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蘭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與數學教學的結合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亮點。它們的結合使學生很快就能明白學習數學的實踐目的和用途,同時也讓學生悟到了學習要聯系實踐的道理和方法。本文就如何提高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性,在問題情境的創設、探究平臺的構建、應用意識的培養及任務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深刻反思,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數學綜合實踐活動 創設情境 構建平臺 培養意識 任務評價
新課標提出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鼓勵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強調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最終指向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新課標在學習內容形式層面加入了“實踐與綜合運用”選項,旨在以更豐富開放的主題、素材、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通過實踐與綜合應用,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在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習參與度,增強社會責任感,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綜合運用能力。本文將結合一線教學經驗,從四個方面探討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倡導“生動情境”“現實情境”等實踐化的數學學習模式,指引著教師從學生的實踐真知和生活經驗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選擇與其息息相關的話題,或講述有趣的數學故事,以此激發其學習興趣,并促使其通過實踐探索和發現,逐步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熱愛,形成對世界更加深入的認識。
為了讓學生對鐘面有更深刻的了解,能更準確、快速地認讀鐘面時間,積累更多有關時間的生活經驗,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在學習了“時、分、秒的認識”后,教師增加了“我的一天”主題匯報環節,學生制作鐘面,邊撥鐘面時間邊介紹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在此過程中,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了數學,感受到知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體驗感、代入感等都很強,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提高了。
從“教—學—評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對“時、分、秒”的學習和認識固然重要,但“我的一天”的主題匯報更具實踐性、趣味性和吸引力,也更加具有實效性。一方面,主題匯報是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個方面的評價與反饋,是對教學和學習效果的回顧與反饋,更是對后續教學和學習的一種正向指引;另一方面,這是典型的基于教學內容的實踐情境創設,對學生來說它比傳統的說教式的學習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學生學習的效率也更好。因此,教師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必須注意創設情境,把學生的“生氣”激發出來,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將其主動性、積極性調動起來。
二、建立評價機制,促進自主發展
學生喜歡在合理、適切的評價體系中體驗成功。這種體驗的快樂不僅僅存在于結果,更滲透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繼而衍生出獲得進一步發展與成功的愿望和動力,形成原動力。學生通過評價反饋,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便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自主實踐和探索數學問題,這不僅是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途徑。“評價與反饋”的過程是什么?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沒有比引導學生實踐驗證更有效的評價與反饋方式了。相比問答式的評價方式,這種方式操作性更強,更受學生歡迎。那么,在具體的課前設計和課堂實施中教師應如何做呢?下面,筆者以課例的方式提幾點合理的教學建議。
(一)發掘教材,精心選擇綜合實踐性作業的內容
綜合實踐性作業一定要強化其綜合與實踐功能,可以分成調查、操作、探究和應用四個類別。以筆者的親身教學事件為例(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當時筆者為綜合數學教學與實踐準備了相當多的內容:
(1)了解家里的用水情況,設計節水方案。
(2)用七巧板拼圖形。
(3)找自己喜歡的物品,估一估、算一算周長,并記錄數據。
(4)舉例說說1秒鐘、1分鐘能做什么事情。
(5)通過上網或查資料,解決“多長的睡眠時間才算充足”的問題。
(6)為旅游選擇合適的方式,了解所需的時間。
(7)擲一擲。全班玩擲骰子游戲,從中深入感受、發現,研究可能性的大小。
以教材為例,在學生認識了“秒”,知道了“1分=60秒”后,教材中呈現了這樣一組題目:第1題是情境呈現,學生對著鐘面數秒感受1分鐘有多長,第2題是“試一試,一分鐘能做什么?”。圖中出現了“踢毽子”“畫畫”“走樓梯”“寫數字”四個場景,并再次提問:“1分鐘還能做些什么?1秒鐘呢?”調查記錄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
讓學生具體感受1分鐘、1秒鐘有多長,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這是一個很抽象的知識點,教師很難用語言描述。因此,教材呈現這樣一組題目,旨在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1分鐘、1秒鐘的長短,把抽象的感受具體化。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自嘗試,在實踐中獲得了真實經驗,這樣建立起來的“1分鐘”“1秒鐘”的概念就會更具體、更深刻。
從教材中選取合適的材料,或者將相關材料進行整合,特別是教材中容易被忽視的內容,如“你知道嗎”“生活中的數學”等。需要注意的是,在選取作業內容時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興趣,特別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可以設計一些游戲類、活動類的作業。
這類實踐活動,并非教師在課前設計首創的,而是結合書本上的實踐類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創生的,是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尋找實踐素材時,教師要選擇學生耳熟能詳的生活場景和素材。
(二)注重過程,豐富綜合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方式
數學綜合實踐性作業具有實踐性、活動性的特點,因此評價方式要更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反思,以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實踐性作業的評價,教師應立足于鼓勵、激發與引導,充分考慮“過程性”“全面性”“激勵性”等原則,從整體性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
如果單從方式層面談論評價是否適切,可以采用多種評價組合的方式進行課堂評價,如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等。具體來說,可以讓學生初評作業,然后組內對評價的初步結果進行簡單交流,再在班內進行評價展示,教師可以結合之前兩輪的生生評價進行班內總評。評價不只是針對作業中呈現的書面材料,還應關注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作品成果等方面,并且以定性評價為主。
設計綜合實踐性作業,不只是為了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與強化其數學技能,也不是單純地組織學生參與活動,教師更應關注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構建探究平臺,引導主動參與
教育教學向優質化發展,需要專業的探究平臺。這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先進的教學設施和設備,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創設積極、鼓勵探究的學習環境。這需要教師從多個方面出發,如組織創新性的教學活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以及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等。
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后,教師可以設計一次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對人民幣的認識。在購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先進行設定,如學生只有付正確的價錢才能購物成功,這樣學生不僅能根據自身經驗和理解積極參與活動,享受到成功的樂趣,還能加強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課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構建數學知識的平臺,還讓他們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學習,并培養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培養應用意識,解決實際問題
知行合一的課堂習得是靈動鮮活的,這種課堂習得的范疇包括知識、技能和思想。唯有在學習實踐中習得的知識、技能、思想,乃至在此過程中獲得的交往體驗和心理感悟才是最具體、真實、深邃的。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著重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意識,使其向形成數學技能的方向發展,讓其體驗善于利用課堂習得達成生活所求的快樂。
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探尋數學內容之間的本質關系,鞏固所學內容與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使學生在數學實踐等方面的興趣得到充分的發展,同時也指明了實踐方向并提供了平臺,讓數學學習真正成為學生不斷探索、不斷構建、不斷發展、不斷成長的過程,這是教師執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