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難以靈活運用語文知識。在新課改背景下,對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了新的要求。文章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進行了分析,指出了當前教師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過程中的問題,并結合教學案例,分析了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批判性思維;語文教學
作者簡介:王曼曼(1988—),女,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學。
高中語文教學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在學習和使用語言時,學生的思維會處于活躍的狀態,從而獲得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學生自覺地通過質疑、驗證和推理來判斷、辯證合理性的能力。批判性思維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維基于一種直覺,一種對思考對象的本能反應;第二,批判性思維不以批評為目的,也不為了批評而批評,它是指在一定的邏輯下進行質疑、驗證和推理,驗證結論的準確性,或提出不同的結論;第三,批判性思維邏輯和結論必須具有合理性;第四,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終極目標是引導批評者建立信念、實施行為、正確批判。
一、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存在思維惰性
由于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通常具有一定的深度與思辨性,因此,學生需要進行深度思考,還應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這樣,他們才能了解文章作者真實的思想感情。但從教學現狀來看,一些學生存在思維惰性的問題,不愿意思考,在閱讀文章時,抵觸深度閱讀和“體會作者的思想表情感”等要求,導致他們很難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二)部分教師教學深度不足
成功的教學離不開教材,教材價值的發揮需要教師對文本進行深刻的解讀,而文本解讀的效果則體現了教師的教學實力。以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與教師對文本解讀不足有關。教師只有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才能進行創造性的教學,既轉變自己的思想,也引導學生轉變思想,從而打造高質量的語言課堂,讓自己和學生在無邊無際的學海中,找到一艘屬于自己的船。作品傳遞給讀者的是一種熱情或隱含的情感,是作者精心構思并將其組織成具有內在邏輯的語言,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應盡可能地以“同理心”進入作者的思想世界,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但在當前的教學中,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一些教師忽視了對課文的解讀,沒有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學應以語言文字為基點,刻意追求教學創新,沒有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受到影響。
(三)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些高中語文教師受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過于重視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教學模式比較單一,缺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也缺乏對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如良好的表達能力、自由開放的心態和理性分析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是學生未來步入社會應具備的能力。此外,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品格與能力的發展,應考查學生能否獨立、專心致志地做事,能否以開闊的心胸去接納別人,能否用理性的態度來解決問題,能否樹立遠大理想和始終保持學習熱情。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忽視了這一方面,導致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
(一)通過提問,激活思辨
學習的過程是質疑的過程,為了引導學生質疑,教師應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也要自覺地進行提問設計,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比如《詩經·氓》中的女主人公經歷了婚姻悲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引導學生對導致女主人公婚姻悲劇的根源進行思考。在教學《詩經·采薇》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一問題:詩的前三章渲染了戍卒思鄉心切,但為何最后在歸鄉路上,又說“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是什么導致了這樣的矛盾?教師引導學生從這一角度展開思考,可以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詩中久戍之卒的形象及其所抒發的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從《詩經·采薇》的結構來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該詩的前三章講的是士兵思家盼歸,最后一章講的是士兵在回家途中的場景,從結構上來看是完整的,可第四、第五章呈現戰斗的場景是什么用意?教師以這一問題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思考,也可加深學生對戍卒的認識,了解戍卒為何不能回家,從而深切體會到戍卒的思鄉之情。
(二)適度延展,加深思辨
延伸是以文本為基礎,旁征博引,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產生新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課文內容進行增補和升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在教學戴望舒的《雨巷》的過程中,教師應帶領學生剖析詩中的意象,思考作者為何要選擇丁香這一意象,從而使學生對中國文化中的丁香有所認識,并通過關于丁香的經典詩歌來品味中國古詩中丁香的獨特意義。如此,學生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詩中的人物,并掌握整首詩的情緒基調。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艾青對大堰河的感情,了解他對勞動人民的頌揚、對舊社會的批判,因此要為學生補充關于作家生平的相關資料。在講解《紀念劉和珍君》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讀一讀相關歷史背景的文獻,以加深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認識。在教學曹操的《短歌行》時,教師要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曹操在詩中提到的“憂”,從而對曹操及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師還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適度延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閱讀《三國演義》等經典作品,更全面地認識曹操,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建立隱性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思路
為了不影響日常的語文知識教學,教師可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隱藏在常規教學中。以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選)》的教學為例,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描寫“母親”。一般來說,學生在讀完這篇文章后,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內疚心情,體會到作者對自己的深刻反思。然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高中生對于作者蘊含于文中的反思的理解比較淺薄,他們雖然可以從文章中看出作者“獨自跑到地壇去”時,給“母親”出了一個難題,卻無法讀懂“獨自”與“難題”的聯系。學生存在理解困難的問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高中生的生活閱歷相對少,還沒有意識到一個二十多歲的人突然癱瘓對于他的母親來說意味著什么。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深的感觸,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問題為動力,引導學生思考。《我與地壇(節選)》的后半段描述了作者對母愛的理解,折射出作者“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心情,若要使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可以問:“如果你遇到了如史鐵生一樣的問題,你會怎么做?”這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不敢想象”“恐怖”“生不如死”是學生常見的回答。對此,教師可以接著問:“你覺得什么是母愛?”這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問題,但是每個學生的答案都不一樣,高中生經過學習,已經可以用美好的詞語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情。教師可以繼續提問:“作者癱瘓后有哪些表現?”在學生認真思考和解答后,教師可繼續提問:“作者的母親是怎么做到的?她是不是傷心,是不是拋棄了他?她做了什么?”事實上,作者提到了“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就能發現這一點,明白自己對于“母親”的評價大多是基于母愛,而作者則是以母愛為基礎,來表現母親“理解兒子”的一面。也正因為如此,“母親”看著他離開了院子,“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按照學生的說法,這句話是靜態的,但細細品味后,會讓人熱淚盈眶。“母親”對自己兒子的愛和理解,都集中在了她“送我走時的姿勢”里。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明白,在閱讀這樣直指人性的作品時,僅僅閱讀文字是不夠的,還應通過文字去讀“人”,這樣才能深刻地體會到隱藏在字里行間的人性。
這樣,教師就可以將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滲入教學中,促使學生形成“讀人”的觀念,這是學生對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批評的結果。
(四)基于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教學評價
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教學評價。在評價學生是否具備批判性思維時,教師應從學生是否具有批判的意識入手,而不是以學生是否進行了批判性思考為標準。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是愛思考、愿意拓寬自己的思考視角。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到見解,可以適當提出與課文內容不符的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而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評價,教師應從學生有能力提出問題和意見這一方面來考量。此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與學生的質疑能力相當。
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輔助措施分析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高效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保證。學生喜歡一位教師,說明這位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教師往往尊敬過甚,甚至會害怕教師,這樣的師生關系并不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師應堅持平等、尊重和理性的原則,將有效的教學方法與課堂環境相結合,為學生創造自由開放的課堂環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激發學生思考,有效引導學生學習
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是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產生疑問,就會進行相應的思維活動,這便是思維發展的過程。教師應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假設進行推理、論證,得出合理的結論,以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還應根據課程教學的目標,巧妙地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三)注重開展多樣的語文學習活動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如何將語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是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對此,教師應重視預習環節、注重課堂效率、注重作業的科學性、強化課后溫習等。此外,教師要注重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語文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吸取經驗、取長補短,以提升語言交流與表達能力。辯論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可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培養批判精神。此外,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基于某種主題進行游戲化的語言活動,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入手,通過合理的課堂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深化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同時,要形成隱性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思路,將批判性思維培養滲入常規的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王菊紅.高中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作文·高中版,2022(11):27-28.
董蕾.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教學策略研究: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2.
陳文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思路[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2(1):185-186.
高平霞,汪四紅.核心素養下批判性思維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培養策略[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五).北京: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21:81-83.
汪麗娟.高中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9):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