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鋒



【摘 要】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對于學生建構生活意義、增進學習體驗、提升學習效能具有積極作用。融合教育任課教師必須立足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找準特殊學生的能力點、障礙點、興趣點和可能點,進行個別化作業設計,并進行相關教學調適,從而提升特殊學生參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融合課堂;個別化作業;分層設計;教學調適
【中圖分類號】 G760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對于學生建構生活意義、增進學習體驗、提升學習效能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教師提高自主設計作業能力,針對不同學生情況,精準設計作業,精選作業內容,合理確定作業數量。在融合課堂中,融合教育任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充分考量學生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凸顯分層、彈性、多元等元素,以滿足不同層級學生尤其是特殊學生的個別化發展需求。
一、融合課堂個別化作業的界定
(一)融合課堂作業的理念定位
融合課堂作業應源于學生又服務學生,為特殊學生的學習成長助力,應遵循以下理念。其一,兒童立場。應基于學情分析來設計融合課堂作業。其二,以學定教。應著眼于課堂參與來設計融合課堂作業。其三,分合有序。應把教學分層作為融合課堂作業設計的支撐點。其四,目標達成。融合課堂作業設計應考慮多元評價。
(二)融合課堂作業的關鍵要素
融合教育課堂作業應滿足特殊學生的個別化發展需求,從作業目標、作業形式、作業內容、作業操作、作業支持和作業評價六個方面發力。其中,對于作業目標,應進行基于能力的分層調整;對于作業形式,應進行基于興趣的豐富轉化;對于作業內容,應進行基于課程的刪減整合;對于作業操作,應進行基于選擇的過程引導;對于作業支持,應進行基于策略的材料輔助;對于作業評價,應進行基于細節的成長對比。
(三)融合課堂作業的系統架構
融合課堂的作業設計應是多維度關聯的,需要學科教師與教研組的協同,更需要做好學科大單元教學背景下的目標分解與有序滲透。從單元作業到單課作業再到課時作業,均應處理好相應的內容滲透、目標梳理、操作影響和資源利用。
(四)融合課堂作業的維度層級
在融合課堂作業的設計過程中,可從“習慣養成、情感體驗、知識鞏固、技能提升”四個維度劃定層級。應充分尊重特殊學生的障礙、需求,對上述維度進行作業側重比例劃分,注重作業的育人功能加持和雙基功能調整(見表1)。
(五)融合課堂作業的項目類型
設計融合課堂作業時,應根據特殊學生的障礙程度與學習進度,以課堂學習的項目點為切口,做好基礎與拓展、必修與選修、單項與綜合三個維度的結合,并貫穿教學整個過程。即,在課前導學作業、課中鞏固作業、課后補救作業中,明晰基礎性作業、模仿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
二、融合課堂個別化作業的設計要點
融合教育任課教師要遵循因材施教、因人定制的作業設計原則,進行個案觀察、學情分析和目標銜接,以提升作業設計的精準性。
(一)加強個案觀察,掌握作業設計基點
各融合教育任課教師可從障礙影響、課堂習慣等維度對特殊學生作業參與的過程進行還原和全面分析,研判支持需求,找到個別化作業分層設計的基點。如,四年級數學課《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特殊學生作業基點觀察(見表2)。
(二)加強經驗分析,找準作業設計起點
各融合教育任課教師應基于特殊學生的視角,從認知、聆聽、朗讀、說話、書寫、計算、操作等領域進行作業優勢經驗與劣勢經驗的精準分析,以掌握個別化作業分層設計的起點。如,五年級語文課《摔跤》特殊學生作業起點分析(見表3)。
(三)加強目標銜接,厘定作業設計落點
作業應為教學目標服務,作業的個別化準度影響著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各融合教育任課教師應緊緊圍繞個別化教學目標,開展個別化作業的分解銜接,以幫助特殊學生達到課堂學習的落點。如,四年級語文課《西門豹治鄴》特殊學生作業落點銜接(見下頁表4)。
三、融合課堂個別化作業的實施
融合課堂個別化作業要真正落地,離不開教學的實踐檢驗。各融合教育任課教師要對接特殊學生的能力點、障礙點、興趣點和發展點,在“要求調整、形式變革、情境關聯、策略支持、過程引導、發展評價”等方面進行研磨。
(一)關注目標,基于能力的作業要求調整
融合教育任課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其數量、時長、標準等細節進行個別化調整,讓特殊學生有作業可以做,有作業喜歡做,有作業能夠做。如,二年級語文課《寒號鳥》作業要求調整(見表5)。
(二)關注趣味,基于興趣的作業形式變革
課堂分層作業的前提是悅納,應對接特殊學生的興趣點和特長點,變革作業形式和完成方式,使他們能用不同的參與路徑達到同樣的學習效果。如,六年級科學課《產生氣體的變化》作業形式變革(見表6)。
(三)關注經驗,基于體驗的作業情境關聯
要發揮作業的內化效能,必須牢牢依托實踐這個平臺,讓學生在真實而熟悉的情境中產生體驗,從而生成有效有用的學習經驗。對特殊學生來說,一人一案,一人一境,開展課堂個別化作業的生活化情境關聯,必要且有意義。如,二年級心理健康課《我真的很棒》作業情境關聯(見前頁表7)。
(四)關注參與,基于障礙的作業策略支持
融合教育任課教師應針對特殊學生的能力,提供環境、視聽、輔具、材料、答案等支持,使他們能在跟上大部隊節奏的情況下,通過獨立或半獨立作業參與,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大化達成。如,二年級數學課《認識統計表》作業策略支持(見表8)。
(五)關注幫扶,基于合作的作業過程引導
融合課堂個別化作業應該貫穿課前導學、課中鞏固和課后補救三個過程。在特殊學生作業完成過程中,教師、同伴、家人要找到切入點,進行適時、適度的引導。如,三年級英語課《Unit 3 Pets at home》作業過程引導(見表9)。
(六)關注評價,基于成長的作業發展記錄
要充分發揮作業的評價激勵功能,把多元發展和縱向發展作為作業的衡量標尺。教師應持尊重和包容的態度,通過融合且無痕的展評形式,讓每個學生都看到自己進步。如,五年級美術課《十二生肖童謠童畫》作業發展評點(見表10)。
融合課堂個別化作業可有效檢驗特殊學生成長,也能彰顯融合教育教師的教學智慧。為特殊學生定制個別化作業,做好個案觀察、學情分析和目標鏈接,能保障個別化作業設計的適宜和精準;而關注要求調整、形式變革、情境關聯、策略支持、過程引導和發展評點,能提升個別化作業參與質量。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