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金冉
摘 要:高職院?!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建設及研究目前尚處于初步階段。受師資、資源、教學方法等限制,高職院校在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中面臨一定的挑戰。本文以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為例,提出了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目標,重構課程體系、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轉變評價方式,構建立體化發展體系、打造高質量教學團隊的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 教學改革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1]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從單純關注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轉到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上,強調傳統文化教育和人文素養培養,逐步開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為代表的人文通識類公共基礎課程。有不少高職院校在該類課程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和挑戰,存在不少困惑,因此我們亟須對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優秀案例進行分析,探索實現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的現狀及問題
(一)關于傳統文化課程建設或教學改革研究不足
在中國知網(CNKI)中,以“高職院校”和“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主題進行檢索,檢索結果達24334條,以“高職院?!焙汀爸袊鴤鹘y文化課程”作為主題進行檢索,檢索結果為43條(數據截至2022年12月)。關于如何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通過傳統文化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的相對較少。目前在高職院校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仍未普遍開設,已開設的院校也主要將其作為全校選修課或者專業選修課,作為全校必修課程開設的院校則相對較少。因其作為一門課程設立的時間不長,大多數高校仍處于課程的初步實踐階段,對于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關注度不高,研究也比較稀少。
(二)課程資源匱乏,教學趣味性和實效性不強
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屬于新生事物,因此在選擇課程資源時,高職院校教師傾向于沿用或者借鑒本科既有的課程體系。在中國大學MOOC(慕課)網站上可以檢索到暨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本科院校的傳統文化課程,這些課程體系結構完整、邏輯嚴密、理論性強,但因為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授課對象學情不同,生搬硬套其課程體系容易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教師在選用課程資源時,大多以教材為主,輔之以部分網絡下載圖片和影像材料,但網絡資源質量參差不齊,教師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篩選較為優質的資源,增加了備課的壓力。同時,雖然教材體系較為完整,但偏重理論性,如果偏重教材內容講解,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也就無法更好發揮課程的價值引領、文化育人的作用。
(三)教學模式略顯滯后,課堂互動性和吸引力不足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在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模式仍以教師為主體,體現在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授課形式較為單一[2],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較少,也較少開展學生文化實踐活動。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曾嘗試用專題講座形式,將傳統文化課程分為五大專題,即“中華傳統思想精髓”“中華傳統禮儀”“蘇州園林”“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茶文化”,分別由五位老師主講,每場講座聽眾數百人。在這種情況下,考勤和課堂管理都存在難度,課堂參與度和互動性更無從談起。之后該校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將傳統文化課程調整為線上授課,雖然管理難度降低,但是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效果難以保證。[3]
高職院校學生生源復雜,文化基礎相對薄弱,若在教學模式上因循守舊,不積極創新,則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容易導致課堂氣氛沉悶,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改革與實踐動力缺乏
目前,高職院?!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師主要由文學、歷史等相關學科教師擔任,但由于傳統文化范疇廣、內容龐雜,對于教師文化素養、知識儲備量的要求較高,教師原有的專業知識無法涵蓋傳統文化所有內容,對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部分學校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授課任務重,但教師嚴重不足。如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僅有5位教師承擔了全校每學期1500名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授課任務,而這些老師同時還承擔其他教學任務。[4]師資力量匱乏、教師教學任務重、備課壓力大,影響教學改革的進度。
二、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案例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從2018年9月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共基礎必修課,在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與實踐、評價方式、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改革成效顯著。
(一)重構課程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從建設之初到現在,并非一成不變,隨著教師團隊專業發展水平提升,對課程體系一再重構和更新。目前課程內容分為“發展與流變”(何謂文化、中華文脈)、“智慧與信仰”(走近圣賢、道不遠人)、“藝術與美感”(詩意符號、風雅百代、翰墨風雅、丹青神姿、匠心獨運、飛閣流丹)、“民俗與風情”(華夏衣冠、飲食文化、中華節慶、大國風范、戲曲曲藝、國色芳華)、“創造與交流”(科學巨擘、中華醫學、絲路回音)等五個板塊十八個專題。同時根據不同的專業群,授課模塊各有側重,如對建筑類專業群側重古代建筑文化,經貿類專業群側重古代商業文化,自動化工程和機械類專業群側重古代科技等。
學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門公共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公共選修課,如“經典誦讀”“詩意中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明”“中華匠心”“中國旅游文化”“我讀經典——《論語》感悟”等,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
(二)整合課程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團隊翻閱大量教材、專著,根據實際授課學時、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與認知規律以及學科內容的承接性對教材內容進行優化,與專業融合,并結合課程標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行業職業崗位需求選取并積累傳統文化素材、精選案例、整合教學資源,將教學知識點以案例、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在教學課件中。同時,團隊依托學習通平臺、智慧職教平臺,建設課程教學資源庫,為授課教師備課和教學提供支持。
(三)改革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要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深度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線開放課程和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就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與實施加強互動交流,運用交互式教學策略,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錄制對學生有益、有趣、有價值引領的課程視頻,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引領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中。
(四)探索多維評價
根據“共同尋找、共同發現、共同提升、求同存異”的教學指導思想,教師在考核模式上從“單一評價”轉為“多元評價”。如平時成績80分:智慧職教線上課程學習30分,包括學生觀看視頻的進度、單元測試、資源瀏覽率等;課堂表現30分,包括課堂活動參與度、答疑活躍度等;課外拓展20分,包括學生讀書和觀影感想、參與傳統文化類比賽獎勵等。期末考核20分:期末考核總分少于50分,則本學期總評成績視為不及格。
(五)構建教學團隊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團隊共有15位專兼職教師,其中4位高級職稱,5位中級職稱,6位初級職稱;團隊中青年教師占比大;碩士以上學歷占85%以上,師資結構合理。教學團隊成員先后參加校級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校級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比賽、河南省高職院校教學能力大賽;組建并依托學生社團,潛心指導學生。在團隊傳幫帶的氛圍中,年輕教師們快速成長,教學團隊逐漸成為學校基礎課教學的中堅力量。
三、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基于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案例分析,本文提出高職院校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目標
(1)更新教師教學理念。人文通識課程應以浸潤體悟式為主,注重課堂生成、情懷教育和價值引領,使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汲取豐厚的文化滋養。
(2)完善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弱化知識性傳授,增強課程的實用性,在教學中注重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并引導學生采用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解釋現實困境,解答日常困惑,借鑒優秀傳統文化思維方式,將培養學生職業素養與人文素養相結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
(3)重視課程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功用,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滋養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智慧提振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力量,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重構課程體系,拓展教學內容
(1)優化頂層設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為主體,以文學、藝術、歷史、書法、音樂、建筑等選修課程為輔助,構建“必修課+選修課1+N”人文通識課程體系,彌補單一課程授課學時受限,課程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的局限,為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促進教師發展搭建平臺。
(2)課程體系模塊化,結構更加清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浩如煙海,極為豐富,教師在課程體系建構中要善于取舍,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認知規律,對素材進行認真篩選,形成結構清晰、體系完整,有利于教學資源梳理與整合,便于教學團隊開展教學的課程體系。
(3)融合專業特性,拓展教學內容。在培養全面的人的過程中,沒有一門課是孤立存在的。傳統文化作為人文通識課不僅注重學生人文情懷、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培養,還要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相結合 [5],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相結合,要挖掘具有專業特性的內容融入教學中,如教師在“匠心獨運”專題講解手工藝品時,引入工藝技藝、工匠精神等內容。
(三)創新教學模式,轉變評價方式
(1)采用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方式組織課堂,科學整合優質教學資源?;A概念、知識識記等內容,通過線上微課、課后測試等形式完成,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關傳統文化知識的創新應用、傳統文化精神、情懷的闡述與體悟等內容則通過線下授課完成;對于課堂生成性的問題也可隨時借助平臺資源進行課堂答疑,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激發學生思考,提高課堂效率。
(2)依據學情特點,采用針對性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赏ㄟ^任務驅動法,設置貼近學生、符合專業特點、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的學習任務,增加課程的挑戰性和對學生的吸引力。如授課對象為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時,教師可設置展示和欣賞名人故居導游詞等任務;基于學生重視情感需求、喜歡沉浸式學習方式的情況,教師采取情景創設法,設置VR(虛擬現實)體驗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獲取信息能力強等特點,教師可采取合作探究法等方式,讓學生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3)創建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強調綜合考評,注重增值評價。改變以往以知識評價、閉卷考核為主的結果性評價方式,采用多元化評價。在評價主體方面,實行教師評價、生生、小組互評相結合;在評價內容方面,將文化知識的運用和文化精神領悟及思想價值觀方面的改變納入評價體系;在評價方式方面,重視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生出勤、課堂參與度、線上學習、課后研討等方面,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考核和評價。在此基礎之上,教師應積極探索增值評價的維度與方法,從學生課程過程中縱向變化和學生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比賽等橫向兩個維度進行鼓勵性加分。
(四)構建立體化發展體系,打造高質量教學團隊
(1)建設傳幫帶梯隊式教師團隊。教學團隊利用教學活動和課程研討會進行集體備課、聽課。開展“青藍工程”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安排富有教學經驗、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指導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培養,從科學研究、教學設計與實施、課堂管理等各方面對其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2)構建教師立體化發展體系。依托教材建設、精品課程開發、教學能力比賽、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平臺和機會。團隊成員參與到教材、精品課等課程建設項目中,極大地提升教師的積極性和教學能力、團結協作能力。以教學能力比賽為例,教學能力比賽為“校級—省級—國家級”三級比賽體系,從一次次賽前準備、參賽課程及材料的撰寫和反復研討打磨以及現場比賽,促使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課堂突發情況處理能力等都能得到鍛煉和提升。
(3)建設教師發展共同體。通識課要與專業課相融合,與思政課同向同行,要求通識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共同參與到課程建設中,互相支持、互相啟發,從各自不同的專業視角來完善課程體系,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教學改革和實踐的設想
傳統文化要傳承和創新,除了課堂教學,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們參與到文化實踐中。目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在實踐教學方面相對薄弱。今后,學??啥ㄆ陂_展知識競賽、經典誦讀、志愿服務、走進博物館、藝術館、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等活動[6],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提升文化創新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結合各專業特點,邀請合作單位的先進技藝大師參與教學,拓展課程廣度,助力課程建設。
參考文獻:
[1] 夏向軍.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實施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C2):70-71.
[2] 李群,李凱,牛瑞雪.“人文化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反思與實踐[J].教育科學研究,2019(6):48-52.
[3] [4] 白帥敏.論高職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問題及策略[J]. 文化產業,2021(22):99-100.
[5] 方華,孫成武.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建構的邏輯[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99-104.
[6] 田國英.優秀傳統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人民教育,2018(3):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