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文
[摘 要] 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應當是有機聯系、有效融合的。結合農村小學生的生活特點,將與生活關系密切且具有明顯體育特征的內容引入大課間,可以豐富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內容,能夠有效激活學生參與大課間體育活動的興趣,能夠夯實學生體育素養提升的基礎;在運動內容基礎上對運動方式進行優化,可以促進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的有機融合,從而讓兩者相得益彰。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的融合,本質上是面向學生去追求的體育參與態度與體能、技能訓練的融合,因此學生主體是融合的關鍵要素。
[關鍵詞] 農村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體育課;融合策略
為了落實“雙減”政策,國家采取了多種措施,大課間體育活動就是其中之一。對小學生而言,體育活動應當成為學生在?;顒拥闹匾M成部分,應當成為化解文化課學習和考試壓力的重要舉措。對傳統體育課而言,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好處在于時空相對自由,在組織實施的時候有著更大的空間。由于大課間體育活動具有顯著的體育屬性,因此在具體組織實施的時候,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應當是有機聯系、有效融合的。
這一點對農村小學來說尤為重要,因為農村小學生的很多體育活動都與農村生活存在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決定了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具有一定的融合關系,而當這一關系在具體的體育學習與活動中體現出來時,又可以成為學生體育素養提升的動力。下面就農村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有效融合的相關策略,談談筆者的研究與思考。
一、基于運動內容,促進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的有效融合
眾所周知,大課間活動是傳統課間操的改革與創新,是人人參與、全校上下通力合作的系統工程,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1]體育課是根據教學計劃,以班級或選項班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凸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基礎知識、技能、方法為主要學習內容,以促進身體健康為目的必修課。[2]在大課間體育活動出現之前,農村小學體育課堂上除了出現課程標準和教材所設計的相關內容之外,還會出現與農村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一些內容——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育教師的教學認識與選擇。筆者所在的農村具有樸實的風氣,同時也有著豐富的與體育活動相關的內容,筆者常常將這些內容引入體育課堂中,這不僅能夠激活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還能夠拉近體育與生活之間的距離。
在大課間體育活動出現之后,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利用大課間時間進行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如做廣播體操或者跑操等。后來發現這樣設計存在一個顯著的缺點,那就是內容過于單一。當筆者將思考的目光投向體育課的時候,直覺讓筆者意識到這完全屬于體育課的內容,并不適宜在大課間時間出現。
例如,筆者注意到農村小學生經常在課余尤其是在周末,借助物質成本很低、可以信手拈來的方式開展游戲。那么在設計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時候,就可以將這些內容吸納到課程設計的范疇里來。事實證明這樣的努力完全是可行的,是可以豐富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的,學生的興趣也能夠被有效激發,從而使得大課間活動表現出多姿多彩的形態,而學生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形成的體育參與興趣,可以有效遷移到體育課堂上,這也就保證了大課間體育活動能夠與體育課有效融合。
二、基于運動方式,促進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的有效融合
將具有農村特色的運動內容引入大課間體育活動,可以奠定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融合的基礎,而要想讓兩者之間的融合度更高,教師還必須在運動方式上做文章。所謂運動方式,是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時所選擇的方式,而這很大程度上又依賴于教師的設計。筆者認為,真正有效的大課間體育活動設計,一定要以運動方式作為抓手,如上面所舉的例子中,不同的體育活動內容在大課間及體育課上出現的時候,會有不同的價值。如果說學生在參與大課間體育活動中形成的興趣可以向體育課遷移的話,那么學生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相關技能;而在體育課上所學習的關于體育運動和健康的知識,也可以成為學生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的內在驅動力和約束力。
比如說,將跳繩、踢毽子、跳橡皮筋這些活動引入大課間體育活動時,是讓學生去自由組織、自由運動,還是通過一定的組織來優化學生的運動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做出思考與判斷。
例如,踢毽子這一活動農村小學生都喜歡,其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的引入,可以設計為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相應數目。有了這一任務驅動,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就會形成內在驅動力,這也就意味著學生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形式不再松散,總體也不會過于散漫。同時,由于有了這一任務驅動,學生會更關注自己的踢毽子技巧,并且很多學生還會總結出一些技巧,如在踢第一腳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力度和角度,同時要保持好動作的節奏……這些認識都可以遷移到體育課中,因為體育課上的很多活動都有類似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只從語言的角度去跟學生強調要求是不夠的,學生是很難理解并內化的,而當學生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有了充分的活動,且對相關的活動要求與技巧有了自己的認識之后,這些認識遷移到其他體育技能訓練中,就可以讓體育課的教學變得更加高效。
由此可見,在運動內容基礎上對運動方式進行優化,可以促進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的有機融合,從而讓兩者相得益彰。
三、基于運動主體,促進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的有效融合
除了要關注運動內容和運動方式,在追求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有效融合的時候,更需要關注一個主體——學生。關注學生不僅是為了強調以生為本,還因為在大課間體育活動及體育課上,學生都是關鍵主體,而所謂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的融合,本質上也是面向學生去追求的體育參與態度與體能、技能訓練的融合。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教師的引導與干預越有針對性、學生的活動空間與自由度越大,融合就會越深入。
上面提到運動內容的引入與運動方式的設計,筆者在努力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到了學生這一要素:將哪些內容引入大課間體育活動中,通過怎樣的方式來組織大課間體育活動……這些問題筆者都傾聽過學生的想法。很多學生都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而后來的運動內容引入與運動方式設計,也確實體現出一些學生的想法,因此這些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積極,對周圍的同學也起到了示范引導作用。實際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成為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動力,很多體育教師可能會忽視這個作用。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教師在面向學生設計大課間體育活動與體育課的時候,要充分關注運動內容、運動方式和學生主體,以實現兩者之間的高效互動與遷移,從而讓兩者呈現出高度融合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還能夠幫助學生夯實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基礎,更可以優化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的形態,因此是體育教師必須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蔣建宏,王袍.體育課之外的“體育”——學校大課間活動探索[J].吉林教育,2011(1):108.
[2]武云飛.繼承發展 提高質量——談大課間、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J].體育教學,2016,36(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