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美
摘 要:童話教學要讓學生從感性體驗走向理性表達。在《大象的耳朵》一課的教學中,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讓角色代入由游離走向一體,讓情感體驗由表層走向深入,讓語言表達由類同走向靈動。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大象的耳朵》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的能力,教學活動也應以此為旨歸。童話教學除了讓學生在童話情境中體驗、理解角色之外,也要引導學生理性地運用語言。
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這篇童話,教學重點是對大象的語言及想法轉變的理解;難點是在讀好疑問句的基礎上說好疑問句。從感性體驗走向理性表達,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圍繞這一關鍵點,教學中針對角色代入、情感體驗和語言表達三個方面的問題,著力進行了改進。
一、角色代入:由游離走向一體
學生在童話情境中,會不知不覺地將自己代入故事中的角色。如果教師創設的情境偏“虛”,學生往往不能入境,更不能很好地代入角色。游離于角色之外,會影響對童話內容的理解。問題片段如下:
師 這一天,大象正在路上慢慢地散步,遇到了小兔子。哪位同學來讀一讀小兔子說的話?
(學生朗讀。)
師 小兔子為什么要說大象的耳朵呢?
生 因為小兔子覺得大象的耳朵很奇怪。
師 覺得很奇怪會用什么樣的語氣呢?誰再來讀讀小兔子說的話?
上述教學片段,教師的情境創設比較生硬,脫離學生的生活,引導語過于理性,學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學習童話,是難以與角色共情的,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無法融入角色,也就加大了“悟”和“說”的難度。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情境中,以童話中人物的視角去思考和表達,與角色融為一體。改進后,師生對話如下:
師 這一天,大象正在路上慢慢地散步,遇到了小兔子。小兔子有話說啦,哪只小兔子來說說看?
(學生朗讀。)
師 (好奇地)小兔子,你為什么好端端地要說大象的耳朵啊?
生 因為我的耳朵是豎著的,而大象的耳朵卻是耷拉著的,我覺得很奇怪。
師 哦,是這樣啊。那覺得很奇怪的時候我們會說——“咦”?
(教師點名讀。)
師 像這樣表示疑惑的嘆詞還有很多,比如:“嗯?”“啊?”等等。
(教師相機板貼。)
師 這些都是問號的好朋友。小兔子們,我們用上這些嘆詞來說說大象的耳朵吧!
生 嗯?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來了?
生 啊?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來了?
師 小兔子,你說的話里還藏著問號的好朋友,發現了嗎?
(教師相機板貼:怎么……了?)
上述片段的引導語,顯然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在追問“小兔子,你為什么好端端地要說大象的耳朵啊?”時,學生自然能站在小兔子的立場去回答。通常,教師引導到這,讓學生再讀一讀小兔子的話,讀出好奇的感覺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是讀好問句也是有密碼的,不能只停留在感覺層面。學生代入角色后,教師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關注“咦”這個生字,并相機拓展類似的表示疑惑的嘆詞“嗯”“啊”,在此基礎上替換“咦”再來扮演小兔子,說一說心中的困惑。然后,引導發現“怎么……了”也是問號的好朋友。讓學生在情境中代入角色,讀好角色說的話,并相對理性地發現問句的表達密碼,這也是在為說好問句做鋪墊。
二、情感體驗:由表層走向深入
這篇童話的學習重點,就在于對大象語言、想法轉變的理解。大象的語言共有三處:
大象說:“我生來就是這樣啊。”
大象也不安起來,他自言自語地說:“他們都這么說,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讓我的耳朵豎起來。”
大象說:“我還是讓耳朵耷拉著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這三處語言,最難理解的反而是看似最簡單的第一處,學生該用怎樣的語氣去演繹,文中是沒有明確提示的,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對第二處的理解是順其自然的。第三處,較難理解的就是“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不過聯系生活實際,學生也能較好地理解這句話。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只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學生的體驗只能停留在表層,很難體驗到大象語言背后的情感。問題片段如下:
師 面對小兔子的疑問,大象說——
生 我生來就是這樣啊。
師 (追問)你生來就是怎樣啊?
生 我生來耳朵就是耷拉著的。
師 那你覺得自己的耳朵耷拉著,奇怪嗎?
生 不奇怪。
師 那請你再自信地讀一讀大象說的話。
這樣的引導,難以支撐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并不能真正體驗到大象的自信。教師需要進一步有方向、有方法地指引,讓學生從情感體驗上和大象靠得更近一些,從表層走向深入。改進后,師生對話如下:
師 面對小兔子的疑問,大象說——
生 我生來就是這樣啊。
師 (追問)你生來就是怎樣啊?
生 我生來耳朵就是耷拉著的。
師 (再追問)你爸爸耳朵呢?
生 我爸爸耳朵也是耷拉著的。
師 (繼續追問)那你媽媽耳朵呢?
生 也是耷拉著的呀!
師 (持續追問)你身邊的大象朋友們呢?
生 都是耷拉著的。
師 你覺得自己的耳朵有問題嗎?
生 沒問題啊!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師 那你再來回答一次小兔子的問題。
生 (底氣十足地)我生來就是這樣啊!
在追問“你生來就是怎樣啊?”的基礎上,教師趁熱打鐵四連問。一次次的追問,“大象”的思路愈發清晰,語言越來越堅定,底氣也越來越足。此時,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地入情入境,而聲情并茂的朗讀又能反作用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感悟。
三、語言表達:由類同走向靈動
通過讀、說、演等多元方式輸出語言,可以外化學生的語言積累,但若教師在課堂中缺乏方法的引領,不注重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便很難說出實質性內容,也很難說得有創意,表達就會落入類同的窠臼。問題片段如下:
師 小鹿、小馬,還有小老鼠,見到了大象,都要說他的耳朵。他們又會怎么問大象呢?選擇一個小動物,想象一下他會怎么問。
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說出來的句子大同小異,甚至幾乎和小兔子、小羊說的一樣,不知道為什么這么說,更不知道怎么說得更好。為了讓學生的表達更加靈動,教師在教學中改進如下:
師 后來,大象遇到了小羊,小羊在哪?你來問一問大象。
生 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的呢?
師 小羊,你問的話和小兔子聽起來差不多,但是你的句子里藏著問號的新朋友——“呢”。
(教師相機板貼:怎么……呢?)
師 小鹿、小馬,還有小老鼠,見到了大象,都要說他的耳朵。他們又會怎么問大象呢?選擇一個小動物,想象一下他會怎么問。
生 小鹿說:“嗯?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著的呢?”
師 用上了“嗯”,一聽就覺得小鹿心里感到奇怪呢,會學習!
生 小馬說:“大象啊,你的耳朵為什么是耷拉著的呀?”
師 小馬可真會問,問得和它們不一樣,有水平!
(教師相機板書:為什么……呀?)
生 小老鼠說:“咦?大象啊,我們的耳朵都是豎著的,你的耳朵怎么和我們不一樣啊?”
……
在之前學習“小兔子”說的話時,教師已引導學生關注嘆詞和“怎么……了?”的表達形式,此時請“小羊”說話后,再次引導學生關注到“怎么……呢?”的表達形式。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要敏銳地捕捉他們句子中出現的“問號的好朋友”,適時點評,給學生指明表達方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在表達上的突破,及時板書,肯定激勵,讓問句的表達形式在學生的頭腦中愈發清晰,不僅會說,還要清楚為什么這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