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教師需結合學科素養,優化初中化學作業設計,以生活化、多樣化的化學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促進其全面發展.據此,本文結合“雙減”政策的教育背景,研究了“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以期能夠為初中化學作業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設計;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3)23-0136-03
收稿日期:2023-05-15
作者簡介:樊霞(1978.5-),女,江蘇省海門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
初中是學生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不僅需要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還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初中設計作業時,既要有效檢驗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切實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幫助學生發展成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1].初中化學教師應以“雙減”政策為導向,以課堂教學為基礎,結合初中生實際情況及認知規律,滲透減負提質等理念,并不斷調整自身教學策略,確保作業種類多樣化、形式靈活化、內容多元化,促進初中化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1 生活化作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學生的作業量不斷減少,如何在作業量減少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初中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成為初中課堂的重中之重.一般而言,初中化學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減少機械式作業,應從日常生活中設計生活化的化學習題,增加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來鞏固所學知識,從而提升課堂效率.
如《自然界中的水》第二課“凈化水”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為學生設計這一類作業:讓學生運用礦泉水瓶、蓬松棉、活性炭、石英砂、鵝卵石等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自制簡易凈水器,要求學生把混濁而帶有色彩的液體提純為澄清透明和無色.根據這一作業內容,學生首先自行配制一瓶既有混濁,顏色又豐富的液體,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自己收集的材料制作凈水器,之后便開始使用鵝卵石、石英砂、活性炭等進行制作,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就能在篩選過程中感悟篩選原理,特別當白色蓬松棉從上至下緩慢變黃,學生更直觀地了解過濾的原理,即固體雜質攔截于過濾層,過濾層由細小的卵石、石英砂、蓬松棉組成,空隙越來越小,攔截下來的固體雜質,其直徑將越來越小,液體也就變得更加清澈.通過反復多次試驗,學生對凈水器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有些學生觀察到有色物質并沒有被徹底去除,有些學生又將濾出的液體倒進凈水器,發現色澤變淡,然后教師再引出了一些新問題:吸附效果的好壞和哪些因素相關?怎樣提高吸附劑的吸水性能?如何完善凈水器才能提高吸附效果?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進一步探究才能得到解決.為了進一步解決學生的疑問,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直飲凈水器,讓學生搜集直飲凈水器產品性能描述信息,理解化學知識在直飲凈水器中的運用,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化學作業,學生基本建立凈水流程模型,還能體會到化學知識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意義,有利于學生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總的來說,貼近學生生活的這類作業可以讓學生從傳統書面作業中解放出來,將枯燥乏味的化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能夠從生活中發現素材,通過獨立地思考,親自動手操作,有效運用化學知識于生活實際,且在實驗過程中生成性的問題是書面作業所沒有的,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化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不斷發現生活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地對化學知識進行探索,使其更深刻地了解到自己學到的東西,更加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2 多解法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雙減”政策背景的下,教師可嘗試“一題多解”模式進行化學作業設計與布置,或者化學作業一改紙筆單一練習的方式,充實作業內容,拓寬作業形式,可以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獲得化學創新思維的培養與加強,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
比如“書寫和運用化學方程式等”設計的課后習題:電解950 kg氯化鎂最多可產金屬鎂多少公斤?請問有幾種解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該題解答進行不同程度的理解,學生便會很容易想到多種求解方法.有的學生開始回答該題可以有兩種求解方法,第一種求解方法是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假設金屬鎂質量是x,列方程法得到金屬鎂質量;第二種解法則不考慮上述問題,直接從鎂元素出發,根據質量守恒法則求得
金屬鎂的質量.細心的學生不難找到第二個解法,
這種解答過程中,忽略了其他物質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了解解題存在很多方法[2].除“一題多解”,同時也要注意設計短期操作和長期性操作,比如鼓勵學生開展專題性的學習進行探究性自主學習,或者布置不同類型的家庭作業,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或者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的任務,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空間,使學生能夠發揮其所長,選擇自己能接受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學生就會覺得做作業像是玩通關游戲一樣好玩,富有挑戰性,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得到有效激發.
3 層次化作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雙減”方針下,應采用引導思考的作業設計方法,才能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與應用能力是有區別的,教師不能忽視個體差異,因為不同類型的作業會影響到不同學生的學習成績,必須考慮不同類型的學生,針對不同的學情制定差異化的作業布置方案.在此過程中需以尊重學生個性化差異為前提,通過布置層次性作業,強化學生指導,確保教學能高效率地進行,從而促進學生做作業,提高學習效果,發揮作業在課堂學習中的鞏固功能.
例如,學完“金屬及金屬材料”模塊后,可結合學生實際,以學生差異化學習目標為基礎設計作業,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操作.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需要重點對化學元素和基礎概念進行考查,可精心設計:銀是一種重要的金屬元素,下列選項是銀具有的金屬特性為().
A.有銀白色金屬光澤
B.在室溫下為固體
C.在室溫下呈固態或液態,硬度和熔點均較高
D.有很強的延展性和可塑性,能導電、導熱
對于有一定知識基礎的學生而言,可設計考查金屬在生活中的應用類題,如:金屬材料在實際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下列金屬材料在使用過程中不符合金屬具備的特性為().
A.制造飛機——強度高,質量輕
B.密度小——是未來飛機的主要特征之一,做白熾燈的燈絲—熔點較低
C.制造電池——導電性強.制作炊具—良好的導熱性
D.制造玻璃和陶瓷———硬度高、脆性強、韌性差
這些都是初中化學中涉及到的典型問題,因此需要教師能夠針對其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對于學習能力較突出的學生,由于其已牢固掌握了課堂上學到的基本知識,對化學反應的認識也更加透徹,因此,針對這類學生的作業設計要盡量聯系生活實際,也要向學生拓展、擴大化學實驗的操作范圍,保證學生學習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不斷加強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可設計練習:粒徑達納米級單質鐵化學活性強,通常稱為“納米鐵”,如果將這種物質制成鐵粉,則它能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中.實驗室配制方法采用高純氮氣為保護氣,高溫下H2與FeCl2發生置換反應制備納米鐵.同時請回答如下問題:(1)書寫產生“納米鐵”化學方程式;(2)如果將這種納米鐵制得越細小就能得到什么?(3)一個化學探究小組對鐵、銅、鎂、汞在金屬中活動性排序,請你設計以下實驗方案:①把同樣尺寸的鐵片、鎂片分別置于體積、質量分數均相等的稀鹽酸里.②把銅片置于硝酸汞溶液內,溶液中有銀白色液體.
③把金屬片A置于溶液B內.根據以上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并總結鐵、鎂、銅、鎂、汞在金屬中的活動性.可見,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個性化差異,并且依據教學目標,合理設計化學作業,啟發學生思考,保證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得到長足的發展,確保每一位學生能夠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4 實驗化作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化學學科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和實驗基礎上,利用各類化學實驗器具實驗也是化學學科中一個顯著特點,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大都采用指導學生開展實驗的方法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需要繪制或制作教具模型的內容,這時可以指導學生繪制實驗儀器、實驗裝置等,作圖既可以訓練學生繪圖能力,培養學生美感,通過繪制、觀察等方式,也能夠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化學世界的奇妙之處,并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化學反應原理”一課教學過程中,可設計了一個關于微粒運動的演示實驗,探索微粒運動的知識,如圖1所示.通過演示、觀察實驗現象來發現并驗證“組成物質的粒子是不斷變化的”這一規律.學生可從燒杯C內甲溶液逐漸發紅,初步獲得“組成材料的微粒在不停地移動”的認識,在對物質知識基本了解的基礎上,再安排學生通過畫一畫的方式展示進入微觀世界后微粒的運動[3].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鞏固了基礎化學知識,培養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多項能力.學生所畫作品也能形象、直觀地體現學生對于微粒運動性感知,讓教師更好地把握學情,落實精準教學.這種作業形式,既可以增強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也可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開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作業設計不僅是檢查教師教學效果,也是學生學習成效的一個重要途徑,更是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積累經驗、豐富知識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優化作業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化學作業設計中,教師必須充分結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以生活實踐作為教學素材,從多角度設計多樣化作業任務,才能實現培養學生思維和提升教學質量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潔.“雙減”政策下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策略與方法探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2(12):5-7.
[2] 艾太妹.“雙減”政策下的初中英語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探析[J].新課程導學,2022(11):84-86.
[3] 張榮芳,張賢金.“雙減”政策下初中化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J].理科考試研究,2022,29(06):54-56.
[責任編輯:季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