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定用 彭夷
【摘 要】普通初中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依循校情選擇合適的發展主題與發展路徑。其核心在于發展教師的理想信念,在精神上促進教師專業意識的覺醒。同時,專業自信的不斷培養與強化能夠更好地提升教師的發展意識,使其能用科研的眼光來審視當下的教育教學生態,為學生素養的養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教師隊伍建設 發展自信 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4-11-03
教師隊伍建設是立校之基,是一所學校得以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發展全體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前提。作為一所百年學校,江蘇無錫市堰橋初級中學的教師隊伍建設有著良好的精神文化傳承,也存在亟待解決的三個發展性問題:一是高度問題,即要提升教師隊伍的內生力與創新意識;二是廣度問題,即要提高教師梯隊結構和團隊整體協作的水平,以支撐學校作為百年老校、學校再次轉型和辦學水平能級提升的發展愿景;三是深度問題,即要增強教師現有理論素養、實踐創生能力以滿足國家課程創造性、學校文化傳承和綜合育人改革的現實需求。
培養優秀的教師需要教師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這就要求教師以強烈的職業自信為底基。學校的發展突圍要激發人的內在自信心。
一、理念先行—教師隊伍建設的思想保障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說明,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所有教師成長動力的源泉。因此,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必須確立基本理念,包括發展信念、發展對象、發展內涵及發展標志。堰橋初級中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信念是:每個教師都要成為好教師,每個教師都應成為好教師。教師隊伍發展對象是全體教師。通過整體架構教師發展體系,使得各個層次的教師協同共進;通過創新設計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教師在體驗成功中主動發展。堰橋初級中學教師隊伍發展的內涵是“以專業信念為基,發展專業能力及專業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標志是:養成學習、合作、研究的職業生活習慣。以此塑造教師群體的師德自信和師能自信。
二、目標導引—教師隊伍建設的預期與方向
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緊緊圍繞“發展自信”好教師團隊建設,在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學科理解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在發展學生自信的過程中,增強教師職業自信心和職業崇高感。在師生發展自信的相互交融和相輔相成中,通過課程創新融合,努力培育學校自信的育人文化。具體目標包括:
培養團隊“發展自信”的育人理念。團隊教師需要有放眼國家和世界的視野和格局;有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善于與人合作,擁有堅毅的品質,勇于承擔責任。
培養德能雙馨的教育人才。喚醒教師共同發展的愿景,形成學習共同體,提升學科項目和跨學科學習設計與實踐能力,實現學科育人的轉型升級。
探索教師團隊發展的文化基因。打造具有發展自信特質的教師團隊,形成“價值引領—創新實踐—全面培養”的團隊教學主張,形成“發展自信”的團隊文化。
創新協同發展新范式。開展結對幫扶,促進東西部交流發展,引領地區教師教育發展形成區域教師發展新范式。
三、項目引領—觸發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
圍繞“發展自信”好教師團隊這一主題,針對問題、目標及任務,學校重點建設三個項目培養教師專業自信及師德自信:“發展自信”教師精神成長項目、“發展自信”學科典型學習項目和“發展自信”跨學科綜合學習項目。
(一)堅守理想信念:精神成長項目的落地
依托于學校黨建項目,開展“四史”教育,學習并傳承革命先輩的精神,講述精神成長的點滴收獲,培養“經典講述人”和有強烈專業發展意愿的教師團體,定期進行“我為良師·雨人講堂”活動分享教育體驗。
依托于學校的優良校史傳承,秉承學校創始人的辦學初衷,基于校史博物館開設校史課程,發展教師教育理想。
(二)培養專業自信:學科典型學習項目的設計與實施
教師隊伍建設首先應當基于學科,進行學科典型學習項目的設計,其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提煉本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設計蘊含學科特色的典型學習項目,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探究問題實質,增強對學科本質的理解;在自主性學習項目的實施和對話性評價中,激發學生主體意識,活化學生思維,發展學生學業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教師在設計和實施學科典型學習項目中,要深化對學科本質和學科育人的理解,提升教育創新設計和實踐能力,提升專業自信,為教師的專業成長賦能。
(三)聚焦綜合教學能力:跨學科綜合學習項目的設計與實施
學校的空間科學人才孕育綜合課程指向社會責任、創新實踐,培養有夢想、有格局的學生,發展教師課程創新實踐能力,提升教師育人格局。空間科學人才孕育綜合課程是江蘇省空間科學課程基地項目,項目內容建設注重體現創新人才的基礎培養,注重不同學科的交叉整合和校史文化傳承,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理想信念。建設內容包括:深空悟讀—望向深空的人類足跡;場域建設—望向深空的空間實驗中心;課程設置—望向深空的空間課程群;活動評價—望向深空的星際導航;育人創新—望向深空的前瞻范式。
課程設計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根據國家課程標準,以國家義務教育學科課程為基礎,另設相對應的學科拓展課程和學科實踐課程,例如歷史學科的國家課程學習、歷史拓展課程的航天航空史學習、學科實踐課程的參觀歷史博物館,這三項形成空間科學學科基礎課程。二是項目化學習課程,在學科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將關于空間科學的項目以探究活動的形式呈現,利用學校已有的專用教室、空間工程實驗中心等實踐場所。通過具體的情景展示—提出問題—設計活動—動手實踐—綜合評估等過程,有針對性地逐步實施空間科學的四個探究項目,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增強其社會責任感的目標。三是以“未來的家園—火星”活動為主題,依托空間工程實驗中心的數學、化學、生物、應用物理(力、光、電磁學、通信)、大數據和衛星應用等場景布置,創設一個具有開放性的、趣味性的、探究式的科學情境,圍繞主題,利用學生自主探究的成果,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火星。
從內容上看,學科典型學習項目和跨學科綜合學習項目能夠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學科理解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以發展學生的自信,同時促進教師學科專業素養的提升。從實施和評價方式上看,在項目實施上突出探究性、創新性、自主性和開放性特點,在項目評價上采用對話性項目評價、路演式項目評價等這些都是表現和發展學生自信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師創新性教學的生動體現,有利于發展教師的專業自信。教師精神成長項目指向教師的教育信念,有信念的教師同時也是有自信的。
四、融于日常—教師隊伍建設的校本行動
學校正逐步打造具有“發展自信”特質的教師團隊,形成“價值引領—創新實踐—全面培養”的教師教學主張,形成“發展自信”的學校教師文化。實踐過程中將教師隊伍建設融入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在不增加教師負擔的同時,增強其專業能力的厚度。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在常規實踐中成長
備課是教學的根本出發點,也是教師專業生活的日常。因此,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繼續立足于課堂四要素備課。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設計、引發深度思考的教學問題設計、促進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設計和基于證據的教學評價設計是課堂四要素,把大概念統整和教學評一體化作為課堂四要素備課的核心理念,課堂四要素要求和課程標準核心理念要具體體現在單元主題分析、課時教學備課和教學任務單設計上。各學科組利用教師培訓、暑期夏令營等活動,研讀課程標準,研討基于本學科的單元分析、教學設計和任務單。以相關成果為樣本在各教研組內進行推廣,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四要素”備課樣態。
班集體建設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學校推進“三好”班集體建設,做到每班都有個性化的班集體建設方案,每個年級都有相應的行動方案,學生工作處有學校整體的大德育體系建設方案。通過特色平臺展示好的方案和做法,輻射和推廣優秀經驗,形成范例。
教師在常規實踐中,接觸、領悟、實踐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為專業成長夯實基礎。
(二)在教育改革節點中成長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和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2022年的兩個重要的教育改革事件。在關鍵節點上,學校的基本舉措是:開展創新性的課程標準研讀的校本化行動,即做好課程標準的深入學習和深入實踐,比讀新舊課程標準,解讀案例,在行動與反思中悟讀。發動各學科教師在暑期學科組長領讀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研讀,人人繪制學科核心素養向教材內容落地的圖譜,其內容包括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及具體細分、相應的學業質量要求和對應的知識內容,通過這張圖譜的繪制和組內交流,形成學科組圖譜。完成圖譜后,各教研組繼續做好相關課例研討活動,為核心素養的落地提供案例支撐。
通過在教育改革的節點上及時悟讀最新的理論和課程改革前沿,使全體教師迅速把握課程標準的內涵,使新理念迅速轉化為課堂實踐。
(三)在關鍵事件中成長
教師的專業成長應與學校的工作緊密結合,使教師在完成學校工作的同時收獲專業成長。
例如在學校青年教師評優課活動中,學校所有教齡在八年內的青年教師開設公開課,上傳課堂四要素的相關材料,各教研組組長及骨干教師參與到備課、評課及議課的各個環節之中,青年教師在磨課中成長,骨干教師在交流中成長。在青海海東市樂都區教師培訓班上,各教研組組長介紹本學科課程改革成果,在展現專業自信的同時,更好地把握學科本質。各德育骨干介紹學校及班級管理經驗時,更好地梳理了學校德育課程的基本脈絡,青年教師在介紹個人成長經歷時,更好地展現了自我,認識了自己的專業發展目標、發展現狀及發展路徑。
(四)在集體攻關中成長
學校舉辦暑期骨干教師夏令營活動,通過集體研修、專家引領等方式,將學校內涵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惑或者下一步的走向進行梳理與調整。每次夏令營,各項目組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將本項目的申報書、推進行事歷、實踐案例樣稿等悉數完成,專家指導后,再次進行修訂。每次活動,形成暑期夏令營成果匯編,在隨后的暑期骨干教師培訓和全校教師培訓活動中,進行解釋與推進。在此過程中,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從中獲益,得到專業磨礪,專業信念與專業自信得到加強。
(五)在項目建設中成長
學校整合德育、教學、教師發展、校本課程等已有內涵建設項目,形成“7+1”內涵建設項目群,多項省級或市級基金項目啟動研究或順利結題。
內涵建設項目群的核心成員基本覆蓋了學校絕大部分的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團隊成員全程參與項目申報、文本打磨、專家指導、項目實踐、項目評估等各個環節,感受申報成功的喜悅,體悟項目開展的內在邏輯,加深對項目建設的理解。通過參與到項目建設中,教師的專業自信得到顯著增強,學校在區域內的內涵建設品牌及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
(六)在工作室指導下成長
學校充分利用江蘇省名校長工作室和無錫市化學名師工作室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推薦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等6個學科12名組長或青年骨干教師成為無錫市名師工作室成員,成立市名師工作室成員之家,這個成員之家既是名師工作室來學校開展活動的場所,也是學校工作室成員交流研討的大本營。定期進行參與活動的經歷分享,并在教研組內進行課例或者理論的分享,使學校教師養成合作研究學習的職業生活習慣,以此推動學校教師發展、學科發展和課堂教學改革,帶動四有好教師團隊、青年教師發展共同體、校際發展聯盟,與名師名家一起,構建四位一體的教師培養體系。
學校的實踐表明,“發展自信”是破解普通學校教師發展的精神密碼。“發展自信”的理念創新,是支持當前教育訴求的根本性方法。團隊建設的實踐創新,是轉變教師發展方式的有效手段。依托典型學科學習項目及跨學科綜合學習項目的建設,讓教師在合作中學習,不斷地實踐、反思與學習,轉變教師的發展方式,使其在實踐中有感悟,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汪定用 / 江蘇無錫市堰橋初級中學,正高級教師,校長,從事中學化學教學;彭夷 / 江蘇無錫市堰橋初級中學,高級教師,從事中學物理教學(無錫 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