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予晴
摘 要 本文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的登臨詩為例,從錨定一個“點”和抓緊一條“線”兩個角度,探究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群文閱讀的議題、創新群文閱讀的方式,讓他們在閱讀學習中,認識到登臨詩之間的內在關聯,使他們能夠在了解登臨詩的文學常識、文體特征及主題意義的基礎上,于對比閱讀、深度解析中,領略到不同視角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進而強化學生的詩詞理解和感悟能力。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 群文閱讀 登臨詩
中國古代詩歌有著眾多的題材分類,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家國情懷、羈旅傷懷等,登臨詩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登臨詩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心理寄托,它能夠將文人內心的壯志理想、懷古情思等表現出來。從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詩詞編排來看,共選錄了86首古代詩詞,其中有12首為登臨詩,足以顯示其重要性。為此,教師可將登臨詩作為案例,利用教材中的古詩詞資源,開展登臨詩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構對登臨詩的印象,讓他們感受到詩詞所抒發的情感。
一、錨定一個“點”——選擇閱讀議題
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關鍵,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議題的選擇尤為重要。而如何選擇議題呢?圍繞某一問題展開探究,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是議題,即議題的定義,簡單來說,議題就是一組文章中共同反映出來的、可供人深入思考和討論的話題,這些話題能夠將不同的文本串聯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閱讀整體。
在明確了議題的基本定義后,我們便要錨定議題這個“點”,在深度解析教材資源、品讀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合理地選擇群文閱讀的議題,以此確定古詩詞群文閱讀的基本方向。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編排了《古代詩歌五首》,其中《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屬于登臨詩,是詩人抒發自身“登臨意”的載體,體現古代文人的意識覺醒、生命張力以及宏大的理想抱負。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將以上三首詩歌作為主要素材,引領學生在解讀詩歌內容的過程中,提取和凝練出三首詩歌的共性,將其作為閱讀的議題。首先,《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在遭遇挫折后登上薊北臺后發出的慨嘆,他腳踩遼闊的大地、仰視廣闊的天空,對生命短暫、志向難實現的現實困境表示遺憾,他的一聲聲嘆息都體現在了詩歌之中;其次,《望岳》創作于杜甫的壯年時期,這一階段他游歷于齊趙,雖然此詩并非記錄杜甫真實的登臨場景,卻將杜甫內心深處的登臨之意表達得十分形象,詩歌中重點抒發了作者勇于攀登、不畏困難的雄心和理想,體現了杜甫對于生命價值、人生理想的思考;最后,《登飛來峰》作于王安石初涉官場之際,此時他擁有著不凡的抱負,對未來的政治前途充滿希望,體現了其胸懷理想、不畏奸佞的積極心態,也充分顯現了豪邁闊達的心胸。從這三首詩歌的內容和主題來看,無論是陳子昂對個人經歷的探析、對宇宙生命的慨嘆,還是杜甫和王安石的壯志酬籌、高遠的理想抱負,都體現了他們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追求,同時也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
在深度解讀詩詞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三首詩歌皆屬于登臨詩的事實,我們要求學生提煉重點信息,為《登幽州臺歌》《望岳》《登飛來峰》的群文閱讀系統,選擇一個閱讀議題。經過學生之間的探討和分析,他們圍繞著登臨詩的內容和主題,確定了閱讀議題,即“古代詩歌中的登臨意”,以具有統攝價值的詞匯,概括了三首詩歌的共同點,讓學生能夠在后續的閱讀和學習活動中,更為深度地解讀詩歌中蘊含的“登臨意”。
二、抓緊一條“線”——優化教學策略
在錨定一個“點”后,學生確定了群文閱讀的議題和具體方向,而為了進一步將群文閱讀的理念融入到教學實踐中,我們又以課堂教學的主線為線索,從抓緊一條“線”的角度出發,全力優化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在入境、吟誦等流程中,品味和體會詩歌中的“登臨意”。
首先,在語言引導中入境。情境教學法是增強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效果的重要載體,當學生能夠真正深入到詩歌教學的情境后,方可結合自身的實際經驗,理解詩歌的內容以及詩人的遠大理想和抱負。為此,我們依據詩歌的內容,編創了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語言:孔子有言“君子登高必賦”,人到高處,往往會產生別樣的情思,以詩篇作為表達情思的主要方式,因此,登臨詩已經成為映射中國古代文人心理狀態的一種主要形式。聯合你的現實生活,你有過相似的登高經歷嗎?登高后你會有怎樣的想法?會聯想到哪些詩句呢?如上所示,我們以導入語為主要素材,為學生創設了導入情境,讓他們將登臨詩的內容與自身的現實經歷相關聯,進而加強他們的閱讀理解深度。
其次,在吟誦練習中品鑒。吟誦是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讓學生體會和感受詩詞的情感變化,在登臨詩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也開展了吟誦練習活動,意在引導學生在吟誦練習中品鑒詩詞的韻味。在《登幽州臺歌》的吟誦練習中,指導學生放緩語速,重點關注長短句的參差變化,找準句式停頓點,讓他們適當地采取重讀、拖長等方式,將詩人內心的孤寂、悲愴之感展現出來。而在《望岳》和《登飛來峰》的吟誦過程中,學生要逐步提高語調,在詩歌的前幾句保持平穩的誦讀速度,以此展現出詩歌的蓬勃大氣,為最后兩句的高聲吟誦儲備力量,到最后兩句時,要求學生提高語調,充分調動氣息,將詩歌中堅定、勇敢、無所畏懼的信念和決心體現出來,以此拓展學生品鑒詩詞的深度,讓他們感受到詩人在文本中寄托的情感和理想。
最后,在文本細讀中共感。當學生能夠在吟誦中體會和感悟到登臨詩的美感后,我們將最后一階段的教學目標指向“會登臨之意”,借助文本細讀的方式和手段,以期調動和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出于這一目的,我們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背景信息,了解陳子昂、杜甫和王安石在創作這三首詩歌時的時代背景、個人境遇等,明確現實生活帶給他們的影響。在這一環節中,學生既理解了陳子昂的懷才不遇,也理解了杜甫和王安石勇于攀登的決心,并在對比和解析的過程中,明確這三首登臨詩的略微差異,深度解讀他們內心的“登臨意”,凸顯出他們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求。
除了入境、品鑒和共感之外,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登臨詩這一題材的特征、蘊含的傳統文化思想等,我們也嘗試著將課內群文閱讀的范圍擴大,著眼于初中階段的古詩詞系統,以“統計七年級到九年級語文教材中的全部登臨詩,按照時代、類型等差異,將它們分成不同的板塊,運用批注閱讀、對比閱讀等手段,深入挖掘詩歌中的‘登臨意”為主要任務,引領學生開拓群文閱讀的范圍,體會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本文以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的登臨詩為例,從錨定一個“點”、抓緊一條“線”兩個角度,引領學生優選閱讀議題,優化課堂教學,將群文閱讀的理念貫穿于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既能讓學生了解登臨詩的文體特點、思想情感,還能促使他們感悟古代文人的雅趣,驅動他們深入到古代文人的精神境界之中,感受他們“睹物感懷”的主觀情緒,以此體會他們內心深處的壯志酬籌、相思滿懷。
[作者通聯:福建廈門市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