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鶴,史碩博,靳瑾
摘? 要:生物化學課程是研究生物分子(如蛋白質、核酸、多糖等)的結構、功能及其在生命體系中作用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在后疫情時代,生物化學課程應該緊密結合思政教育,強調生物化學對于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關注生物化學領域的倫理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分析生物化學課程開展思政的價值意蘊,從明確培養目標、強化教師隊伍、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社會服務提升學生責任感和課程評價多元化幾個方面探討生物化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徑,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融合,為高校建設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生物化學課程;后疫情時代;人才培養;高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18-0167-06
Abstract: The biochemist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al course that studies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role of biomolecules (such as proteins, nucleic acids, polysaccharides, etc.) in the biological system.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the biochemistry course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biochemistry to human heal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ethic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biochemistry,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views, life views, and valu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biochemistry course, explores ways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biochemistry course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clarifying training objectives,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team, util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enhancing student responsibility through social services, and diversifying course evaluation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build biochemistry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biochemistry courses; post-epidemic era; talent training; college teaching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2]”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和化學的交叉領域,是一門研究生命體系中化學過程和分子相互作用的科學,涉及生物大分子、代謝途徑、信號傳導和基因表達等方面的研究。通過生物化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生命體系的分子層面結構、功能、調控和相互作用等方面知識,這對于理解生物科學的基本原理和其在現代生物技術和醫學領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生物化學課程是生物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近年來,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爆發讓人們進一步意識到生物相關專業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期間,生物醫學專業的專家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通過對病毒的研究、治療方式的優化及檢測手段的開發,為疫情的控制和防治做出了重要貢獻[3]。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生物化學在此過程中也體現了對于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但同時也需要我們加強專業人員的思想和心理建設問題,有效應對未來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風險等國家需求。在校生物專業大學生是未來我國生物專業人員的中堅力量,如果不知道“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等問題,其本質就是思想認識不達標的問題。在生物化學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科學道德和社會責任等問題,提高他們的倫理意識和責任感,將其培養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此,在后疫情時代,生物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應予以重視,以思政教育為主線,通過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課堂教學中,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要,以推動行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一? 生物化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一)? 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使命
國家前沿生物領域的發展,既需要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也需要培養生物專業人才隊伍。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4]。同時,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也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在高校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高校有80%的教師是專業課教師,課程有80%是專業課程,學生用80%的時間學習專業課[5],因此,高等教育如何履行新時代改革發展使命,需要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集,育人合力,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變得尤其重要。生物化學課程作為生物領域相關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不僅涵蓋了許多重要的生物分子和生物過程,而且在現代生命科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因此,在開展生物化學課程時,引入課程思政元素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生物化學涉及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克隆技術等。通過引入課程思政,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這些問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次,生物化學知識的應用往往關系到公眾生命健康和環境安全,如藥物研發、食品安全等。因此,生物化學教育應該突出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也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可以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在進行課程教學時,要充分結合生物化學知識和平時的生活經驗,使之具體、形象。另外,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生物化學涉及很多前沿的技術和理論,需要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發現問題的本質,并且能夠創新性地解決問題。同時,生物化學領域的科學家往往具有高度的專業精神、刻苦鉆研、長期堅持研究的特點。因此,生物化學課程思政通過加強對學生的個人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化科學素養和技能訓練。例如數據處理、多樣性分析等特定技能的掌握,利用實踐案例來提升學生的科學影響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并培養出對科學精神和原則的執著追求心,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目的,使其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發揮出更好的水平。生物化學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使命,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個人素質和專業技能,為未來的發展做好準備。
(二)? 培養專業過硬高素質生物工程人才
疫情讓人們更加關注社會公共衛生和健康問題,高等院校需要通過課程思政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以應對類似的公共衛生事件。生物工程是一個涉及生命、健康和安全等領域的專業,其研究成果具有直接或間接的社會影響力。在疫情中,生物工程的相關技術和產品發揮了一定作用,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信息傳遞不及時等。這些問題需要思政教育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根源,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后疫情時代越來越重視對生物工程人才的培養,生物工程專業學生需要通過思政教育來提升社會責任感,強化職業道德,加強對生物技術的倫理、法律等方面的認識和思考。為培養專業過硬高素質生物工程專業人才,明確培養目標,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將解決“生命科學的基本問題”與國家戰略、國際科技前沿緊密結合,堅持“國際視野和國內一流水準”的育人理念,充分激發學科、人才、平臺特色優勢,著力培育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6]。將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協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思政教育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其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遵守規范,負責任地實踐。引導學生了解創新的重要性和實踐的必要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平,讓其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更好地面對挑戰和壓力。從而構建具有“工程報國”鮮明特色的課程思政賦能高素質復合型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輸送一大批“底色亮、有情懷、敢擔當”的時代新人[7]。
二? 生物化學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
(一)? 明確課程培養目標
生物化學課程對于現代醫學、生命科學以及環境科學等多個領域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涉及生命科學、工程技術和倫理道德等多個領域,作為生物化學課程的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明確在生物工程領域的行為標準和職業道德,關注倫理和社會責任問題,具備健康的職業素養和責任心。
首先,生物化學課程的課程思政需要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素質。生物領域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才來推動其發展,因此,需要注重學生的整體素質和思想教育。該領域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但學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應注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在課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職業責任和社會價值。教師通過具體例子,比如將生物化學知識應用于新藥開發,通過對生物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深入了解,設計并合成新藥物來治療各種疾病,例如,腫瘤治療藥物就是通過針對特定類型的癌細胞中的生物化學過程來實現的。在環境治理方面,使用先進的技術來監測、分析和控制環境中的化學物質,以減少污染的影響,并保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構建出具有高毒性化學品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同時,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社會認識,以便其能夠在生物工程領域中更好地與人溝通和合作??梢越M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實驗等活動,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例如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編輯涉及的倫理問題,是否應該用于人類胚胎、生殖細胞改造等,基因編輯技術的過度使用會不會引起潛在的風險等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體會在一個團隊中共同探索問題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社會認識和團隊合作能力。
其次,生物化學的課程思政需要關注生物安全和社會責任。生物領域的發展需要培養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責任感,生物領域的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生物安全原則,并且對公眾負起社會責任。生物安全問題的出現會對公共健康產生威脅,泄漏或惡意使用生物致病體可能會導致傳染病爆發,對人類和動物造成嚴重的健康威脅。更嚴重的生物安全問題可能是某些恐怖組織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制造病毒和細菌,用于恐怖襲擊或軍事行動,會導致社會混亂和政治動蕩,從而對社會穩定性和國家安全產生威脅。因此,高校教師在課程中應強調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對生物實驗和研究的責任感,并且推動對公眾健康和環境保護的關注。在疫情之后,生物專業將面臨更多的社會需求和挑戰,因此學生必須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在生物化學課程中安排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專題研究項目,讓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社會和行業的現實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專業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提高學生的專業倫理意識和道德素養。學生們應該充分了解生命的價值和尊嚴,并且在實踐中尊重和保障生命倫理,避免人類對生命進行不當的控制和利用,從而實現生命價值的最大化。
最后,生物化學課程的思政需要與時俱進,關注新興技術和發展趨勢。生物領域在不斷發展和創新,因此,高校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課程,關注新興技術和趨勢,使學生能夠及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和技術,以及了解社會對生物工程的期望和需求,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傊?,后疫情時代生物化學的課程思政需要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素質,關注生物安全和社會責任,與時俱進,關注新興技術和發展趨勢。
(二)? 強化教師隊伍
專業教師是課程思政設計、實施的主體,在思政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隊伍的建設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開發能力。
首先,加強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通過教師自主學習、提供專業培訓、進修和實踐機會,幫助專業課教師不斷提高政治理論、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課程思政等方面水平,提高教師對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及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認知和把握,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支持和推廣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中,利用微課、網絡教學、視頻講解等方式,加強課程思政開發能力的培養。
其次,通過開設相關課程、組織學術研討、舉辦教學比賽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水平。推廣教師之間的課程思政合作交流,鼓勵思政課教師之間開展教學相互觀摩、交流、合作等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加強對新課程標準、新教育理念等的研究和應用,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最后,建立健全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建立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評價機制,包括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師德表現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使教師能夠有所期望和有所壓力,促使其不斷提高自身水平。通過學生的反饋和建議,幫助教師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優秀思政課教師提供獎勵和晉升機會,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教師更加投入工作。
(三)? 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
1? 挖掘生物化學課程思政要點,強調對于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在生物化學課程中,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思政目標。生物化學是一門探究生物體內分子結構、生物代謝、基因調控等領域的學科。在課堂上講述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影響,如何平衡技術發展和倫理道德的關系,使學生學習到一些涉及倫理道德的問題,比如基因編輯、人類克隆等??梢砸龑W生探討這些問題的倫理道德意義,幫助他們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和倫理底線。在講述常見的人類疾病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個人和社會的責任。例如,肥胖癥的增加與現代社會高能量飲食和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有關,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健康教育和改善環境來預防肥胖癥的發生。在講述環境污染和毒物對生物體的影響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如何保護生態環境,防止生態系統的破壞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生物化學課程中,可以介紹一些科學家的事跡,如生命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國際知名科學家等,鼓勵學生了解其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責任,同時也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未來的社會價值使命。
2? 通過生物基礎理論,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解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主張從矛盾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矛盾性和相對統一性,而且這種矛盾和統一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例如,生物化學代謝途徑中的矛盾和發展,代謝途徑是細胞內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化學反應鏈,用于將外界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和構建細胞所需的有機物,同時排泄廢物和維持代謝平衡。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多種矛盾關系,例如合成與分解、厭氧與有氧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認為,這些矛盾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并且相互作用和制約,推動了整個代謝途徑的發展。在葡萄糖代謝途徑中,糖原酶和糖原分解酶分別負責儲存和分解糖原,兩者之間存在著對立和統一的矛盾關系。當機體需要能量時,糖原酶會被激活,分解糖原釋放出葡萄糖供能,但這也會導致機體缺乏糖原的儲備,從而引發代謝紊亂。因此,研究糖原酶和糖原分解酶之間的互動和調控,以及其在代謝途徑中的作用和影響,是生物化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另外,蛋白質折疊過程中也有矛盾和發展,蛋白質是生命體內最基本的分子機器,但必須正確地折疊成復雜的三維結構才能發揮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多種矛盾關系,例如疏水性與靜電相斥、氫鍵形成與斷裂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認為,這些矛盾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并且相互作用和制約,推動了蛋白質折疊過程的發展。因此,研究蛋白質折疊過程中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調節,探索蛋白質折疊機制和失調的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都是生物化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3? 講好生物化學實驗室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科學道德和社會責任等問題
每一個實驗室故事都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和信仰,如創新、堅韌、勇氣和責任等。通過深入挖掘這些價值觀和信仰,并將其與課程思政聯系起來,不斷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積極向上的態度。例如,20世紀60年代,中國化學家屠呦呦在實驗室里開始了一項極具挑戰性的研究:開發新型抗瘧疾藥物。當時,在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瘧疾是一種普遍的傳染病,但已有的藥物效果不佳,而且有很多副作用,所以研制新型藥物變得尤為迫切。屠呦呦帶領著一個小組開始進行研究,通過數年的試驗和反復的實驗,終于發現了一種有效的抗瘧疾藥物——青蒿素。這種藥物來自一種名為青蒿的植物,經過屠呦呦和團隊成員的艱苦鉆研,才被提取出有效成分,并成功地研發成藥。這個成果改變了世界對抗瘧疾的態度,也使屠呦呦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科學家需要具備創新、堅韌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在實驗室里,我們要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探索前沿領域,為人類健康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同時,這個故事也表明了中國科學家的努力和奉獻精神,其在自己的領域中不斷積累經驗和知識,為人類社會作出重要貢獻。這樣的精神將一直激勵我們去追求更高的目標和更廣闊的視野。
然而賀建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是一件備受爭議和關注的事件。作為一名生物科學家,賀建奎采用了基因編輯技術,試圖在人類胚胎中刪減一種致病基因,以達到預防遺傳性疾病的目的,并將修改后的胚胎移植回母體。這項工作引起了全球科學界和倫理界的廣泛關注和批評。首先,這種基因編輯技術的安全性、可行性和可控性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兒童健康產生潛在風險。其次,賀建奎的實驗缺乏必要的倫理審查和監管,嚴重違反了國際慣例和規范。盡管賀建奎最終被判刑并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其過失和錯誤已經給科學事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損害和教訓。作為科學家,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和負責任地使用新興技術,尊重道德和倫理規范,促進科學進步和人類福祉。通過對這類事件的討論,讓學生深刻感受科研需要充分考慮倫理和社會責任??茖W家在進行研究時需要尊重科學倫理、遵循道德規范,關注科技應用后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和風險,以及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使科學研究得以更好地服務于人類。
4? 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生物化學課程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具備扎實的生物化學理論基礎,掌握現代生物化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傳統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和學習目的都相對單一和傳統,缺乏多元化和創新性。為了改善這種情況,課程設置也越來越注重多元化和適應性,呈現出開放性、跨學科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小組或個人活動,如辯論、模擬演練等,讓學生在不同角色和場景中嘗試應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促進思考和深入理解?;蛘呃枚嗝襟w輔助教學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圖像、視頻、音頻等資源,以及在線互動等工具,使得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理解和消化知識[8]。再如,增加實踐教學,許多學生對于理論學習缺乏熱情,但是當其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時,會感覺到非常有趣和有用,可以布置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或任務,讓學生在課后進行研究和解決,然后在下一節課上分享經驗和成果。通過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發現問題的本質,并且能夠創新性地解決問題。
(四)? 社會服務提高學生責任感
社會服務是指社會成員為社會集體所提供的一種服務和奉獻。社會服務既可以出于個人意愿和責任感,也可以是一種工作職責。
生物化學課程開展社會服務具有諸多作用。首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學知識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從而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和社會意識。通過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學生可以了解生物化學對人類健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時也能夠學習如何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其次,社會服務可以鍛煉學生的求真探索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確保學生更好地完成其未來職業規劃,了解其社會職責,培養其榮譽以及責任感。與此同時,通過參加社會服務活動,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具有實質性問題或挑戰的項目或場景。這些實際問題給予學生更深刻的學科學習體驗,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和研究中,提高學生的學術和實踐水平。一個好的社會服務計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還可以促進整個社會和生物學科的共同發展。
生物化學課程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開展社會服務,首先,通過實踐教學,組織學生參加相關領域的實驗室、研究項目和社區服務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和了解生物化學學科在社會中的應用和影響。其次,通過與當地的醫院、藥廠、食品工業等單位合作,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些機構的運作模式以及如何遵守相關法規和倫理標準。同時,生物化學課程常常涉及生命科學的前沿研究進展,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科普宣傳來傳遞生物化學知識和信息。例如,可以邀請專家來給學生講解新興技術和應用,或者利用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發布科技資訊和科普文章。通過以上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生物化學知識在社會中的應用和意義,可以實現思政教育中涉及的“育人”目標,即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引導其更好地發揮個性,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五)? 課程評價多元化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反饋,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從不同角度了解學生對課程內容、教師授課能力、教材質量等各方面的反饋,從而更全面地了解課程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
首先,制定合理評價標準,根據生物化學課程目標和學生應達到的能力要求,制定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評價標準,如課堂氛圍、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等,定期進行評價,以了解課程教學的改進方向。這樣可以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也能夠更好地反映學生在不同維度上的表現,包括思政素養的表現。其次,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除了傳統的筆試和作業,還可以采用口頭報告、小組討論、實驗研究及學生作品評選等多種形式來考察學生的思政教育成果。通過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各個方面的表現和發展情況,也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以確保評價的多元性和準確性。同時,將思政內容融入考核內容,使學生更多地思考和關注國家、民族、社會等方面,提高其思政素養??梢酝ㄟ^討論、案例分析等形式,將思政教育與學科知識相結合,實現跨學科教育的目標。最后,強化過程評價,除了考核結果,也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和反饋??梢圆捎脝柧碚{查、日常記錄、互動評價等方式,及時反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困惑,針對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課程設計者和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傊?,建設立體多維、注重過程的課程考核方式,并將思政內容納入考核中,需要全面考慮學生的不同層面、不同需求,并采用多種方法來評價學生的表現,既能夠全面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反饋,又能夠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質量,提高評價的可靠性和實用性,以達到課程教學效果的最佳狀態。
三? 結束語
后疫情時代,生物化學課程的思政已經成為了學生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強化國家意識和責任感、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強調倫理道德和社會責任以及增強國際視野和文化素養等方面,可以培養出具備高度綜合素質的生物專業人才,為推動該領域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支撐。
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將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知識的同時,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并注重科技創新與社會效益的結合。在實踐中,學生還能夠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總之,后疫情時代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該不斷完善和優化這一體系,培養更多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為我國生物領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1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 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 /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抗疫先進事跡|鐘南山: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EB/OL].(2020-11-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044240400215690&wfr=spider&for=pc.
[4] 習近平在清華大學考察: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方向 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EB/OL].(2021-04-19).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9/content_5600661.htm.
[5] 萬玉風,梁丹.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育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N].中國教育報,2020-06-06(1).
[6] 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J].求是,2021(24):1-3.
[7] 新工科建設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8] 王鉆文,劉子鶴,史碩博.新工科視域下生物工程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探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2):1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