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怡
摘 要:文學與電影的互動更多側重于電影對文學的改編,詩歌這一文學體裁在影像中的表現常常處于邊緣地帶,《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以紀實風格的影像交織文學底色的詩歌,在影與詩之間產生了文本意義的深層互動。文學的故鄉滋養著一代代作家,通過詩歌文本的直接呈現、敘事結構的章回設置以及人文關懷的主題探尋,影像與詩歌的互文性書寫建構起觀眾視域下影片人文精神的藝術追尋。
關鍵詞:影像;詩歌;互文性;章回體;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3)07-0103-03
一、詩歌文本的直接呈現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跨越了七十年歲月長河,通過幾位作家口述的方式講述了不同時代作家的文學記憶,其中,不同人物直接呈現的詩歌誦讀,在不同章節中起到過渡作用。詩歌文本的直接呈現與影像的視覺動態產生互文關系,交織形成了影片更加深刻的內在意義,為觀眾探尋影片的價值提供具體依據。
互文性理論強調任何文本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著其他文本,從克里斯蒂娃、羅蘭·巴特到熱奈特、布魯姆,眾多互文性理論學者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不同文本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1]。詩歌文本的直接呈現可以看作是對影像敘事的補充,影像視覺沖擊能夠深化詩歌的情感隱喻,二者共同建構起影片整體意義。詩歌與影像互文,在觀眾和作者之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模式,不僅讓觀眾和讀者擁有更多話語權,也讓觀眾結合詩歌體味影片的藝術魅力,獲得更多作品之外的關乎人與時代的深層思考。回望故鄉的人與事,平淡又深刻的歷史印記描繪出一幅幅記憶中的故鄉畫像,人走到哪里,故鄉都是家鄉,所以“故鄉也叫血地”。
詩從誕生起便被賦予了豐富的寫意色彩,詩人的藝術追求可以在詩歌中得以彰顯,其他的藝術形式也可以借助詩歌來表情達意。我國自古以來有“詩騷傳統”,古人常作詩言志,也講詩情畫意,談到詩時,意境美總是繞不開的話題,詩有其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有關。根植于中國人心中的常常是點到為止的情感表意,其中不可割舍的韻味需要通過想象來進一步回味。電影的詩意常需要通過視聽語言和蒙太奇技術加以實現,畢贛導演在影片創作中常常穿插詩歌,伴隨弱情節的敘事發生,觀眾以詩歌為線索對作品進行解讀,通過詩歌結合影像營造的詩意氛圍來感受影片魅力。引“詩騷”入電影,就是讓詩歌以多種形態出現在電影中,在敘事、表意、傳情等各個維度為電影提供了美學表達的手段[2]。
文學往往承擔著敘事的角色,但不等于敘事,特別是詩歌這一文學體裁,往往不以敘事為直接目的,詩歌以抒情見長,充滿了詩意的遐想。由于文學和電影敘事通常體現在不同層面,單純的文學是以語言符號為載體,在時間跨度上串聯起完整的故事,而電影更多的是通過視聽在時空中構建出一幅幅具體可感的畫面。紀錄片與生俱來的紀實特性,使它不同于一般的影像。紀實風格體現在與現實生活直接發生關系,攝影機紀錄下來的信息能夠使故事更加真實,從而成為社會變遷中有價值的影像資料。紀錄片淡化的戲劇沖突和起承轉合,使影像在節奏上更加松散平淡,這和詩歌有著某種程度的相似,借助視聽呈現,紀錄片影像同樣可以在抒情的同時進行視覺上的寫意。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中,賈樟柯沒有通過鏡頭語言直接揭露情感,而是在人物的講述中探尋作家的成長歷程,通過展現作家對故鄉的追憶,揭示了文學故鄉與作家創作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故事結點,穿插了鄉間田野里質樸的人們朗誦詩歌,干勁十足的勞動人民是鄉村樸實生活的生動寫照,屏幕上直接呈現的黑底白字的詩歌原文,是影片節奏上的留白,又與影像本身相互映照。
二、敘事結構的章回設置
章回體是我國文學書寫中的一種常見形式,它以清晰明了的形式,構成敘事上的回環曲折,呈現故事情節的發展歷程,常見于長篇小說的書寫之中。例如,在傳統文學、戲曲、舞蹈、繪畫等藝術領域都存在大量運用章回體進行結構構思的作品,尤其在文學領域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其典型的代表就是我國古典章回小說[3]。在章回體的發展過程中,“章”“回”常與“樂”息息相關,章回本身可以作為故事講述的填充物,在影片音樂節奏上能夠起到調和作用,并作為一種舒緩過渡的敘事序列存在。《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就使用這種方法構成敘事上的有章可循,同一線性時間里,整部影片因為章回體的敘事結構,不僅在視聽呈現上更加具體,也使得導演清晰完整的思維貫穿始終。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延續了賈樟柯導演一貫的紀實風格。章節敘事并不新奇,吃飯、戀愛、馬峰、回鄉、新與舊、聲音、遠行、賈平凹、病、余華、活著、梁鴻、母親、父親、姐姐、收獲、兒子、游泳,導演將作家的故事分為十八個章節,以章回標題出現,將影片串聯起來。在松散的敘述節奏中,形成一條有跡可循的線索,作家怎樣找到自己創作方向,怎樣回到故鄉,成為主要的敘事脈絡,連接起不同作家對故鄉的回憶。在這些瑣碎與變遷中,人的生存狀態就是歷史的縮影,不變的鄉土情結滋養著一代一代的作家。
影片沒有宏大敘事,只是從作家個人生活講起,看似日常的小事卻是關乎每個人一生的課題。吃飯和戀愛是簡單的生活話題,導演卻將其單獨成章,這并不是為了強調它們在影片敘事結構上的重要地位,而是想要突出它們對敘事主題的靠攏。導演關心的是最貼近人物內心的真實情感,從距離人物生活最近的飲食、戀愛談起,更能勾勒出無關時空變化的每個人的生存需求。例如,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正是通過對生活日常的描繪構建出深層的人物情感導向,探尋人物內心的精神世界。
影片從已故作家馬峰開始,拉開了作家筆下的鄉村往事。偶然走上文藝道路的馬峰,最初的創作始于一次繪畫比賽,后來,延安的文化氛圍感染著馬峰,影響著馬蜂的創作。
賈平凹從自己小時候的生活講起,幼時貧困與動蕩的生活記憶,不只是對過去艱難生活的回憶,同時也在時代的潮流中找到了自己的創作方向。社會變遷在賈平凹的個人生命中留下的印記,匯聚成為個人的生活經驗,是作家創作的生命源泉。人總是不能離開社會而獨立存在,追尋作家的鄉土記憶,是探尋時代的歷史印跡,故鄉是社會生活的縮影,故鄉的變化也是時代的變遷。
余華的最初寫稿契機和后來的創作之路無不印證著時代印記。如果脫離時代背景,就體會不到當時人的情感交流,每一代的生活方式雖有差異,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總是能跨越時間長河引起共鳴,隔著時間地域,人性總是相通的。
梁鴻的講述關于家庭,癱瘓在床的母親、白襯衫整潔的父親、頂梁柱的姐姐、鄉音漸忘的兒子,圍繞著親人的情感總是觸及內心深處,而這些真實深刻的生活經歷,也在不知不覺間成為滋養作家寫作的養料,因為故鄉有作家最真切的生活體驗。
在章節敘事中,除了作家的講述配合文字標題出現外,影片還有不同的畫外音設置,車廂里游戲的聲音、戲曲舞臺上高昂的唱腔,新與舊的交織,人物群像的紀錄與瞬間情緒的捕捉,公共場景中街拍素材與鏡頭特寫,穿插的詩歌朗誦以及文字與視聽的直觀體驗,構成了影像對眾生面貌的直接刻畫,使觀眾結合自身想象來思考個體在時代洪流中以何種姿態存在。
三、人文關懷的主題探尋
通過對作家創作歷程的回顧不難發現,作家的人文精神與故鄉有著難以割舍的聯系,生在故鄉,長在故鄉,離開故鄉又回到故鄉,作家對于故鄉的追憶體現出個體對自身所處時代的思考,其中,繞不開的是歷史洪流中影片對人存在的關懷。所謂人文關懷,被更多的理解為尊重人的性情、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格以及人的人生命運、生存狀態和理想,并予以充分的關愛[4]。
馬峰女兒在回憶父親的寫作過程時,提到馬峰在城市寫的文章反響不如在鄉村時的創作,因此,一家人從北京遷到西安,保證了父親繼續對鄉村寫作的探索。賈平凹先生也提到,從新時期文學開始,不斷有國外的東西傳進來,自己對當時的創作方向產生新的思考,最終,在故鄉確定了自己的寫作方向。余華的創作經歷更加突顯出作者的個人魅力,雖有戲謔和調侃,但是,在故鄉的成長經歷都影響著作家的創作。例如,太平間午睡的涼爽,對文化館工作的向往以及小時候游泳的經歷,這些根植于鄉村生活的真實體驗,滋養著作家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學創作。梁鴻的創作經歷是對故鄉的直接追憶,梁莊生活建構起作家的現實記憶,從鄉村看中國,從故鄉看世界,作家的創作經驗來自對生活的深刻洞見。
“勞動使他高于地面,但工具比他更高。高舉著鋤頭,猶如高舉著勞動的旗幟”“麥子、植物,生長不易察覺,大地上的生命無不如此”,影片中的詩歌以詩意的方式出現,給影片帶來了情感上的升華。充滿哲理性思索的背后是導演對社會生活的關注,詩歌與影像的精神對話,形成了導演對人文關懷的主題探尋。
影片最后一個章節以游泳為題,內容上只是簡單呈現余華在海邊,對小時候游泳經歷的講述,隨后,影片戛然而止。游泳可以說是對全文的總結,同時,也呼應著影片名字,歷史洪流中每個人如何找到自己“游”的方向,如何能面對時代變遷中不確定的動蕩,成為當下人應該思考的人生問題。作家曾在鄉村中找尋自己的創作方向,文學的溪流滋養作家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回到故鄉也即精神上的返鄉。
文學的故鄉,對于作家來說,在空間上各不相同,但在思想精神和文化美學方面應該比較相似、相通[5]。都市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一方面未脫離父輩影響下的鄉土印記;另一方面對于城市生活中自己的定位感到迷茫。時代洪流中個體命運的不確定因素,需要精神上的土壤賦予生命更長久的想象。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或許是對現實問題的一個詩意性解答,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到達理想的彼岸需要有一直游的信念支撐,一直游下去就是一直往前走,一直向前的力量正是影片對社會現實的期望,也是對時代潮流中每個人堅定自己存在方向的希望。
四、結 語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充斥著詩歌與影像的融合,直接呈現的詩歌朗誦,敘事的章回結構,對中心思想的探尋以及結合影像的視聽表達,在影像內外生成新的文本意義。詩歌不只是表層的文本裝飾,其內在更深刻的文學價值成為打開觀眾情感的鑰匙,紀錄的影像與文學的詩歌,兩種文本的互文性書寫,構成文學底色下的影像記錄,也為影像創作提供了可參考的另類表達。
參考文獻:
[1] 胡璇,周陳成.新世紀國產電影與詩歌的互文性對話[J].未來傳播,2020,27(6):63-71.
[2] 段婷婷.“詩騷傳統”影響下的東方影像敘事[J].當代電影,2020(6):132-136.
[3] 楊凱.論張豪夫《第一交響曲》中的章回體結構思維[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6(4):58-75.
[4] 閆偉.現實題材電視紀錄片中的人文關懷探析[J].新聞前哨,2022(7):75-76.
[5] 周洪波.紀錄片如何呈現文學故鄉[J].電視研究,2021(3):36-38.
[責任編輯:李慕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