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后應逐步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科書是數學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在核心素養導向下要達到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水平必須遵循以下幾點:1.以課程標準為主導深入研讀教科書;2.以主題教學為主旨整體分析教科書;3.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全面挖掘教科書;4.以信息技術為課程資源深度融合教科書;5.以實際教學為前提條件靈活開發教科書;6.以培訓活動為重要保障評價反思教科書.
【關鍵詞】 核心素養;初中數學教師;教科書使用水平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即要讓學生達成“三會”.初中階段核心素養具體表現為幾個核心詞,如: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創新意識等 [1] ,這些核心詞貫穿于整個初中數學教科書的知識體系中.教科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立德樹人的重要文本資料.作為教科書最基層的使用者,教師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對教科書的認同與理解、解構與重組、評價與反思等情況直接影響著使用教科書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2] ,關系著課標的理念要求能否落地及既定的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課改實施以來,初中教育階段數學教科書有多個版本,這也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廣大一線教師在教科書使用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實踐經驗,對教科書的理解與使用水平隨著教齡的增長也在不斷提升,從教育教學理念、課程實施技能等多方面提升了自己的專業素養.
但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部分地區由于經濟、教育、文化等發展的相對滯后,大多數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較低,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學習不及時,優質教育師資比較缺乏,廣大一線教師創造性的教科書使用觀念、教科書使用方法及使用成效等還存在許多問題,亟需從理論層面給予分析與解答.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有關初中數學教師使用教科書的策略與要求,以期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 參考.
1 教師應該以課程標準為主導深入研讀教科書
課程標準是國家編制、管理和評價學科課程的基準性文件,課程標準對于學科教材編寫者、學科教師、各地學科教研員以及各層次考試命題人員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課程標準是學科課程開發、實施、評價及管理的主要依據,是指導廣大一線教師順利實施數學課程教學實踐的綱領性文件,是監測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是否符合國家課改目標要求的重要參照 [3] .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課程目標的達成、考試評價體系的建構等都離不開課程標準的指導,它既幫助教師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教科書,又為教師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提供科學依據. 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學習及運用課標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通過訪談和調查得知,一些基層教師認為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日常教學效果如何與課程標準關聯性不大,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使用理念認識不到位,以至于出現課程標準與教師教學脫節的現象. 課程標準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內涵及價值,它是教科書編寫理念、編寫意圖的依據,是國家培養人才要求的重要文本載體.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基于課程標準認真而全面地解讀教科書,領悟教科書中蘊含的基本教學理念,知曉教科書中相關內容的教學定位及要求,充分把握教科書知識體系的編寫意圖,做好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中對于每一個學段的課程知識從內容要求、學業要求以及教學要求三個方面進行了一一分析,比如,教師在教授“反比例函數”時,首先應研讀課標中對“反比例函數”知識三方面的要求,“反比例函數”這一課時內容是屬于初中學段“數與代數”這一板塊中,課標中對其內容的要求:(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能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2)能準確畫出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根據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和表達式y=kxSX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時,圖象的變化情況;(3)能用反比函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對于目標要求(1),課標中也給出了具體實例來說明:
例 反比例函數的引入.
嘗試由xy=k(k≠0)所表示的關系過渡到y
說明:因為小學階段不講反比例函數關系,所以初中階段最好能通過實例,讓學生感知由反比例關系過渡到反比例函數的過程.反比例關系要求兩個變量x和y一起變化,以保證乘積不變;反比例函數表達的是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隨之變化.
例如,可以用x表示矩形的長度、y表示矩形的寬度,那么乘積不變意味著這個矩形的面積xy=k(k≠0)不變,如果x增大,y就要減小;y增大,x就要減小,x與y是成反比例關系的;而表達式y=k[]x[SX)](k≠0)意味著矩形的寬度y等于面積k除以長度x,當長度x變化時,y隨之變化,y與x是函數關系.因此,反比例函數比反比例關系更為一般.
在教授這一概念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標中給出的這一例子,對x和y進行賦值,即在保證矩形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它的寬隨長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先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x和y的變化關系,然后再利用表格中的數據,啟發學生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相應的點,嘗試畫出反比例函數圖象,利用圖象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反比例函數的概念.這個例子的分析,有助于學生理解函數表達式中的系數的意義,還有助于學生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性質,感悟如何借助幾何直觀分析代數問題.
教師結合課標可以從宏觀的角度把握“反比例函數”的目標要求,在具體使用教科書教授的過程中才能對教科書中呈現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識,不至于機械式的當教科書知識點的搬運工.再創設學生熟悉的、適合學生認知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從而提高教師的教科書使用水平.2 教師應該以主題教學為主旨整體分析教科書
教科書的使用,并非物理學意義上的“受力”“搬運”或“時空易位”.教科書具有開放性和彈性.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師應該統籌兼顧,從整體上分析、使用教科書,即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教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要對教材從整體上分析、研究、理解和掌握 [4] .數學是一個整體,數學的整體性主要體現在數學教材各學段課程內容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同時也體現在同一部分內容中知識的前后邏輯關系(縱向聯系、橫向聯系)上.科學的教科書使用觀要求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時,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教科書,在宏觀層面上很好地理解及掌握某一學段內容的知識體系及結構框架,在微觀層面上能夠熟練精準地為學生梳理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使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在腦海中形成網絡結構,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存在.在尊重數學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條件對教科書進行增添、調整、置換、拓展等,使教科書發揮更大的效用,更適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培養 [5] .
例如,目前所提倡的單元教學設計即“主題教學”就是在整體思維的指導下,一種基于教材單元整體內容教學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模式,這種模式對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的整合與開發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單元教學設計打破課時主義的束縛,倡導將教學內容置于單元的整體內容中去設計,更多的關注了教學內容的本質,是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設計模式,有利于改變教師過分關注具體知識點的傾向,對于拓展他們的教學視野及提高教學效率有重要的意義 [6] .教師也可以依據所帶學生的學情特點、學習習慣及學習風格,對多版本教科書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優化教學設計,減少教學中的盲從,讓學生更高效地學習,真正落實“雙減”政策,以達到為學生學業減負的效果.教師還可以遵循如下所示的單元教學設計流程圖(圖1)進行教學設計.這些都要求教師要從整體分析、把握教科書,樹立科學的教科書使用理念.圖1 數學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流程3 教師應該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全面挖掘教科書
教科書是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的重要載體,直接關系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和教育目的實現,在我國教育發展戰略中占據重要地位 [7] .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是學生,它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等功能,因此學生是教科書的直接價值主體.義務教育階段課標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提出了幾個核心詞: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數據觀念、模型觀念等,這些核心詞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知識體系的始終,它們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內容的核心,也是教科書的主線 [8] .因此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教學時應當圍繞這些核心內容來展開教學,全面挖掘教科書的內涵與價值,并將以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課程理念要求學生通過數學學習要獲得今后生活所必須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這一方面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而這也反映著教師對教科書的使用效果情況.教師要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導向,全面挖掘教科書的內涵與價值,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教師更高水平地去使用教科書,并不是對其完全的遵循與盲從 [9] .即要對教科書進行全面、深刻地理解與分析,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達到忠于教科書的基本層次、調整教科書的中級層次,而是要以超越的姿態抵達創造性使用教科書的高級層次——創生教材 [10] .教師應對教科書中能有效的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進行整合、重組、開發及利用,注重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因材施教,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不同的發展與提升.4 教師應該以信息技術為課程資源深度融合教科書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已成為數學教學中采用的一種主流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還很好地達成了學科融合的效果,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相關知識.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國際教育界非常關注、非常重視的一個研究課題 [11] .教師在使用教科書的過程中,要挖掘可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的相關知識,從而使知識內容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科書相關內容進行深度融合的情況不是很樂觀,數學課程的設置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融合,注重實效.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所以教師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靈活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 中去.
為使教科書承載的學科知識、學習活動與學習經驗更好的落實到課堂中,為使教師對教科書的使用水平更上一個層次,信息技術與數學教科書內容的深度融合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有效的將計算器、計算機用于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圖2是人教版教科書中關于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學習的一個片斷.教科書為教師提供了許多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完成教學的案例.例如,在教授“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內容時,在一些復雜的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可借助計算器(機)處理一般的三角函數值;在教授“圖形的平移與旋轉”“尺規作圖”“三角形三邊關系”“三角形的全等與相似”等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幾何畫板動態地向學生演示圖形變化的一些過程,把抽象難懂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發現其中存在的數學規律,加深對相關數學內容的理解.
長期以來,多數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師尤其是農村數學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時認為只要將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就足夠了,并沒有考慮應該根據學情的實際及教學條件的變化而靈活變通與創造地利用數學教科書中的相關資源 [12] .教科書是教學的載體,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文本資源.數學課程是指應用于數學教與學活動中的各種資源.主要包括文本資源——如教科書、教師用書、教與學的輔助用書等;電子資源——如學科網、智慧中小學教育平臺、洋蔥學園等;信息技術資源——如網絡、數學教學軟件、多媒體光盤等;社會教育資源——如教育與學科專家、圖書館、博物館、報紙雜志等;生成性資源——如教學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學生的作品、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課堂實錄等 [13] ,以及中小學優質課、精品課視頻,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教育教學中學習的課程資源.楊啟亮 [14] 教授曾論述教材的功能:“教材不是供傳授的經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供教學使用的材料.面對新課程標準,教師和學生不是‘材料員而是‘建筑師,他們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學智慧創生的主體.”靈活開發并應用課程資源是教師教學必要的前期準備,也是數學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調查研究發現,許多教師在教學中對教科書的深入研讀情況并不是很樂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科書的使用不應進行照本宣科式的作一位純粹的“拿來主義者”,而是要辯證的“拿來”.數學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數學課程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與從事數學活動的水平,也使教師的教學質量達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有意識、有目的地靈活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15] .以直觀化、開放化、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呈現給學生,從而激活數學教學課堂,使學生輕松、快樂地學習數學,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6 教師應該以培訓活動為重要保障評價反思教科書
信息時代快速發展,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模式也有更高的要求,教師若用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知識儲備去教授學生已經不適應時代變化的要求,也不能更好地讓學生形成和發展面向未來社會和個人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通過學習來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調查研究發現多數教師希望有關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多組織專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科書使用方面的培訓活動,能夠在教師教科書使用時提供一些理論支持,從而促進教師教科書使用觀的積極轉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課程教科書專家和教師教育研究員以及一線中小學教師應努力構建緊密的學習與實踐共同體,有效開展有關教師教科書使用方面的培訓活動.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師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參加國培、市培、教研活動等教師培訓活動.在培訓過程中應該多了解一些關于課程與教科書編寫、教科書選擇等方面的知識,盡可能的解決自已在教科書使用過程中的困惑,不能讓培訓活動流于形式.另外,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和研究人員需要轉變陳舊依綱靠本的教科書觀 [16] ,從而使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課程教科書培訓更好地為教師所接受,并且可以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水平,同時亦可減少課程實施中的盲從、阻隔與沖突,增強教師對課程改革的主動性、自覺性和適應性,最終真正落實到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和諧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廣,孫玉紅.教師教科書理解范式的深度變革[J].教育研究,2019,40(02):32-36.
[3]李文田,冷雪晴.小學數學新入職教師教科書使用的問題與建議[J].中小學教材教學,2022(06):76-80.
[4]李健,李海東.數學教科書探究內容的設計原則與教學建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1(10):44-46.
[5]焦彩珍.中學數學教學設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呂世虎,吳振英,等.單元教學設計及其對促進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J].數學教育學報,2016,25(05):16-21.
[7]靳玉樂.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教科書體系[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7):4-8.
[8]李功連.教科書使用共同體:內涵、特征及實踐[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12):19-25.
[9]張良朋.例析數學教師使用教科書的三個層次[J].小學教學研究,2016(10):4-6.
[10]王曉麗.國外教材評價:基本特征、發展趨勢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9):107-113.
[11]張懷德.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探索[J].電化教育研究,2010(01):111-114.
[12]李保臻,關麗娟,呂雅雅.農村數學教師僅具有教科書上的知識就足夠了嗎?——國培中關于一道初中數學課題學習問題解法研討的思考[J].中學數學雜志,2018(12):9-12.
[13]朱夢嬌.高中生數學教科書使用情況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14]楊啟亮.教科書的功能:一種超越知識觀的解釋[J].課程·教材·教法.2002(12):10-12.
[15]呂雅雅.初中數學教師教科書使用水平現狀及提高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0.
[16]李歡.重慶市高中數學教科書使用現狀的調查研究——以湘教版教科書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 呂雅雅(1993—),女,甘肅天水人,碩士,中學二級教師;主要從事初中數學教學與數學課程與教學論 研究.
中學數學雜志(初中版)2023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