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智文
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課程評價的改革備受關注,作業的改革也成為必然趨勢。當前,如何進行“雙減”背景下高中地理作業的有效設計成為廣大地理教師探討的重要課題,文章在分析地理作業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的幾點策略,如創新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加強作業評價等,并指出了作業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希望能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雙減”;高中地理;課程改革;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4-014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47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杜絕機械的、重復性作業,并加強作業指導。”可見,作業已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關鍵和落實“雙減”政策的主要內容。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和持續推進,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作業質量不高等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要面向每一個學生,既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性,還要根據學科內部知識的系統性,加強與生活之間聯系的針對性和多樣性。
一、高中地理作業現狀分析
(一)從形式上看,作業形式單一
當前的地理作業更多跟著高考題的模式走,基本以選擇題、讀圖分析題的書面作業形式為主,而口頭作業和實踐作業則很少涉及,這與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不無關系,同時教師的教學觀念也占據一定因素。大部分教師認為對于非書面形式的作業,學生往往不會認真對待,無法起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因此很少會為學生布置一些較為自由、開放性的作業,而往往以練習冊、試卷等書面作業形式為主。這樣傳統、單一的作業形式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和地理素養的全面提升,使學生成為應試教育下潛在的“犧牲品”。
(二)從內容上看,作業簡單重復
一些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側重于對知識的鞏固、理解和記憶,缺乏對教材知識的擴展和補充,導致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缺乏靈活性,無法提升學習效果,也不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所設計的作業形式和內容,更多針對全體學生,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作業設計沒有分層,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在完成基礎型的作業之后還要挑戰難度系數較大的新題型,而能力較強的學生則無法滿足于基礎題型的訓練,這就造成了“學困生吃不了,優秀生吃不飽”的現象,這不僅無法滿足不同學生對作業的需求,更無法發揮出作業對于學生能力的鍛煉作用。
(三)從作業量看,作業量偏大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追趕教學進度,只能占用學生的課下時間。還有教師會根據課堂教學環節增設一些作業,以補充練習冊不完善的地方,這樣一來,學生的作業量急劇增多。經調查發現,學生要完成作業的時間大都在半個小時以上,甚至超過一個小時,很多學生完不成作業,產生了消極、敷衍的心理,為了逃避責罰而隨便寫一寫、抄一抄,導致作業起不到應有的鞏固、拓展效果。
(四)從完成方式上看,學生缺乏合作交流
由于大部分作業需要學生課下獨立完成,學生與教師和其他學生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學生遇到問題也不能及時請教老師,對于不理解的知識點和難題則不能及時得到解決,時間的延遲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養成了不深入思考的習慣,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同時助長了學生抄襲作業的不正之風。
(五)從評價形式上看,作業評價比較單一
作業評價的目的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實現素質與能力的鞏固與發展。但是當前的地理作業批改與評價主要以教師為主,學生參與較少,教師主要以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或者試卷分數來進行評價,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無法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收獲,這樣的評價和批改形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策略
作業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夠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課上學習情況,也能夠使學生通過作業實現對學習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消化和吸收,而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也會遇到新情境、新問題,這對學生的學習能夠起到拓展、提升的作用。從高中地理學科的特點來看,它兼具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雙重特點,具有綜合性、地域性、時空性和實踐性的特點。從新高考地理學科的命題特點來看,它側重于用自然或者人文真實案例來創設情境,側重考查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調對學生的信息獲取與解讀能力、模型建構能力、邏輯推理與科學論證能力、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能力、批判思維與創新思維能力、語言的組織與表達能力等的培養。因此“雙減”背景下的高中地理作業設計要把“減量”與“提質”相結合,從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科學設計作業。
(一)創新作業形式
作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作業效果,依據高中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針對單一的作業形式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問題,本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學習實效的原則來創新作業形式。
1.協調好書面作業的量與內容。書面作業是高中地理教學中布置課后作業的主要形式,教師首先要重視把控好學生的作業量,嚴禁搞“題海戰術”,要在尊重學生差異性需求的基礎上,把握好書面作業的數量,既要把選擇、填空等基礎知識的作業涵蓋進來,同時也要適當增加繪制圖表、分析探究和小論文等作業,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表達能力。
2.保持一定量的口頭表達作業。雖然高考側重考查學生的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依然占據一定比重。因此地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適當加入口頭作業,要求學生用口頭表達的形式在課前或者課上呈現作業的完成情況,這對于提升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重視程度、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有幫助。
3.給學生布置實踐作業。從高中地理教學的要求來看,其任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自然或者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而實踐性作業對提升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非常有幫助。因此地理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調查報告類實踐作業,如農村土地的利用狀況、城市綠化現狀以及合理化建議等,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也可以布置實地觀測作業,如當地的春季氣溫變化情況,并且嘗試用所學內容進行解釋,以深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還可以布置實驗作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
(二)豐富作業內容
高中地理作業的內容選擇也是影響作業實效的因素之一,地理學科學習的內容是研究整個地理環境的特點,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豐富作業內容,重視作業內容的廣泛性和綜合性,實現通過作業來鞏固所學、提升綜合素養的效果。
首先,涵蓋鞏固基礎知識的部分。“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是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依據,這類作業內容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在內容上以書本知識為主,學生完成起來較為輕松,往往能夠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得到一定的成就感,增強對地理學科學習的信心。其次,適當增加拓展提高的內容。這類作業內容往往是對教材知識的拓展或者對某一個知識點的深度挖掘,能夠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夠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教師可以將這類作業安排成學生的“選做作業”內容。最后,安排綜合能力訓練的作業內容。新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強調“要創新培育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等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地理學習,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而結合新高考試題變化來看,地理試題是以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實踐的真實情境為載體,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進行考查,所以地理教師要適當安排訓練綜合能力的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學以致用,避免“紙上談兵”。如在學習旅游地理時,教師就可以設計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歷史條件開展旅游開發的作業內容,借此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三)合理安排作業量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對高考的挑戰,作業是其備考訓練的環節之一,不可或缺。但對于學生來說,他們不僅要進行地理學科的學習,還要進行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的學習,因此教師必須合理安排學生的作業量。具體來說,地理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首先要本著“精選精練”的原則來安排作業,合理使用教學輔導資料,在教師試做的前提下給學生精挑細選作業題,切忌不加選擇地盲目推送給學生;其次,要控制好作業難度的梯度,基礎性作業量可以稍多,但提升性作業不宜過多,可以適當增加選做類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最后,結合學生交作業的時間和其他學科的作業量來布置作業,保證學生有做作業的時間,以免出現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應付的現象。
(四)鼓勵合作交流,提升作業質量
高中地理知識的綜合性、應用性較強,這對于思維能力弱、對自然和生活了解較少的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導致部分學生在做作業時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甚至部分學生僅僅著眼于完成作業,而不顧及作業質量,導致作業中的問題較多,這嚴重影響了作業的效果。對此,地理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多進行合作交流,鼓勵學生之間進行深入研討,也可以尋求教師的幫助來“指點迷津”,學生通過交流會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能夠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樣也就起到了查漏補缺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完善作業評價體系,以評促學
作業評價是高中地理教學的組成部分,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診斷、引導和激勵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師要重視完善作業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作業的質量情況,還要重視分析、總結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同時,地理教師要注意靈活使用作業評語,這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重要媒介,教師一方面要利用評語指出學生需要改進或者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要應用鼓勵性語言來幫助學生樹立對地理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內驅力,以更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此外,地理教師還要注意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反思在作業設計、作業布置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問題,從而提升作業設計的針對性。
三、作業設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作業設計已經成了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師要想提升作業設計的質量,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教師要減少隨意使用套卷或者套題的情況,提升作業設計的針對性,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提前做一遍,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作業帶來的收獲,據此優化作業內容和作業量;其次,教師要重視對學情的全面了解,即要立足于學情來設計作業,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或者與學生進行交流、調研的形式來了解學生對作業的感受,進而改進和優化作業的設計;再次,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中的要求特別是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來設計作業,在落實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時,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這四方面素養的培養融入其中,減少作業設計中應試主義的思維,切實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要重視地理作業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新課改強調地理教學要回歸生活,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要重視作業的生活性,注意把學科知識與自然和日常生活巧妙結合,使學生不自覺地把書本中的內容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進而感受到地理學習的價值與意義,這樣也能夠降低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枯燥感。
綜上所述,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如何實現高中地理作業的“減負提質”成了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高中地理教師要結合新課改要求,結合新高考的新變化,充分關注作業設計這一重要環節,結合高中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針對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從作業形式、作業內容、作業量和作業評價等多方面入手,優化作業設計,力爭更有效地發揮作業輔助學生學習的作用,切實提升學生地理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張寶科.“雙減”政策下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J].學園,2022(29).
[2] 張孝偉.創新思維指引下高中地理作業的設計與處理[J].教師博覽(下旬刊),2019(4).
[3] 王玉芳.“雙減”背景下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之自制學具的可行性研究[J].西藏教育,2022(6).
[4] 李華,李琳,沈瑞琪.雙減背景下中學地理作業設計的路徑[J].地理教學,2022(12).
[5] 黃雷,肖明,陳志剛.“雙減”背景下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作業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
[6] 徐鋒,張愛娟.“雙減”政策下地理作業的類型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