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秀平
摘 要:讓學生學習深度發生,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師在研發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數學學習.鑒于此,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本文試圖談一談關于學生學習起點方面的點滴心得,以饗讀者.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起點”;有效學習
學習是學生在課堂上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情.如何讓學生學習真正發生?如何讓學生學習深度發生?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師在研發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要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數學學習的成功,不僅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更取決于學生個人的數學學習起點.[1]學生的學習起點很豐富,它包括“知識起點”“經驗起點”“認知起點”和“思維起點”等.其中認知起點是邏輯起點、經驗起點是可能起點、認知和思維起點等是現實起點.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數學學習.如果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起點的認知比較模糊,必將帶來教學的尷尬.
1 知識起點:學生數學學習的邏輯起點
邏輯起點是一個“客觀性”的起點,繞過了這個起點,一切的活動都是不可能的.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所謂的“邏輯起點”就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知識起點”.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數學知識是有層次、有邏輯、有結構、有系統地編排的,體現著一種“邏輯上升”的自然法則.在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把握數學知識的前后左右邏輯關聯,進而認識到學生所學知識的邏輯起點.把握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邏輯起點,才能讓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引導富有針對性、實效性.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這一課時,本節課教學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以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等相關知識基礎上展開的,它是學生后續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等相關知識的基礎.教材在呈現這一部分內容時,不僅僅注重體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還借助于動手操作、數學實驗等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為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動手“做數學”,讓學生自主建構、創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把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整個“多邊形的面積”乃至于平面圖形的面積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作用、功能,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教學目標、要求等,了解教學的重點以及學生數學學習可能會出現的難點等.通過這樣的對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的分析,教師就可以有效地把握學生數學學習的知識起點,從而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引導更有針對性,克服了教學的隨意性,從而能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高效學習.
把握了知識起點,教師就能從整體上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而不僅僅是將著眼點、著力點放置于一個“知識點”上.通過把握知識起點,教師能夠有效地把握學生數學學習的鏈接點,能夠把握新知教學的生長點、生發點和生成點等.知識起點是學生學習起點的重要組成,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根基.
2 經驗起點:學生數學學習的可能起點
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僅依賴于數學學科知識的內在性、邏輯性的關聯,同時還依賴于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等.這些知識經驗、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等就構成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經驗起點”.經驗起點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宏大背景”.由于學生數學認知、思維等的差異,導致學生數學學習的經驗起點是不同的.作為教師,要找準學生的經驗起點,這樣我們就能有的放矢地、精準地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可以這樣說,經驗起點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可能起點.
如果說,“知識起點”是一種“客觀性”的起點,那么,“經驗起點”則是一種“主觀性”的起點.經驗性起點往往內在于學生的認知、思維等.教學中,教師要深入地思考、分析“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認識新知的基礎”“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相關的數學探究技能等問題”.通過這樣的揣摩、把脈,教師才能把握學生的經驗起點.把握了學生數學認知的經驗性起點,就能讓數學教學滿足于學生的內在性學習需求,就能避免無效甚至負效的數學教學.比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蘇教版三年級上冊)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應用訪談法、問卷法等調查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通過調查,筆者發現學生對于“平均分”都有一定的認識,都能進行基礎性的平均分的操作,這樣的一種經驗性操作是學生“用分數表示圖形”的基礎.同時筆者也發現了學生的經驗性差異,如有學生已經懂得了“一半”“半個”等的概念,有部分學生甚至已經認識了“一半”和“半個”的聯系、區別等.因此,引導學生展開“分數的初步認識”,就必須有針對性地對待.不僅僅要圍繞著“平均分”等核心概念展開,同樣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如“半個”,并且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半個”和“一半”的比較,滲透“量率”的數學思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已有經驗與教學目標相比較,從而把握學生數學學習的側重點,讓教學有的放矢.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假如我將全部的教育心理學的原理還原成一句話的話,那就是‘學生已經掌握了什么,并據此進行教學”.經驗起點是學生數學學習最為重要的起點,能決定著學生數學學習的整體性效能.把握學生的經驗起點,能讓教師的教學更有效地、精準地落實到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上來,從而為教學開辟更多、更大的“可能性”.
3 認知起點:學生數學學習的現實起點
學生的數學學習效能的重要標識是學生的認知狀態.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不僅僅要把握學生數學學習的“經驗起點”,更要清晰地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相比較于“經驗起點”,認知起點的把握更具有現實性,更有助于教師研發、設計、優化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關照學生認知中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通過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讓教學富有智慧性.
學生的認知起點,不是靜態的、固化的,而是動態的、生成著的.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動態地、即時地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才能有效地活化學生的數學思維,放飛學生的數學想象.以《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蘇教版五年級下冊)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學生的認知起點至少有三:其一是學生已經掌握了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法則;其二是學生已經學會了通分;其三是學生擁有豐富的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的認知經驗.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同分母的分數加減法是怎樣的?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可以怎樣計算?通過這樣的兩個問題,學生自然能想到“轉化”的方法,即“可以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如“將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轉化成“小數加減法”,等等.作為教師,要動態地、敏銳地捕捉學生數學學習的生成點,及時調節自己的教學進程,從而更為有效地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這樣的一種教學才能彰顯教學的智慧,充分發揮教學的多重育人功能.當學生自主建構、創造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之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新的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如筆者在教學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以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有什么樣的共同點?從而讓學生進行整數、小數和分數加減法則之間的比較,助推學生形成更上位的認知,即“只有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找準學生的數學學習起點,包括“知識起點”“經驗起點”“認知起點”等.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起點,就是要讓學生明白“我現在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在我們看來,“起點”問題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根本性的問題,它不僅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原點,還是推動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引擎.
“學習起點”是影響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一個重要因素.[2]把握學生的數學學習起點,要求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要展開積極的學情調查;要求教師要做一個細心人,善于在教學中捕捉、發現;要求教師要做一個留心人,要善于根據相關的練習進行反饋等.唯有認識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的適切性、針對性等,從而讓學生的數學課堂學習更真實、更豐實、更扎實!
參考文獻:
[1] 陳亞娟.把握數學學習起點,引領小學生有效學習[J].學苑教育,2014(15):50.
[2] 顧安國.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提高教學的有效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A),2011(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