思維導圖中,提高學生的信息搜集與分析能力。與傳統的單一解讀相比,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生能夠將“學習語文”轉化為“感悟語文”。
3. 能力訓練,培養語文意識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點,教師應該結合信息技術積極完善小學語文學科方案,在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同時整合語文知識,多角度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路徑,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與學習能力。然而,從當下小學語文教學能力訓練情況來看,教師忽視了對學生的表達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基本技能的培養,導致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語文技能。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語文意識,使其主動學習、探究語文。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為教學目標,運用信息技術積極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樣的?蟋蟀是如何搭建自己的住宅的?以問題為引導,要求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探究。在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深入閱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合、歸納、表述,同時教師要做好評價、引導工作。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接觸到的教學資源更為科學、規范,對于“蟋蟀的住宅”的認知更為全面,能夠從昆蟲的生存本能、筑巢技巧等角度對“蟋蟀修建住宅”這一行為進行解讀,也能圍繞作者的表達手法進行賞析。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既為后續教學活動作了鋪墊,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總結能力、創作能力。
4. 品味引導,分享語文資源
品味是學生文化學習意識與情感認知需求在教學活動中的集中表達。學生所接觸到的語文材料越豐富,其所產生的語文情感越真實,表現出來的文化品位越高級。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人文情懷是人思想情感的流露與體現,是一種精神追求。而語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人文情懷的有效渠道。為此,教師可組織開展以“語文作品中的文學情感”為主題的交流活動,鼓勵學生結合信息技術自主搜集材料,以“古詩”為核心,分析古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文情感。學生會結合不同的情感給出答案:陸游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表現了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牽掛,賀知章的“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是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只需選定主題、布置任務即可。在對有關信息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依靠信息技術直接搜集材料,并給出回應。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限制在“學”的位置上,而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文化素養,將學生帶到“用”的位置上,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實現多樣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教學任務與信息技術之間的“度”,避免對信息技術產生依賴心理。在保障教學活動正常開展的同時,教師應合理發揮信息技術的高效性、實用性,為語文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支持。
參考文獻:
[1]馬魯強. 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綜合運用[J]. 學周刊,2019(8).
[2]李輝. 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 中小學電教,2023(3).
[3]王小平.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現狀與應對策略[J]. 小學生(上旬刊),2023(1).
[4]蔣嶺玉.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實踐[J]. 學苑教育,2023(1).
[5]陳云強. 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 華人時刊(校長),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