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李姝麗 楊森林 張運良
摘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高校師生關系異化,逐漸疏遠化、刻板化、工具化和功利化,偏離了大學之道和全人教育。通過推行本科生全程導師制,融合貫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基于“一會二坊三沙龍”搭建師生發展共同體,實現師生關系新面向,激發師生雙方主體性,實現高校培養全人和高素質大學生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 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師生關系;師生共同體;一會二坊三沙龍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7.028

1高校師生關系異化:實現師生關系新面向的背景
教師和學生是高校教育的兩大主體,二者的關系是高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關系,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大學本科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時代,高校教育實踐過程中師生關系面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師生心理關系的疏遠化和教育關系的刻板化,生師比的超標使得課堂教學多為大班化教學,師生之間課堂交流不充分,課外交流缺乏制度性的約束;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表現為單向的知識灌輸過程,教學內容僵化,教學方式教條,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現教學相長。二是師生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工具化和功利化[1],自近代以來,教育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弊端涌現,同時受西方主客二分的認識論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的教育哲學由傳統的“天人合一”轉變成“主客二分”,傳統文化對師生關系的約束力逐漸被瓦解,“主客二分”視野中的“主體”以“自我”為中心,把其他人和物都當成實現自我目標的手段和工具,使當代師生關系淪為“功能性師生關系”:教師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把學生當成物化的客體,把師生人際交往關系降為人與物的關系,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扮演的是人生關系的訓練角色,而不是富有尊嚴和價值的完整性主體塑造。總之,過分強調教育的工具性意義,忽視教育“人的全面發展”目的性價值,會使教育教學過程只能是一種片面的知識構建行為。功利化的師生關系讓道德上的善和精神上的引領不再是教育追尋的主旨,教育淪為追逐利益訴求的工具性活動[2]。
2回歸大學之道實施全人教育:打造師生發展共同體
中西方教育思想均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之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在知識能力上有所進步,而且在道德、品格、情操方面有所發展。“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乃養成人格之事業,使僅為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
羅杰斯提出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也指出:現實的教育是一種知、情嚴重分離的教育,而情感和認知是人類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彼此融合的。因此,該理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學生知識或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針對學生的情意需求,使其在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發展,培養健全人格。在羅杰斯的教育理想中,他想培養的是“軀體、心智、情感、心力融為一體”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思考,又用認知的方式行事,成為知情合一的“完人”或者“功能完善者”。這便是全人教育的主旨。
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無論是高校四大職能的實現,還是高等教育法對教師本職工作的界定,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回歸大學之道,實施全人教育,打造師生發展共同體,是回應和解決問題之道。1887年,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自己的經典著作《共同體和社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共同體這一概念。他指出共同體可以在思想的聯合體里實現。“師生共同體”的提出是人們把共同體這一概念運用到教育領域的結果,是在師生雙方保持自身主體性和獨立性的同時,建立起共同探索、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關系,強調任何一方面的持續發展與進步都無法離開另一方而孤立進行。師生發展共同體是發揮傳統高校教育價值的關鍵所在。師生發展共同體的建立,既有助于教師提升個人能力和水平,促使自身得到發展,又使學生在師生共同體的環境里,收獲更多關心和指導,得到更多的鍛煉和資源,實現更好的成長。
3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是打造師生發展共同體的有效途徑
師生共同體中,“師生彼此互為主體”,然而現實情況普遍是高校教師的主體地位過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較低。各高校基于各自實際情況實施不同形式的本科生導師制,成為推進師生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手段。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14世紀的英國,旨在促進本科生的全面發展,而專門為本科生配備導師,給予個別指導的一種育人模式與機制[3]。在我國本科生導師制契合高等教育普及化大背景下生師比超標的現實,作為以單向傳授為主的班級授課制的補充,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共性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的結合,即依托本科專業,為每名本科生配備導師,以提高本科生的綜合素養、創新精神和知識能力為目標,通過導師的個別輔導和言傳身教,在學業規劃、學習過程、品德素養等方面全方位對本科生進行輔導和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將教書育人理念融合于教師教學實踐之中,一定程度上滿足應用型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本文基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師資、教情和學情,通過實施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打造師生發展共同體的探索和實踐。
3.1實現師生共同成長,打造“雙導師型”高校教師隊伍是關鍵
筆者所在“課程思政工作坊”(以下簡稱“工作坊”)成立兩年多以來,持續開展高校育人途徑研究與實踐,明確了以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堅持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中心,引入本科生全程導師制作為全面服務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互動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建立平臺引導教師率先進行道德實踐,提升師德師風,打造兼具“人生導師”和“學業導師”的“雙導師型”教師團隊;以課堂、項目和活動為抓手,教師發揮學識素養、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的綜合影響,以行動帶動學生,以師生共同的道德實踐代替道德說教,潛移默化地實現教書育人。
3.2建立應用型高校“一中心兩主線三階段”本科生全程導師制
“工作坊”積極探索應用型高校全程導師培養路徑和機制體制,建立“一中心兩主線三階段”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即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中心,通過“課內”“課外”兩條主線,實現教育教學過程全方位育人;育人過程覆蓋大學四年在校階段,分為三個階段:大學一年級“大學環境適應階段”,大學二、三年級“知識能力素質發展和提升階段”,大學四年級“職業和人生規劃階段”。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資源,系統提升專任教師育人能力和水平;初步實現“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課內與課外”相協調,“校內與校外”相補充,完善“三全育人”體系。
4基于“一會二坊三沙龍”開展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實踐及其成效
基于“一會二坊三沙龍”開展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實踐,“一會”指“學習讀書會”,“二坊”指“課程思政工作坊”和“學科制作工作坊”,“三沙龍”指教師沙龍、師生沙龍、學生朋輩沙龍。具體指師生共同參加“學習讀書會”更新觀念形成共識;以“課程思政工作坊”“學科制作工作坊”為落地載體,以課堂、項目和活動為抓手,有機融合課內與課外育人渠道;通過開展不同層面的沙龍或主題交流,打造師生平等對話、情感互通、思想碰撞、共同成長的師生發展共同體,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工作坊”開展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實踐,深化高校育人工作的“三個維度”:結合傳統文化通過營造環境構建底層邏輯,實現育人的深度維度,并向上延展高度和格局;以“課程思政工作坊”和“學科制作工作坊”為落地載體,以全程導師制為紐帶融通課內外育人渠道,拓寬育人主體和環境的寬度維度;貫穿大學四年,依托本科生全程導師制打造的師生發展共同體中,師生平等對話,情感互通,雙方亦師亦友,結下深厚情誼,持續影響學生畢業后的人生,導師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導師”,母校亦成為學生永遠的心靈家園,不斷延長育人過程的長度維度,形成立體化、全方位、全覆蓋的高校“三全育人”環境。
4.1形成“六步走”應用型高校育人模式
深化育人深度維度:通過搭建師生發展共同體,營造師生共同學習成長的環境,并設計可供高校師生成長使用的工具,如設計“師生省思表”制訂“每日省思制度”,師生共同踐行,在日積月累中實現共同成長[4];“工作坊”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結合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的特點,形成以“營造環境—生命成長—能力培養—才華展示—做人做事—回報社會”為主線,在“做事”基礎上補上“做人”一課,顯化“教育最后一公里”的育人功能,形成應用型高校育人模式。
4.2融通課內外環節拓寬育人主體的寬度維度
拓寬育人寬度維度:以本科生全程導師制為紐帶,“課內導師”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系列課程的教師隊伍,通過“課程思政”工作的全面開展,建立“點—線—面—體”課程思政體系,實現“面”上課程思政全覆蓋,“體”上的全方位協同推進。以課程思政示范課為“點”開展深度實踐和引領,形成“踐行—引領—示范—帶動”效應,實現課堂教學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持續提升第一課堂教書育人成效;“課外導師”以導師團隊形式通過學科競賽、大創項目、社會實踐等多種活動,通過“做中學學中做”,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知識壁壘,組建跨專業、跨學科指導教師和學生競賽團隊,引導學生歷事煉心,在工程和社會實踐中打造團隊精神、工匠精神,實現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全面提升。
4.3平等對話的“三沙龍”形式持續激發師生的主體性
延伸育人長度維度:“沙龍”一詞最早源于意大利語單詞“Salotto”,是法語Salon一字的譯音,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沙龍是由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高教所舉辦的。為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本科階段舉辦沙龍活動的學校也有不少[5]。“沙龍”指進行答疑解惑、學問思辨、氣氛較為活躍的集會和場所,是實現教育對話、頓悟與批判的有機載體,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成長效率的策略、導師教學法和思想實驗的重要手段,可以實現協同效應最大化。可就某一學科或某一主題舉行專題研討,也可跨學科、跨行業橫向交流,分師生沙龍、教師沙龍、學生朋輩沙龍;與會者在主體平等的環境中互動交流和思想碰撞,相互啟迪,情感互通,反思成長,實現教學相長,形成師生關系新面向。師生雙方亦師亦友,結下深厚情誼,持續影響學生畢業后的人生及職場,導師成為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人生導師”,母校亦成為學生永遠的心靈家園。
基金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資助“應用型高校‘一中心兩主線三階段’本科生全程導師制建設研究與實踐”(21BY138);西安文理學院校級教學改革項目“地方本科院校人工智能+教師教育教學發展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JY2022GL08);“基于大數據分析的高校課程考試成績有效性評估模型研究”(JY2022GL07);“數字圖像處理課程社會實踐”(JY2022KGE04)。
參考文獻
[1]向加吾.交往視角下的本科生導師制與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9):39-41,76.
[2]李軍.異化的師生關系:“解構”與“建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3(4):140-147.
[3]王志遠,田康輝,姜順達,等.本科生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優化——以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功能材料專業為例[J].高教學刊,2021(10):155-159.
[4]張艷麗,張運良,成楨.高校課程育人價值實現的實踐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1,7(31):89-92.
[5]李孝更.基于“一會一坊一沙龍”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2021(4):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