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定位”與“定向”的雙重疊加。辦學理念“定位”學校發展的基本方略,“定向”學校發展的目標。南通市城中小學在原有“和實”校訓的基礎上,豐實學校辦學理念,提出“和·實”教育主張,即以和為要、以實見長。學校從校園環境、課后服務課程建構、教學實踐和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和·實”教育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和·實”教育;課后服務課程;教師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4-0040-04
南通市城中小學(以下簡稱“城中小學”)由清末狀元、民族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于1907年創辦,前身為南通縣張氏私立貧民初等小學校。從清末的平民子弟學校,到南通市區百姓信賴的現代化優質熱點學校,城中小學如校園里的百年銀杏,經歷了時代的風雨霜雪,悄然生長,樸實、平常。
一、“和·實”教育的源流發展
100多年前,張謇先生篳路藍縷創辦企業、興辦教育、強國啟智,鑄就了“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偉大圖景。張謇一生創辦了370多所學校,他強調以“實”治學創業,崇實、求實、踏實、實干。他創辦的大生紗廠的商標以“和合”為標志。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合共生,主張和而不同。“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蘊含著巨大的智慧。
城中小學從創立起,就承繼和賡續了張謇先生“和·實”的精神品質與做事原則,堅守“以和為要、以實見長”的辦學初心。學校傳承歷久彌新的“內在規定”,始終履踐一個“和”字,和衷共濟,和諧共生;力行一個“實”字,求真務實,真槍實干。城中小學從南通市區百姓交口稱贊的“教得實”,到教育行業普遍稱許的“和實文化”,再到“和實學堂”,“和”字從無更易,“實”字新招不斷,真正踐行著實干成家的張謇先生一生倡導的崇實、求實、踏實、實干。
二、“和·實”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是“定位”與“定向”的雙重疊加:“定位”學校發展的基本方略,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定向”學校發展的目標,描繪學校發展的未來愿景[1]。“和·實”教育的辦學理念從百年歷史中走來,在時代的發展中又不斷革新與傳承,其價值意蘊始終不變。
(一)內涵解讀
“和”是“和而不同”,共有三個指向:首先,指向學生培養目標,培養個性獨特、興趣廣泛、特長優專的城中學子;其次,指向教師培養目標,教師教育教學方式開放,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最后,指向學校的發展目標,教師之間、師生之間互相理解與尊重,等等。“實”是“以實見長”,這是綿延于城中血脈的性格,真實做人,踏實做學問,扎實做事。“和”與“實”相諧相生。“和”是價值追求和目標愿景。“實”是工作態度和路徑選擇。和而不同,既是一種特征,更是一種愿景,是學校追求的教育格調和境界。
(二)理論支撐
1.對國家宏觀育人目標的落實
“和·實”教育關注人的主體性、向善性和創造性,強調尊重差異、追求和諧,崇尚創造、務求篤實。這些正是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回歸學校教育教學規律等新時代教育要求的應答。
2.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和”的首要含義為“和諧”,這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內核。自古至今,中國人都倡導和力行“和為貴”的精神。同時,“和”與“龢”兩字可以通用。“龢”字左右兩邊起始部分分別為“人”與“禾”,它給我們帶來一種教育啟示:教育首先是“人學”,要從“人”出發,并矢志不渝地指向幫助學生像“禾(苗)”一樣“順乎天時”地生長。
3.向真正的“兒童教育”的主動回歸
《國語·鄭語》中有:“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是,實現了和諧,則萬物即可生長發育;但如果萬物完全相同,則無法發展、繼續。學校的一切是為了兒童的發展,“和·實”教育之根深扎在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之中,關注并促成兒童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引領、幫助兒童涵養豐實而充盈的生命底氣。
綜上所述,“和·實”教育尊重生命、尊重成長規律、遵循教育規律,以“天地人和”的精神氣象,繪就“春華秋實”的辦學景象,助成師生的心靈共生與生命發展。
三、“和·實”教育的實踐探索
每一種教育主張,都應植根于學校教育教學實踐。唯有如此,才能結出甜美的果實。
(一)校園環境建設
校園環境為學生“和而不同”的生長而構建。學校每個校區的校園環境都彰顯了和而不同的美,讓學生在美的浸潤中學會審美。本部校區的建筑和園林設計,是通派建筑的代表,建筑風格大氣厚重,文化氛圍智慧清新,被譽為“南通市十佳最美校園”,即使一座小小的雕塑,也傳遞著美的力量。校園醒目位置安放了一座張謇雕像,這座解構主義理念下的雕像,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是過去的,也是未來的。三里墩校區布局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被稱為“最有兒童味的校園”。五水匯校區即將開工,我們將秉承“上善若水”的理念,以“一粒種子”的成長為序,串聯起整個空間,寓意“種下善的種子,收獲和的果實”。城中校園,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在一日一月的流轉中,傳承著“和實生物”的精神內涵。
(二)“課后服務”課程建構
朱永新教授說:“給學生什么樣的課程,就給了他什么樣的童年。”課程的質量決定著學校的教育品質。“雙減”政策出臺,學校需要重構課程體系。完整的學校課程體系應包括兩個部分:一是主體課程體系,以實施國家課程標準、完成國家課程任務為主;二是校本課程體系,它更多地在課后延時服務中得以實施,以服務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差別化、實踐性學習需求為主。前者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基礎培養,后者致力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養培育。
學校設計開發的“課后服務”多元課程包括四類:
一是“社校共享課程”。學校引入優質社區資源,實現社區與學校的課程共享。“社校共享課程”包括專業體育藝術課程、南通非遺課程、與職業院校合作開發的勞動技能類課程,引領學生在真實而廣闊的生活情境中,實現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發展。
二是“館校共建課程”。學校編撰《素質教育的城市課堂》校園讀本,分低、中、高三冊,每一個年段都推薦了適合學生的博物館課程;我們還發放“兒童護照”,學生每學年要參觀三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處科普教育基地才能獲得一枚“小小探索者”的簽證章;學校與張謇紀念館持續合作,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和實小小講解員”。
三是“家校共融課程”。以家長志愿者活動為主體,將社會大天地引入學生視野,打開學習空間。各班依托家長資源,成立課程研發小組,制定課程計劃,謀劃富有班級特色、切實可行的“一班一品”拓展性、實踐性菜單式課程。
四是“兒童留白課程”。學校專門騰出“留白”區域,供學生自由涂抹,或成為“小先生”,或“自嗨”玩樂,為學生的自由生長留足快樂時光。“留白”課程由學生自主申報,班級統籌實施。大千世界,天文地理,醫學、法律、生物,冷門熱門,學生可以自由選擇。
(三)課堂教學改革
“和·實”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文化核心是“學的課堂”,學校通過“賦能”“聚焦”雙向并行,形成合力,打造“和易以思,充實為美”的“和·實”課堂樣態。
1.著力“雙師”賦能,讓學生立在課堂中央
就教而言,我們更重“和”字。“學的課堂”是師生和諧共生、學習張弛有度的“和”的課堂。雙師課堂,就是線下支持線上、線上賦能線下的高效融合的課堂。線上名師專注教學專業的精準示范,線下助教輔佐實施。
“和”的課堂追求教師角色的多樣性。要求教師同時具備“立德樹人,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力,“以生為本,靈動生成”的過程操控力,“素養導向、跨界融合”的課程理解力,不但做“學科教師”,還要做“全科老師”,做精通專業知識的“經師”,更要做涵養德行的“人師”。“和”的課堂追求“線上”“線下”的互融性。要求教師深入總結線上教學經驗,重視智慧教育環境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在教、學、管、考、評等教育場景中的應用研究,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現實生活與云端世界良性互動,提升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和”的課堂追求“大小先生”的共領性。教師作為“大先生”,重在把關定向,啟發領航;學生作為“小先生”,重在主體參與,領學范學。“大小先生”教學相長、相互促進,共同發揮對班級學習活動的引領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聚焦“雙力”課堂,讓學生可持續發展
就學而言,我們更重“實”字。“學的課堂”切實聚焦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激發、喚醒和培養,是有實效的“實”的課堂。
首先,推進學生自覺先學,找準課堂教學起點。教師研討設計了3.0版“先學單”。從2.0版難免有點浮泛的“靈魂三問”,到現在靶向清晰、深度“走心”的“立學四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進行。“我能講清楚”,要求學生從“知道”,走向深入思考,進而“說出來”;“看不懂”與“不明白”,將困惑前置,用“棘手的問題”引發后續合作學習;“好問題”分享,驅動學生走向巔峰體驗,“引爆”高階快樂。教師據此精準把握學生學習的起點、盲點、生長點,實現精簡、精準、精當的教,進而推動生動、生態、生長的學。
其次,實施合作學習,促進課堂多維互動,以學生“真問題”驅動有效合作。以數學學科為例,面對同一個數學課題,不同學生設計的問題各不相同,教師該怎么處理?我們的做法是:基礎問題組內“包干”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全班討論,組內推薦的“好問題”全班合圍。同時,將“踴躍展示”作為最終指向,倒逼學生有效合作。
最后,優化評價方法,注重團隊激勵。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們發現學生產生學習內驅力需要三個條件:一要有明確目標,二要有及時反饋,三要有適當挑戰。為此,教師設計開發了“挑戰闖關”環節,具體步驟為:創設真實合作情境,設計“合作學習激勵方案”,小組內制定“行動目標”“合作規程”,讓學習變身為“群體游戲”。學生在學習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積極承擔自己的責任,體驗互助互學的愉悅,在積極的“升級闖關”中產生“獲得感”。
(四)教師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2]。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如何讓新政策、新理念、新目標真正融入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最終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部分,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3]。
“和·實”教師隊伍建設,追求“和”,更鼓勵卓越,強調個性。學校探索了“和實共濟”的教師專業發展三部曲:從“職業人”到“文化人”再到“引路人”。“職業人”是每個教師必經之路,從入職開始,他們都必須經歷“1369工程”的打磨,即1年入門,3年達標,6年勝任,9年成骨干。聚焦專業能力提升,讓每個教師勝任教育教學的工作,成長為合格的“職業人”。
“和·實”教育更關注教師“非專業”素養的養成,如文化的積淀、性情的陶冶和品格的錘煉,讓教師成為一個“文化人”。唯有如此,學校才有可能突破狹隘的職業視角,關注教師作為一個完整生命的存在狀態、成長需求和發展可能。一方面,學校引導教師修身養性,培養生活情趣,將美學、哲學、文學藝術、琴棋書畫、茶道等等納入視野,喚醒文化自覺,打開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提高教師文化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文化經典的閱讀、文藝大片的欣賞中,領略情趣之美、思想之美。
如何激發教師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引路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和·實”教育的隊伍建設指明了更深遠的道路:“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4]為此,學校組織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活動“先生回來”,呼喚“先生”風范,倡導教師將“和實”文脈與教育相融,做引領學生成長的“大先生”。
漫步在百年“和·實”校園,回望厚重的歷史,放眼活潑的兒童,時間的洪流中,誰也不知道我們將迎來怎樣的未來。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教育的本質永遠不變。“和·實”教育將始終關注學生“生命”“生活”“生長”,引導學生通向“智能技術”,通向“人文藝術”,通向“社區社會”,通向“天地自然”,為學生精神富足、靈魂豐盈播撒智慧,為師生個體可持續發展賦能。“和而不同向共生,春華秋實放眼量。”未來的“和·實”教育,將賦予“和·實”嶄新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牛楠森.“辦學理念”:概念辨析及其“誕生”[J].中小學管理,2019(11):29.
[2]教師司.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師德師風的重要論述摘編[EB/OL].(2021-05-11)[2023-04-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37/2021shideshifenglunsu/202105/t20210511_530825.html.
[3]李政濤.新時代教師應錘煉6項新基本功[J].中國基礎教育,2022(11):55.
[4]扶婧穎.習近平寄語教師金句:要成為塑造學生的“大先生”[EB/OL].(2016-12-07)[2023-04-17].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76689.
責任編輯:殷偉
*本文系2022年度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減負·加權的課后服務四級課程”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5-30
作者簡介:沈蓉,南通市城中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優秀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