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厭學;認知行為療法;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25-0067-02
【作者簡介】茅成,南京市江寧區湖熟中心小學(南京,211100)教師,一級教師。
一、不想上學的女孩
小丫(化名),六年級女生,性格內向、敏感,語文和英語成績良好,數學勉強及格。小丫在小組討論數學難題時焦慮易怒,認為同學嘲笑她、疏遠她。慢慢地,小丫找各種理由請假,不愿上學。開學的第一個月,小丫開始失眠,在數學課上經常感到腹部不適。小丫的父母帶她去醫院檢查身體,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二、厭學的背后
1.原生家庭關系沖突
小丫父親平日愛好釣魚、打牌,很少關注小丫的學習,其教育方式是忽視型。小丫母親很重視小丫的學習,但其教育方式為專斷型。小丫父母經常因為她的數學成績吵架,甚至多次提出離婚。開學第一個月,小丫母親發現小丫的數學成績依然停留在及格線,大為惱火,當場撕掉試卷。事后,她向小丫道歉,但依舊限制小丫活動,并布置更多的課外作業。
2.自我評價低
小丫雖然心里積壓了不少委屈和不滿,但是不得不順從母親。她認為自己太笨,經常失眠,并產生了抑郁情緒。
我和小丫商定心理輔導目標為:合理宣泄情緒,調整認知模式和行為方式;幫助小丫父母改善教育方式,共同促進小丫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輔導過程
1.第1次咨詢——分析評估,建立信任
第1次咨詢,我充分尊重小丫,用開放式問題收集資料;通過傾聽、共情、無條件地積極關注,讓小丫盡情傾訴,與她建立起良好的咨訪關系。小丫提及父母時聲音較小、神色緊張、情緒低落。小丫認為父母經常吵架并多次提出離婚的原因是自己成績差,為此內疚自責,經常失眠,白天沒精神、頭痛,聽不進數學課上老師講的內容。聽了她的描述,我對她表示同情和理解。
2.第2、3次咨詢——假設驗證,改變認知
第2次咨詢,我先引導小丫進行呼吸放松訓練,釋放負面情緒,接著通過認知療法幫助小丫驗證“父母鬧矛盾是因為自己成績不好”的假設。小丫認為是自己成績不好導致父母爭吵并要離婚,這讓她產生抑郁情緒。我使用“垂直下降”技術引導小丫探索內心深處的想法,讓她逐步領悟到父母爭吵的主要原因是父親不承擔教育責任,而母親因為對她的學習成績期望過高,加上平時承擔家庭教育責任過重出現心理失衡。經過真實性驗證,小丫認識到自己的成績不是導致家庭矛盾的唯一原因,慢慢地理解自己的處境,抑郁情緒也有所緩解。
第3次咨詢,我針對小丫關于“我就是學不好數學”這一假設進行了真實性驗證。通過傾聽,我發現小丫因為母親的高期望而感到壓抑,也因為母親的過度控制而倍感束縛。這種教養方式挫傷了小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不斷否定自己的思維。于是,我鼓勵小丫用積極思維替代消極思維,如“我是一個普通人,不比別人更強或更弱”“即便我成績不出眾,父母、老師和同學也會支持和鼓勵我”“我相信我能行”等。同時,我建議小丫使用簡單易操作的學習方法,如分析試卷、重做錯題等。另外,我通過事例介紹歸因理論,引導小丫將成功歸因為努力和能力,將失敗歸因為學習方法不當、不夠努力等因素。通過這次認知訓練,小丫對自己學習成績方面的自我評價有了改變,數學成績也在慢慢提高。
3.第4次咨詢——家庭會談,促成和解
第4次咨詢,小丫父母陪她來到心理咨詢室。我引導小丫父母和小丫進行平等對話,共同探討小丫厭學的原因和解決途徑。小丫母親認識到自己的不合理期望和要求給小丫帶來了很大壓力,也影響了夫妻關系。在后續的指導中,我在小丫父母改變認知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學習親子溝通方法,給小丫更多支持和鼓勵。小丫父親也意識到自己花在休閑娛樂上的時間過多,表示要多陪伴孩子、多交流等。我向小丫父母表示:當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父母應該給她更多的關心;當孩子想自主安排學習和生活時,適當放手也很重要,這有助于培養小丫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從而讓她更好地應對學習中的挑戰。
四、咨詢效果及反思
一個月后,小丫的厭學情緒明顯好轉,抑郁情緒也得到緩解,逐漸提高的數學成績讓她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生活。小丫父母也會及時鼓勵和幫助她。班主任反映,小丫進步了許多,現在上課時更能專注,作業質量有所提高。
在該案例中,認知療法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改變消極思維模式減輕小丫的心理負擔,激發和培養其學習動力;引導家長如何更好地和孩子溝通交流等。
對于厭學兒童,除個體心理咨詢外,咨詢師還要與其父母進行溝通,爭取他們的合作與支持,改變家長的不合理期待與不當教育方式。家長和學校應共同幫助兒童重建學習自信、積極應對學習中的挑戰,實現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