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慶

摘 要:本文針對排球項目的實戰化要求,對排球基本技術進行分類,主要包括“對抗式”基本技術和“串聯式” 基本技術,并對各種基本技術的教學進行了講解;對教學模式進行了重新構建,主要為“整體-部分-整體”教學模式。通過對教學的各項環節進行研究,完成學生實戰能力的進階。
關鍵詞:高校排球;專項教學;模式構建
1 排球“對抗式”專項技術教學研究
1.1 發球與接發球
發球是進攻的開始。隨著發球技術的不斷發展,接發球技術也變得格外重要,因此教師在進行發球與接發球的教學過程中,應當與實戰相結合,將發球與接發球進行同步教學。從學生的個人能力出發,發球技術與接發球技術已經趨于平衡,那么打破平衡的方式可以融入排球戰術的概念,從發球找人、找區域入手,而接發球可以從接發球陣型去做針對性的改變。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此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將排球各種技戰術潛移默化地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技術和戰術創新能力。
1.2 扣球與攔網
扣球是排球各項基本技術當中最難掌握的基本技術之一。我們的扣球專項技術教學最初以學習基本動作為主,基本動作成型之后,最直接的檢驗方式便是看扣球的效果,例如,扣球的線路、落點、力量和速度。攔網技術的教學則以基本動作的練習為主。在實戰能力進階的觀念下,將扣球與攔網進行同步練習,可以促進學生扣球技術和攔網技術的提高。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當中發現,許多學生在訓練時,扣球效果很好,但是在比賽當中,卻出現過多的失誤。因此,在練習扣球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加入攔網的干擾,促進學生扣球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攔網技術。
1.3 扣球與防守
防守技術在排球的技戰術概念中是一項較為模糊的基本技術,傳球與墊球都可以作為防守的基本技術。檢驗防守效果的標準不是唯一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面對不同的對手,防守技術是需要不斷提升的,并且沒有止境。因此,要想提升防守的效果,就要提升進攻的標準;防守技術不斷加強,也會使進攻技術不斷加強。在教學過程當中,扣球與防守就像是矛與盾的關系, 要將兩項技術進行綜合練習,單一技術的練習只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不能夠提升其實戰能力。
1.4 攔網與保護
在排球技術的教科書當中,沒有專門針對排球的保護技術進行講解,原因是保護技術是多門技術的組成, 它沒有固定的學習流程和套路模式。在實戰觀念的指導下,可以將保護技術與攔網技術進行同步教學,將對方攔過來的球接起,并且將球接出理想的效果,當然這是比較困難的,因為攔回來的球,其力量、速度和落點都難以控制,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快速的反應能力和扎實的基本功。提升保護能力的同時會促進攔網效果的提升, 也會加深學生對攔網概念的理解。攔網不僅僅是要將球攔下來,而是要爭取將球攔死,最終得分。
2 排球“串聯式”專項技術教學研究
2.1 一傳與二傳
一傳在比賽中是球隊一攻的保障,到位的一傳能夠穩定隊伍的軍心,將勝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每個隊伍二傳的特點不一樣,要根據實際情況磨合一傳與二傳的配合。根據現代排球技術發展趨勢,一傳的效果不僅要求球到位,并且要使球的弧度較低,減少球在空中運行的時間,加快進攻的速度。這就要求教師要針對一傳與二傳的配合,對學生進行“串聯式” 的訓練,不僅要提升一傳的效果,而且讓二傳熟悉一傳的水平,加強個人能力,這樣能夠彌補因為一傳不到位而帶來的各種問題。
2.2 二傳與扣球
二傳是隊伍進攻的組織者,在一攻和防反當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排球專項教學當中,二傳與攻手達到一定水平后,要將二傳與攻手的配合作為專門的教學內容。一切的排球基本技術都是以能夠在比賽當中充分展現為目標,所以在訓練過程中,要充分模擬各種比賽的狀況, 訓練二傳在到位球下與攻手的配合,以及在不到位球下與攻手的配合,即調整攻和強攻的配合。二傳要了解各個攻手的特點,熟悉每一輪本隊的站位情況,做好關鍵時刻的選擇,這就要求二傳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根據場上的不同情況,選擇當下最適合的進攻手段和進攻點。教師在課堂上,要根據以上所述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練習。
2.3 攔網與保護
“串聯式”專項教學下的攔網與保護,針對的是本隊的攔網和保護,后排防守的隊員要根據前排隊員的攔網陣型和攔網手,去做相對應的保護,防止攔網隊員因為移動和手型問題破壞攔網。這就要求保護的隊員腳步移動要快,并且有充分的預判能力,要把即將打手出界或者落到界內的球保護起來,所以不僅扣球需要保護, 攔網也需要保護。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鍛煉學生此方面的能力。
2.4 發球與攔網
同一支隊伍的發球和攔網在大多數人的觀念當中, 可能無法想到有何串聯聯系。但是從進攻與防反的角度來看,兩者存在必然的聯系。上文講到,排球的發球是進攻的開始,高質量的發球能夠破壞對方的一傳,那么, 對手可能會出現無攻或者暴露性強攻,這對本方的攔網而言,無疑是最好的時機,可以針對其特點進行兩人或者三人攔網,并且不需要預判,能夠快速地到位,構筑攔網防線,甚至可以不要攔網,前排隊員快速下撤,做好防反的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隊員的發球和攔網協同能力,保證在發球效果好或者不好的情況下, 攔網都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
2.5 發球與防守
通常來講,攔網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線,對方如果突破了第一道防線,那么后排的防守就非常重要。在平時的專項學習當中,教師應當將防守反擊的速度和能力作為難點內容,對學生進行講解。因為防守的質量不僅關乎自身的防守系統,而且取決于對手的進攻水平,在高質量的進攻面前,能夠將球防守到位或者半到位,打出具有威懾力的防守反擊,需要長時間大量的練習,要不斷和高水平球隊進行切磋,總結經驗。在課堂當中,顯然沒有辦法實現和高水平球隊進行切磋,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模仿高水平隊員進攻手法的能力,或者找一些相對于本年級學生排球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來做對手。
2.6 攔網與防守
本文所提及的防守指的是后排隊員的防守,攔網與防守,即本方攔網的隊員和后排防守隊員的聯系。隊員在賽前要了解對方隊員的扣球特點,針對不同的進攻隊員,攔網隊員要去封堵其習慣性扣球線路。后排隊員的防守,要根據前排隊員的手形去做有針對性的防守,防守一定是有側重點的,不可能是所有的區域都能防到位, 要根據場上的情況和對手的能力去做防守。所以從實戰的角度出發,學生的基本防守能力成型之后,要將前排與后排的防守作為系統進行練習,后排防守要與前排的攔網相互呼應。
3 “ 整體—部分—整體”教學模式構建
3.1 教學準備
學生在進入排球專項學習之后,教師要對所有學生的基本技術情況進行了解,清楚學生的技術水平。如果所有同學都具有一定的排球技術基礎,可以直接采用“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如果部分學生沒有排球基礎,則可采用“部分—整體— 部分”的教學模式,要從簡單的基本動作開始學習。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整體—部分—整體”教學模式,簡化規則,或者降低球網,這樣既可以降低教學比賽的要求,又可以使學生在比賽過程中打出的回合球較多,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之前要充分備課,盡管某段時間的課程是解決大家共同存在的某個問題,但是教學方法要有變化,組織形式要具有新穎性,不能長時間用一種教學方式解決一個問題。
3.2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從實戰出發,避免將單一的技術進行長時間的大量練習,在注意單位時間內學生觸球次數的前提下,多進行“對抗式”和“串聯式” 的基本技術練習,可以設置不同的練習難度,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下進行練習,激發學生的好勝心,磨煉其意志品質。在一項“對抗式”或“串聯式”技術內容下,學生的練習方式和手段要盡可能地具有創新性。教師可以充分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通過先進的教學儀器和教學手段,達到教學的目的。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的問題,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當然這是在場地和時間等客觀條件都允許的情況下。如果在課堂上不能夠及時解決,可以布置專門的練習任務讓大家課下解決, 可以是三人一組練習或者四人一組練習。
3.3 教學內容
教師可以從實戰出發,通過整合和創新,進行大單元的教學,也可以將其抽絲剝繭,進行小模塊的教學。教學內容的設置,要符合課程標準,不能脫離實際。教學內容可以是教學比賽當中發現的問題,或者是平時練習當中大家難以掌握的內容,可以進行重復性學習,直至能夠在比賽當中展現。教學內容要具有豐富性, 畢竟學生是在進行專項學習,應盡可能地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的知識儲備,使其能夠在將來就業當中具有競爭力。在以“對抗式”基本技術為教學內容時, 要注意采用各種防范措施,避免學生在練習時受傷, 尤其是剛開始進行練習時,學生對動作的掌握還不夠熟練,需要用專業的保護設備或者學生間相互的提醒。同時教師在進行內容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此種情況的出現。見表1。
3.4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當中,教師要注重過程評價,改變以往的期末考試占比較多的情況。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所展現的精神面貌、學習態度以及比賽表現都可以作為學生的平時成績。同時學生之間要開展互評,評價同學的日常學習情況和學習成果。每一堂課結束之后,教師對學生要有整體性的評價,每一場教學比賽后,教師對學生要有個人的評價,使學生明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促進學生不斷地提高。學生對教師也要有相應的評價,包括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等,使教師能夠得到充分的反饋,然后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
參考文獻:
[1] 張慶新, 陳燕飛, 黃春秀. 大概念、大單元、任務群: 實戰能力進階導向下重構中小學排球教學內容體系[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33(4):378-383.
[2] 李煥玉, 李衛東. 實戰情境課程模式對大學生體育學習情境興趣影響的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9,45(3):105-111.
[3] 楊劍彬. 現代排球攔網技術的實戰訓練[J]. 當代體育科技,2018,33(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