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亮 劉成盼



[摘 要]文章在深入分析“金課”、一流課程以及課程思政的內涵及互動關系的基礎上,根據沙班(Shaaban)的“ESL/EFL教學融入道德教育綜合框架”,借鑒天津市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大學英語(3)的建設經驗,初步構建了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框架,并以分解表形式從理念目標、內容設計、資源工具、教學方法、評價考核、師生互動反饋六個方面為建設同類一流課程提供了建設框架、設計要點及原則,再以大學英語(3)課程為例,從重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設計等七個方面詳述了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學英語一流課程的實施路徑,著重展示了線上平臺及互聯網工具在賦能外語教學、溝通四個課堂中的關鍵角色,以期形成一個有效的實踐參考藍本。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一流課程;建設框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9-0120-06
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的報告中提出“建設中國金課”,打造符合“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五大類型“金課”[1]。2019年10月,《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具體路線圖,即實施一流本科課程的“雙萬計劃”,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推動課程思政的理念成為廣泛共識,強調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確立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提升課程的高階性,突出課程的創新性,增加課程的挑戰度[2]。
一、“金課”、一流課程與課程思政
(一)一流課程是“金課”的規范性、具體化表述
2018年6月,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首次提出“金課”概念,“金課”是相對于“水課”而言的,是一種較為形象的表達。隨著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與一流專業建設的深入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質性升級也自然而然地從屬性和表述上得以統一,一流課程正是對“金課”的規范性、具體化表述,這有助于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學改革體系。
(二)課程思政是一流課程建設的核心指導理念
楊祥等較早探討了精品課程、課程思政與一流課程之間的辯證關系。他提出一流課程是建立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基礎上的新時代高校精品課程,其核心和關鍵是課程思政[3]。一流課程將立德樹人置于首位,強調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3],明確了課程在“三全育人”中的基礎性地位,要求授課教師要深入理解并創新實踐“育人”任務。課程思政本質上是一種教育改革理念,強調以非思政課程為載體,將思政育人目標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活動,而不是增設課程或增加教學內容。新的教學理念決定了一流課程在教學目標、內容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等課程基本要素的設計與實施上有別于傳統課程。
(三)融入課程思政是實現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的有效方法
一流課程建設的過程就是對標“一流”的過程,即以一流課程(對課程建設中靜態要素的描述)和一流課堂(對教與學活動中動態要素的描述)為目標。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理念的指導下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有助于使之達到“一流”的標準。大學英語課程是英語教育改革研究的載體和基礎,一流課程是對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具體要求,融入課程思政是使大學英語課程達到一流課程標準的有效方法。
二、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框架
實際上,我國近年來所倡導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與眾多語言學、教育學關注的人文道德教育殊途同歸,都強調學科課程教學中人文素養、價值引領、品格塑造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此,可以人文道德教育與英語教學相關理論為基礎,拓展課程思政理念下的一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框架。
沙班(Shaaban)在其與蓋斯(Ghaith) 設計的和平教學框架以及卡明斯(Cummins)提出的轉化教學法框架的基礎上首次構建了ESL/EFL教學融入道德教育的綜合框架。融入道德教育的ESL/EFL教學不僅能有效提高二語習得者的語言和認知水平,而且能促進他們的品格/性格發展。為了使學生獲得最優發展,應在師生對話以及互動中融入激發性及具有認知挑戰性的活動任務[4]。該框架包括價值元素、語言技能、教學方法、道德產出、教學活動、教學資源、評價形式七個方面。以教學方法為例,根據賴安(Ryan)提出的道德教育設計“5E”原則(情境、勸勉、闡釋、示例及體驗),沙班提出了包括合作學習、平等對話、講解闡釋、以身示范以及主動參與5種教學方式[5]。但是沙班提出的框架在各要素的解釋上偏向于詞典式的概括描述,較少使用具體的課程實例加以詳細解釋,雖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但教學實踐性不夠。以價值元素為例,沙班僅列出“自我尊重與尊重他人、文化鑒賞、摒棄偏見、適切的價值觀與態度、和平與人權、關注國際、文化溝通、關注環境”[4]8個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
本文根據沙班提出的ESL/EFL教學融入道德教育的綜合框架,結合新時代信息技術變革帶來的新元素和新工具,并參照教育部發布的《“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中的具體評價要點,構建了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框架(以下簡稱建設框架),如圖1所示。
建設框架包含了兩個維度的具體要素,即課堂(教師、學生、教與學活動)、課程(課程思政理念、產出導向理念、課程目標、內容設計、資源工具、教學方法、評價考核、師生互動反饋)。建設框架設計分解如表1所示。
三、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的路徑
基于上述建設框架,本文以天津市高校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大學英語(3)為例,系統闡述如何建設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學英語一流課程。
(一) 以課程思政和產出導向理念為指導,重構課程目標
沙班認為ESL/EFL課堂是個體均衡發展的天然場所,便于師生接觸其他各種理念、價值觀和態度[4]。而外語課堂的教學內容應與課程教學目標一致,尤其是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課程組在OBE理念的指導下,結合中國民航大學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基于法國CTI工程教育認證標準所設計的、融合中法特色的“本碩續貫制(6.5年)”人才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6],制訂了本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后的課程總體教學目標及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目標,使本課程更好地支撐中歐特色人才培養目標達成。
課程總體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發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養學生“雙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6],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自信、有能力的“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國際化人才。
能力目標:使學生具備讀、寫、聽、說、譯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真實場景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二)精心設計“任務驅動、突出能力、強調價值”的課程內容
教學內容和任務的確定是語言學習過程的關鍵。價值元素的選擇不是隨意的,并非照搬照抄他人示范課程或綱要清單即可,切忌生搬硬套的“兩張皮”做法。課程組在課程思政及課程目標、產出導向理念的指導下,基于教材,深入挖掘了契合單元主題或教學內容的課程思政元素,如表2所示,將其潛移默化地融入語言活動或任務,讓學生在完成“輸入—輸出”的語言任務活動中習得語言能力,達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融合的目的。
(三)積極建設線上教學資源,靈活利用線上教學工具
1. 打造高質量、示范性微課資源
沙班強調了文學藝術以及歷史文本在ESL/EFL教學中的重要性,同時談及信息技術提供的海量學習資源和項目任務,包括互聯網、多媒體以及視頻資源等[4]。基于此,課程組持續設計并拍攝了結合單元主題的專題微課(微課時長為10~30分鐘),梳理線下課堂中因時間或課堂容量有限而難以完成的必要知識點,有意識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及民航特色元素,并設計了相應的課后任務和線上任務,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線上自主學習資源,大學英語(3)微課資源如表3所示。
表3 大學英語(3)微課資源
[章節 微課主題 Unit 1 字面意→內涵意 精讀技巧 Unit 2 如何撰寫微小說 常見構詞法概述 Unit 3 如何撰寫描寫性文章 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中的隱喻 Unit 4 如何表達因果關系 旅行中的實用機場英語 Unit 7 如何英譯中文中的副詞 如何用英語描述圖表 Unit 8 中國家庭傳統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概念英譯 ]
2. 建設高質量線上教學互動平臺,拓展教學深度
為了適應新時代青年的閱讀和學習習慣,解決課堂時間有限的客觀問題,課程組積極探索了第四課堂與線上課堂互動模式,并于2018年9月開通了“中歐英語巴士”微信公眾號。截至2023年1月,已發表中西文化各類原創雙語推文超過400篇。利用學生喜愛的新媒體平臺打造“大學英語(3)”專欄,發表與單元主題相關的中英原創雙語課程思政推文40余篇,極大地拓展了教學的深度,有效地解決了線下教學時間及內容不足的問題。
(四)實施溝通課內課外、銜接線上線下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以交際為目的,以語言任務為驅動,課程組通過云班課App、批改網等在線工具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第一課堂除了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通過語言任務和項目牽引其他三個課堂。以單元和教學主題為基礎,有效拓展活動的第二課堂,如聯合學生社團“文學社”,組織學生觀看契合6個單元主題的英文電影,組織開展主題不同的英語角活動,將課內與課外活動連接起來。以語言項目為牽引,將語言習得和育人功能拓展到實踐的第三課堂,如聯合學工干部及其他專業課教師,共同參與到“講述真實的中國”主題采訪和視頻拍攝項目中。借助在線平臺及教學工具,將教學和育人活動拓展到網絡這個第四課堂,如組織學生參加批改網線上寫作大賽、撰寫“講述真實的中國”主題雙語推文等。通過實施一體化教學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教學互動,有效連接四個課堂,使語言習得與價值引領覆蓋教學全過程。
(五)多元評價學生學習產出
產出導向的教學理念強調依據課程能力目標,多維度、全過程評價學生的學習產出,為制訂持續改進教學質量的措施提供依據。
課程組結合課程思政改革和一流課程建設要求,進一步優化了大學英語(3)課程考核內容與比例,以2020年秋季學期教學為例(學期項目主題為“Go ahead, China 2020/加油中國2020”),構建了大學英語(3)課程評價體系,如表4所示,以期較為全面地對學生平時表現、完成任務能力進行考核。
將平時成績占比調整為40%,由多個能力目標對應的任務組成:主題雙語采訪及視頻拍攝、主題雙語推文撰寫、線上作文口頭匯報、線上微課自主學習。這些子任務均圍繞學期總主題開展,基于內容、高于內容、面向行動,強調產出能力,讓學生在項目牽引下完成語言學習活動,在“做中思”“做中學”。
將期末筆試成績占比調整為60%,在題目內容中引入反映新時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現實以及世界熱點話題,在完成對學生語言能力測試基本任務的同時,評估課程思政改革的效果。
(六)建立雙向反饋機制,反哺教學
除了深入分析學生的在線學習數據、采訪視頻、推文撰寫等項目成果,課程組還通過推文自評、匯報互評、單獨指導、師生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行為、態度和成效,而且為教師進一步改進課程質量、提升個人素養提供了支撐。
以大學英語(3)——中國特色教學課程體驗問卷調查為例,問卷共36個問題,最后兩個問題為主觀題。問題涉及對課程滿意度、教師滿意度、學習體驗、語言能力提升等多個維度的調查,以此系統收集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感受數據。
2019年、2020年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課程的整體教學滿意度超過97%,84%以上的學生認為大學英語(3)課程是高質量、讓學生學有所獲的“金課”,比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使他們獲益更多。以2019年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為例,89%以上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在英語課堂中融入中國特色元素;85%的學生對課程中融入的中國特色元素(如中國夢、“一帶一路”、美麗天津建設、改革開放、中西育兒之道的對比等)感興趣或非常感興趣;76%以上的學生認為融入中國特色元素的教學使他們的愛國之情有所提高;83%的學生認為引入中國特色元素的教學對其英語綜合能力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
(七)打造高素質的一流課程教師團隊
教師是教與學互動中除學生之外最重要的要素,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先進的教學理念、靈活的教學方法、完備的教育信息技術和崇高的道德修養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流課程建設的質量。因此,構建滿足一流課程需要的教師核心素養框架(課程思政+4種能力)對一流課程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1.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實現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的統一
教師應善于從教學資源中挖掘契合單元主題或教學內容的課程思政元素、教學素材,并將其應用于教學中,創新設計語言學習策略、教學方法、語言任務及項目、測試與評價方案。發揮顯性教學與隱性教學的作用,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統一。
2.運用前沿教學工具的能力
教師應具備運用現代教學工具的能力,熟悉混合式教學模式所涉及的線上平臺、教學工具以及線上資源(超星、云班課、批改網、金課工廠、微格教室等)的使用方法,并將其有效運用于教學實踐。
3.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教師應積極參加教學培訓、教學競賽、學術講座、案例交流、實踐實習等多種教學活動,將所教授內容與時代發展、行業趨勢以及學生的動態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4.以教學研究支撐教學發展的能力
教師應將語言教學與學術研究有機融合,密切關注并收集語言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行為、效果、反饋等數據資料;善于設計并在教學活動中實施實證研究干預與實驗;積極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反思總結并尋找解決方案,以此實現理論探索與實踐探究的雙向互哺。
5.團隊意識和個性教學的能力
無論是課程思政改革還是一流課程建設,最終的目標都是提升教學內涵與質量。大學英語一流課程既需要教師具備團隊意識,在重構教學大綱、設計教學內容、構建教學資源、實施教學評價與反饋等方面統一協作,又需要教師具備個性教學能力,在課堂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實施等方面實現個性化獨創[7]。
四、結語
一流課程建設掀起了我國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熱潮,以課程為基本單元對教學的內涵和質量提出了極高的要求。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具體要求和指導理念,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是實現一流課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ESL/EFL教學構建了課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框架以及實踐路徑,以期對同類課程的持續改進提供實踐藍本。
[ 參 考 文 獻 ]
[1]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19-10-30)[2022-12-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 楊祥,王強,高建.課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 :金課、一流課程及課程教材的認識和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0(8):4-5.
[4] SHAABAN K. A proposed framework for incorporating moral education into the ESL/EFL classroom[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05(2) :201-217.
[5] RYAN? K.The new moral education[J].Phi delta kappan,1986(4):228-233.
[6] 劉東亮,劉成盼.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獲得模式構建:以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為例[J].大學教育,2020(4):16-20.
[7] 劉成盼,劉東亮.卓越工程師培養框架下英語課堂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J].文教資料,2019(15):214-215.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