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紅
摘 ?要: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推行,使小學語文教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講述語文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并不單純是針對技術能力來說,它是一種精神品質,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及時掌握學情特點,做好全面分析,制訂有效措施,做好人文素養培養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素養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受到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理念的影響,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做好語文知識的講解工作,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語言文字作為人們生存與發展的交際工具,有著較強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做好人文素養培養工作,轉變傳統教育模式,以促進學生未來發展為主,滿足語文課程標準要求。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一詞最早見于《易經》,宋代的程頤為這一詞做了相關注解:“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在古代,人文主要指的是人的各種傳統屬性;但是到近現代,人文一詞的解釋更側重于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在對中世紀宗教傳統的反對和超越中,所產生的一種精神與文化,直到20世紀這種文化才被規范成人文學科。
所謂“人文素養”,總的來說就是作為一個人本身應該具備的和促成自身發展的內在素質和修養,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層面:1. 人性(基本層面)。主要是指作為人,要尊重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擁有追求幸福和自身尊嚴的權利,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崇尚自由的心理。這一層面要求人們能夠對自身行為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時具備共情心理、責任意識和榮辱意識;2. 理性(發展層面)。這一層面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和好奇心,對自身的發展有著明確的目標,同時注重人們的個人修養和具備獨到見解,使人們培養自身的價值取向;3. 超越性(最高層面)。這一層面要求人們具有豐富的心理活動,高價值的核心取向,同時對文化的多樣化加以尊重和包容,并能在堅守文化的基礎上對文化加以創新,要敢于思辨、敢于質疑、敢于創新。
在語文學科的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學生語文學習有著明確的要求,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對文本教材的個性化閱讀、自主化閱讀。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每一個學生由于自身生長環境、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理解能力等因素的不同,他們對同一個文本的解讀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多樣化解讀。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開展相關的閱讀經驗分享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自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這一活動不僅是與學生思想觀念進行的交流,更是了解學生看待事物角度的過程。在這一活動中學生能夠豐富自身看待事物的角度,加強對文章知識內容和情感主旨的深度認知和解讀。此外,對學生來說,和教師對話存在著一定的交流障礙和不便,但同班級的學生處于同一年齡段,其認知水平和社會經歷都處于同等水平,交流起來更加流暢、見解更加獨到,可以使學生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得到語文核心素養和人文素養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是人文素養屬于素質教育中的重點之一,同時也是語文知識與能力中的核心要點。語文教學中需要及時傳播人文知識,做好人文素養培養工作。可以說語文與人文素養之間有著密切聯系,想要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就需要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二是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從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局限性出發,采取新穎高效的教育手段,營造出人文氛圍濃郁的語文課堂,在兼顧學生個體差異的同時,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促進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讓學生在參與語文學習活動中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為學生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組織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掌握語文知識。三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綜合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人文素養不僅展現了文化知識的熏陶作用,同時也包含了學生情感、道德、文化等元素,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不斷豐富與展示自我,實現語文教育目標。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措施
(一)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養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中因長期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沿用傳統教育方法,通過成績來定義學生,針對學生采取灌輸式教育模式,并未展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使得學生思維難以充分發散,學習自主性難以形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將學生從被動學習狀態中解放出來,在挖掘語文教材人文素養內容的基礎上做好知識與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兼顧學生個體差異,保障教育的針對性。通過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遷移與延伸,能夠讓學生受到語文知識的感染,產生學習動力。在挖掘教材內容時,教師需要落實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激發學生內在潛力的基礎上提升創造力。所以,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需要確定適宜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營造人文氣息濃郁的語文課堂。如在講述《山行》時可以先使用多媒體將山水畫展示給學生,隨后要求學生以小標題的方式將每一句詩概括出來,并結合小標題與所學習的內容獲取其他與之相似的內容。在教學中還可以與自然環境進行對比,提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鍛煉學生探究能力。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激烈地探討,最后得出問題答案。在學生發表完自己的觀點以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匯總,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發揮人文精神影響力,提升人文素養教育效果。
(二)發揮語文學科教育優勢
語文并不單純是交際工具,同時也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對文化傳播與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工作,結合語文教學內容,以強化學生品德修養為主,在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個性特點、健全人格的基礎上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語文屬于語言類學科,一篇文章中蘊藏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不僅展現了人生百態,同時也展現了作者的真實情感與想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合理利用文章內容,做好人文素養培養工作。第一,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及時向學生傳授閱讀方法,鼓勵學生積累知識,在閱讀書籍的同時不斷延伸自身知識層次。第二,做好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處理工作。語文知識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同時也是針對生活經驗所進行的總結。進行課堂教學生活化處理能夠鍛煉學生理論聯系生活的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進而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第三,教師需要從教學過程出發,發揮自身模范帶頭作用,堅持以身作則,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上提升教育效果,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情感態度,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生。只有形成良好的溝通機制,才能更好地交流彼此的觀點與想法,才能使用趣味化的語言提升溝通有效性,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保持學習積極性。
(三)使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教學活動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教育教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今許多現代化教育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到語文教學活動中,所以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育思想,堅持與時俱進原則,使用高效的教育手段與方法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利用信息科學技術為學生打造人文性的語文課堂,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受到人文知識的熏陶與感染。如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提升語文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在刺激學生視覺與聽覺的基礎上讓學生緊跟課堂,掌握教師所講述的內容。小學生有著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等特點,但在課堂中也容易表現出自律性不足等問題,而使用現代化科學技術能夠為學生打造出人文氣息濃郁的語文課堂,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在課堂內。如在講述文章《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將視頻資料展示給學生,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念,逐漸提升自身素養。為了鍛煉學生語言能力,還可以要求學生準備摘抄本,將文章中自己喜歡的句段摘抄下來,在反復誦讀中逐漸提升語言組織能力。
(四)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遷移能力
文學作品能夠展現作者思想情感,但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隱藏在文章中的,需要學生不斷探索與發現。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學生工作,根據小學生特點與能力,制訂出有效的教育措施,針對文章作品內涵進行分析,結合課程資源獲取人文內涵,與學生共同找出文章中的美感與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由于學生開展情感教育能夠對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教師需要利用情感教育方法,將情感引入教學活動中,在啟發學生的同時確保學生能夠遷移教材中的情感,為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奠定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強調朗讀的作用,將文章內容朗讀給學生,讓學生從不同層面了解教材中的內容,感受到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達到情感熏陶的教育效果。同時也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引導,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內容和情感價值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語文教育教學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要求,如此,教師的教學才能貫徹落實“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理論。如在講述《燕子》一文時,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所傳遞的內容,為學生營造趣味化的學習環境,在豐富學生審美體驗的同時為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五)利用拓展與延伸強化學生人文素養
只有不斷延伸學生語文學習渠道,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語文知識,才能在開闊視野的基礎上實現提升人文素養目標。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做好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體察生活,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情懷,為自身發展提供支持。一是做好課外活動設計。教師應當組織學生進入生活實踐中,以親身體驗的方式接觸世界,在走出課堂的基礎上觀察生活中的人或事,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改編課本劇、書寫故事等,以豐富多樣的活動來吸引學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為學生個性發展、創造力提升提供支持。又如,教師可以在班級中組織學生進行成長故事比賽,要求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發現自我、發展自我,達到珍惜自我的效果。只有為學生創造出適宜的活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展現自身的才華,才能在活動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逐漸樹立起自信心,在多樣化的活動中不斷提升人文素養。二是利用課外閱讀活動來吸引學生,豐富學生人文素養。語文學習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開放式的學習環境,結合語文教材內容,做好拓展性閱讀教學工作,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素材。通過鼓勵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同時教師也要做好組織與指導等工作,強化學生的感悟與理解能力,在鑒賞文章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逐漸豐富自身知識量,在延伸視野的同時提高探索與發現能力。
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課外閱讀活動,做好課堂教學延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在參與閱讀活動中逐漸提升人文素養。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已經成為教育改革中的重點,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挖掘教材中的內容,選擇能夠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素材,在創新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引入科學技術,轉變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適宜的教學情境,做好教學延伸與拓展,提升人文素養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樊紅.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J]. 啟迪與智慧(中),2019(11):39-40.
[2]陸桂蘭. 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 新課程(小學),2019(06):151.
[3]蔣錫明.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初探[J]. 當代家庭教育,2020(14):136-137.
[4]夏玲玲.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 當代家庭教育,2020(09):133.
(責任編輯:秦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