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娟
【摘 要】生態文明視域下,人們的審美觀發生變化,這對幼兒園美術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本文探討了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幼兒園美術教育實踐,認為可以從整體出發,培養幼兒健全人格;從內容的綜合性出發,全面深化教育內容;從環境創造的生態性出發,營造和諧的活動氛圍;從美工區的功能性出發,支持幼兒的生態審美活動,從而給幼兒園美術教育注入新活力。
【關鍵詞】生態文明理念 幼兒園美術教育 教學理念 活動環境
生態文明理念可以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是解決人類生存困境的一大創新,也是進行美術教育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的重要基礎。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幼兒園美術教育應幫助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引導幼兒正確對待自然,讓幼兒能夠以一種生態審美觀表達對美的追求與熱愛。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以期為進一步探索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幼兒園美術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一、從整體出發,培養幼兒健全人格
基于生態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應該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實際生活和已有經驗,促進幼兒美術表達能力和生態素養的整體發展,培養幼兒正確的生態審美觀和態度。教師要從教學目標的整體性要求出發,著眼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深化幼兒對環境的認知,強化幼兒的生態審美意識和情感。教師要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從幼兒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發展角度出發,結合學前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與能力,制訂美術教育的目標。
第一,基于認知目標培養幼兒初步的生態審美意識。生態審美意識是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導向的,不只是對外在自然美的發現,而且是生命的共感?;谏鷳B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要培養幼兒對于自然環境的認識,了解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天然關系,形成初步的生態審美意識。
第二,基于情感目標培養幼兒初步的生態情懷。生態情懷是情感教育范疇。幼兒園教師要通過生動形象的美術作品,在不知不覺中對幼兒的生態情懷產生影響。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時,教師不僅要達成認識和行為兩個層面的教育目標,而且要培養幼兒的情感目標,激發幼兒對自然生態的感悟?;谏鷳B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培養幼兒的生態情懷,推動幼兒關心自然、社會和他人等品質的發展, 真正形成幼兒健全的人格,才能最終實現幼兒園生態審美教育的目的。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使幼兒能夠從內在體驗到對自然萬物的生命關懷,從而產生對自然的熱愛。
第三,基于行為目標培養幼兒的環保行為。學前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谏鷳B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要在培養幼兒生態審美意識的前提下,促進幼兒環保行為的產生,引導幼兒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基于生態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將和諧、平衡的生態環境作為目標和追求,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關注人與自然、環境以及人類自身之間的關系,產生環境保護意識。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一時期,培養幼兒的環保行為,使幼兒養成生態文明行為習慣。
二、從內容的綜合性出發,全面深化教育內容
基于生態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強調要深化美術教育的內容,培養幼兒的藝術感知力和藝術創造力,使幼兒在美術欣賞和美術創造中得到全面發展。
第一,充分了解幼兒生活,讓內容貼近幼兒。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日常生活,將幼兒的生活經驗作為基礎,通過幼兒熟悉的事物,實現生活與美術教育的融合。鑒于學前階段的幼兒具有思維活躍性和強烈求知欲,豐富、開放的生態審美教育內容是促進幼兒生態審美經驗增長的重要載體。因此,在美術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幼兒的興趣和現實需要,從生活中選材,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生態美術資源。同時,教師要密切關注幼兒的動態變化,善于捕捉教育時機,及時生成適合幼兒實際發展需求的美術教育活動內容。
第二,開發適宜的園本課程,豐富生態美育資源。虞永平教授曾經說過:“教育需要具備可感知和可操作的實體課程資源?!遍_發適宜的園本課程能夠進一步豐富幼兒園生態美育資源,提高幼兒園美術特色課程的質量。教師要從幼兒的立場出發,圍繞幼兒關心的問題,開展豐富的生態審美教育活動,讓幼兒走出教室,接觸大自然,了解各種未知的植物,認識各種奇異的昆蟲,探索各種自然現象。在開展園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主收集材料,在動手繪畫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觀察自然,發現自然中的美。
三、從環境創造的生態性出發,營造和諧的活動氛圍
環境創造的生態性,和諧活動氛圍的營造,對幼兒的身體、 認知、 情感、 社會性等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增強環境的情境性
基于生態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強調的是體驗與創作并重,因此,要增強環境的情境性。一方面,盡量在真實的自然情境中開展教學活動,可以利用幼兒園內、外的自然資源幫助幼兒走進自然生態環境,才能讓幼兒走近自然、熱愛自然;另一方面,在無法接觸真實自然環境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實體性的自然教具材料或多感官模擬體驗來彌補,這比單純的圖片、照片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動手欲望,而且材料的創新用法或新出現的教具材料同樣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教師可以創設一個富有審美情趣的班級美術環境,有利于豐富幼兒對美的感知和體驗,班級美術環境的創設可以為幼兒營造和諧的活動氛圍,普及基礎的生態文明知識。例如,教師在墻面上展示幼兒的作品,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畫一幅畫,將幼兒的作品作為環境創設的主要元素,還可以在幼兒園美工區擺放幼兒的手工作品,在氛圍的熏陶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生態審美態度,形成環保意識。
2. 創設寬松、民主的環境
環境是幼兒園美術教育的重要資源,美術環境是幼兒園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欣賞創設的外部條件。幼兒園是幼兒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幼兒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度過的,因此,綠色幼兒園應成為美術教育的重要場景和立體素材,為幼兒創設美的生活環境,使幼兒受到美的熏陶。
在物理環境創設上,基于生態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要順應幼兒的天性,注重幼兒的參與性。教師應該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環境創設,讓幼兒自己制作、布置等,創設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在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會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究,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并與已獲得的生態經驗相結合,增強其環保效能。
在精神環境創設上,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創造能力,為幼兒創設寬松、民主的環境,鼓勵幼兒大膽創造、自由表達,相信和發掘幼兒的藝術潛力。師幼之間的對話是平等的、開放的、自由的、富有趣味的。寬松、民主的環境是開展美術教育的重要基礎,可以確保幼兒不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受到責備,使他們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進行活動。
四、從美工區的功能性出發,支持幼兒的生態審美活動
美工區是幼兒自由欣賞和創作的活動空間,是幼兒欣賞美、創作美、發現美的區域。在美工區,幼兒可以自由探索和自主活動,凸顯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對幼兒美術能力和人格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美工區材料的選擇、活動的聯動性直接決定了美工區活動的質量。
1. 確保材料投放的多樣性、層次性
材料投放是美工區重要的一部分,材料也是幼兒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物質基礎,可以支持幼兒進行藝術創作, 豐富幼兒的創作內容和形式,從而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教師在選擇材料時,應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求。豐富多樣的材料是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先決條件和依據。投放不同的材料可以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和興趣,促進幼兒積極參與各種美工活動,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從而提高幼兒的美術欣賞能力和美術創造能力。
一方面,要確保材料投放的多樣性。在投放材料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投放不同的材料,讓幼兒能夠自主選擇。通過多樣化的材料,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教師也要結合教學內容,定期對材料的投放進行更新。
另一方面,要確保材料投放的層次性。層次性指的就是材料投放的順序,需要確保材料投放具備規范的流程。因為在開展區域游戲的過程中,幼兒需要一步一步最終實現創作目標。教師一旦一次性將所有材料都投放給幼兒,就很容易導致幼兒創作步驟混亂。而如果能夠通過固定流程來投放材料,就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自己每一步應該做的事情,能夠確保區域活動開展的質量與效果。
2. 加強活動之間的聯動性
美工區的區域活動中包含了各類美術活動,既有繪畫的,也有手工制作和欣賞的內容,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滲透到其他活動區,和其他活動區相結合。幼兒園各領域的區域活動都蘊含著不同形式的藝術美,例如,在美工區,幼兒可以自己制作其他區域的標牌,利用廢舊的紙箱制作超市的收銀臺,也可以在美工區制作表演的道具,等等。開展區域聯動,將區域空間的獨立性轉變為聯動性,能更好地為幼兒創造一個開放、自由的空間。
基于生態文明理念開展幼兒園美術教育,可以幫助教師以一種全新的思路來設計美術教育活動,滋養幼兒的心靈,美化幼兒的個性,培養幼兒的生態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提高幼兒的生態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從而促進他們的健康、全面的發展,真正實現幼兒園生態審美教育的價值。
(作者單位: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執信幼兒園)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