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國 楊楹 唐容容
[摘 要]如今我國大學生群體處于健康人格與良好心理的關鍵塑造階段,高校教師不僅承擔傳道授業的工作,更要根據當前社會的企業需求,培養高質量與高水平的大學生人才,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作出應有貢獻,保證學生既能接受專業的理論知識,又能充分提高其就業與實踐水平。據此,本文以企業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需求現狀為出發點,闡述當前企業用人必備要素與標準,并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最后提出針對目前挑戰國內高??砷_展的具體策略,希望為未來企業需求視角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研究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企業需求;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提升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隨著國內教育領域的深化改革,教育層次與具體內容不斷得到提高與優化,加之每年大學針對招生領域的擴張,大學生數量呈現爆發性增長的趨勢,而就業能力培養作為當前大學教育的重要工作,不僅要對學生實踐、自我決策等方面的能力進行培養,還要幫助學生提升核心素質與綜合能力,使其充分適應未來的職場道路與社會發展,更好地滿足現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見,學生具備較強的能力與優秀的人格品質,是其在未來職場道路上獲得更多機會的必備要素。
1 企業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需求現狀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扎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而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源泉之一,大學畢業生的知識水平與專業能力將直接影響企業發展走向以及盈利水平,因此企業需以市場與社會視角,對大學生群體的職業能力進行充分判斷和分析[1]。從傳統校園教育工作來講,其過程更專注于理論學習,較少對實際技能水平提升予以關注,然而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以及職業工作技能的升級,企業在人才招聘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專業能力與技術水平,并將其作為招聘的主要指標,同時企業在招聘過程中,較為重視學生是否具備很強的專業匹配性和綜合能力,即有效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因此企業崗位的需求從學生知識、技能、品性和綜合素質等較多方面給予考核,保證學生進入職場后能夠較好地完成工作目標,正確應對未來可能面對的突發情況,展現其綜合素質與能力[2]。除此以外,針對企業的用人需求,招聘有經驗的員工可以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并為企業在未來運轉過程中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所以企業在招聘人才的過程中也將工作經驗作為用人考慮的重要因素。
2 當前企業用人必備要素與標準
2.1 職業素養能力
根據國內最近幾年的企業招聘情況,如果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后還需要大量時間進行職業培訓與知識提升,將浪費企業更多的成本與時間,不利于企業未來的發展。因此從需求角度來講,企業更加注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及專業能力,并將招聘情況與未來企業內部經濟效益相聯系[3]。由此可見,大學生群體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及企業用人標準,在未來激烈的招聘市場中獲得較大競爭力與影響力,應當以專業知識為支撐,不斷塑造自我價值,豐富理論知識,提升邏輯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2.2 團隊協作意識
企業的運營涉及各部門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如果部門內存在無法化解的矛盾,將直接影響項目完成的質量以及最終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的長久運轉需要各部門員工以團結和協作的狀態實現。在開展校園招聘時,企業應當重點考查大學生的合作精神,判斷其是否能融入集體且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做到個人與企業共同進步,最終實現雙贏[4]。除此之外,行動力是展現企業內部工作效率的直接因素,員工的個人表現也將決定企業的未來發展走向,因此從用人的角度來看,大部分企業都青睞高行動力的員工,以此幫助企業在內部運轉過程中提高辦事效率,促進企業預定目標的順利完成[5]。
3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面臨的挑戰
3.1 專業知識匱乏
企業在招聘過程中會對大學生的自身能力進行判斷,導致較多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難以想象的挫折與失敗,最終失去應聘信心。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多以理論知識為主導,以課堂講授為重點學習形式,未對學生人際交往、交流溝通及技術水平等能力給予提升,導致學生在應聘過程中遇到較多困難,難以獲得理想崗位[6]。從企業人才需求視角來看,企業更希望招聘已具備工作經驗和專業能力的員工,如學生未在應聘過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特點與特長,將難以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無法獲得心儀的職位。此外,從目前高校內部教育體制的發展現狀來看,其課程設置存在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許多專業課程較為滯后,不符合當前企業發展規律與市場需求,而教師也不具備充足的工作經驗與較強的實踐能力,未充分考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主動性,影響其在未來就業市場中的選擇與發展[7]。
3.2 自主動力缺少
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影響其在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的學習工作質量與職業水平,且與工齡較長的員工相比,大學生未具備相應的實踐經驗,需要大量的時間學習和提升,從而減少自身劣勢[8]。但從大學生群體的現狀來看,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未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面對校內工作以敷衍和被動的態度來執行,長此以往,其自身職業發展將受到負面影響。另外,學生在校期間掌握的理論知識并不能等同于實踐經驗,還應當將其轉化為技術水平,因此大學生應當主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水平,主動尋找機會,利用課余時間和校內資源,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經驗,為未來的企業需求和招聘需要提供重要保障[9]。
3.3 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部分大學生存在自負傾向,認為其具備理想的工作能力,對未來的薪水及崗位等期待程度較高,未接受就業教師的指導和提醒,導致其在企業招聘期間錯失良機,難以獲得理想職位。此外,部分學生認為自身就業能力較差,不能滿足企業的崗位需求,甚至產生恐懼就業等心理,最終影響自身就業情況[10]。由此可見,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將影響大學生的職業發展道路,使其對自我認知不夠清晰、準確,在企業招聘期間產生迷茫的心理。同時,部分學生對市場的競爭形勢與職業發展存在一定的幻想,一旦在應聘過程中未達到自身預期,就轉向其他企業崗位,甚至出現不良情緒,給企業招聘人員留下負面印象。
3.4 對自身認知不足
大學生在校園內的主要目標為提升知識能力與專業水平,較好的專業技能也是完成企業工作的重要依據,因此學生在應聘過程中如果沒有掌握相應的技術,將難以達到企業的用人需求,導致其競爭力與影響力的下降[11]。部分學生在應聘期間首選高薪崗位與大型企業,而自身能力、專業與企業崗位難以匹配。以當前行業發展較熱的互聯網與云計算為例,許多非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學生都向往從事計算機領域的崗位,但自身未通過系統和科學的學習,不了解未來的工作內容,且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適應,長此以往,將對自身企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4 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策略
4.1 增強職業素養
為獲得企業青睞,大學生應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并在應聘期間展現獨特優勢,如敏捷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就業指導教師應重點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判斷企業在招聘期間可能會詢問的技能知識,以此開展就業培訓與指導工作,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優勢,同時使企業在需求視角下獲得滿意的招聘結果。此外,教師的綜合能力是高校教學質量與最終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應重點開展教師素質培養工作,對教師團隊的整體發展、培訓與考核提供有針對性的優化措施,提高教師團隊協作能力,使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與教學能力,以在就業工作的開展中為學生提供正確的就業指導方案與相應能力提升內容,充分把握精神屬性與時代屬性,與現實生活相聯系,擴充學生專業知識,積極培養內外兼修的大學生人才[12]。
4.2 開展個性化教學
學校就業工作應以學生為主導,構建個性化就業指導體系,并根據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專業知識、技術能力及發展意向為主要依據,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流程,實現校內教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并重點關注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或專業知識水平較低的大學生,提高其自身能力,增強其就業信心,減少其負面情緒,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全面開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在互聯網時代,為提高大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可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的思維禁錮,利用網絡數據平臺,以案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就業認知,深化課程更新,并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根據各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制訂有效的創新創業計劃,從而促進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
4.3 營造就業氛圍
積極向上的就業氛圍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就業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使其樹立正向就業觀念。因此在校園授課期間,教師要創建和諧且愉快的就業實踐環境,開展多領域的學習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走訪和實習等,幫助學生了解企業的招聘需求,為未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下形成良好的就業認知,明確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
4.4 提供實踐機會
高校不僅要提升大學生的理論水平,還應開展工學結合模式,使學生提前步入社會,感受企業的具體工作氛圍,幫助學生了解未來的工作環境。積極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職場體驗中形成較高的綜合素養,并根據社會以及企業需要對自身觀念進行調整。在工學結合的實踐模式下,學校應建立與社會之間的資源平臺,以企業需求為主要依據,將實踐技能融入校園活動,加深學生對企業的認知,構建充滿活力、互利共贏的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道德感。
5 結語
在用人需求視角下,企業不僅重視學生自身的專業水平,更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因此,大學生應積累實踐經驗,使工作能力與企業需求相匹配,在未來就業市場中獲得較大的就業優勢。高校教師也應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打造專業化教師隊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對未來社會環境以及就業形勢給予認同,增強學生就業的信心,實現大學生群體的理想目標與自身價值。綜上所述,本文對當前企業用人必備要素與標準進行了概述,并剖析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最后提出高??刹扇〉木唧w策略,旨在為今后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敏. 勞動力市場需求視角下的青年學生就業能力研究——基于1537名新疆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實證調查[J]. 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22(1):137-145.
[2]文方國,唐容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 優格,2022(7):73-75.
[3]文方國,唐容容. “互聯網+”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研究[J]. 電腦愛好者(普及版),2022(1):13-15.
[4]王曉蕊,董孟宇. 產學研協同創新視域下中醫藥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研究[J]. 國際公關,2023(4):155-157.
[5]王林雨. 創新網絡視角下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政企?!眳f同培養路徑研究[J].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0(1):90-94.
[6]賀娜.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對策研究[J]. 黑河學刊,2019(2):12-14.
[7]王愛紅. 崗位需求視角下高職土木類專業大學生就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研究——以重慶能源職業學院為例[J]. 青年時代,2019(5):202-204.
[8]蔡亮. 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視角下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組織動態團隊的建設研究[J]. 江蘇科技信息,2019,36(35):69-71.
[9]陳杰.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2):83-84,87.
[10]馬成紅. 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分析[J]. 人才資源開發,2023(4):45-47.
[11]陳佳妮. 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 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22,30(3):39-42.
[12]石銀麗,周景報. 多元化視角下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探討[J]. 西部皮革,2022,42(2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