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雷亞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立德樹人已經成為現階段初中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也使得思政教育的地位愈發凸顯。道德與法治作為思政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依托,在培養初中生良好價值觀念和道德品質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為論點,就引入時政教學的意義所在和實踐策略做了詳細分析,以期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新的教學借鑒。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時政教學? 意義所在? 實踐策略
道德與法治作為初中思政教育的重要落腳點,承擔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重任。然而,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側重講授課本內容,卻缺乏時政教學滲透,既無法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也使得學生學習興趣受到影響。對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秉承現代化與創新化的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要多引入一些實效性、可讀性和針對性強的時政資源,實現學生理解認知的內化和道德品質的提升,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好的成長。
1引入時政教學的意義所在
1.1課程改革需求。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躍的群體,思政課建設要向改革創新要活力。當前,黨的工作任務和國家發展進程較快,思政教育只有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不斷引入新的內容,才能獲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新課改旗幟下,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對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模式加以革新,加強時政教學的滲透,以實效性的素材與實例來助力學生學習。同時,價值觀引導與道德觀塑造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目標,將時政教學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能夠進一步推動三觀教育目標的實現,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具現代化活力。[1]
1.2促進思想教育。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容易出現情緒化行為。對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有必要對教學觀念與方法加以革新,將時政教學與課堂授課進行聯系融合,使真實的案例與素材能夠與書本內容相連,從而深化學生的思想觀念認知,加快其辯證思維塑造,進而在潛移默化中使他們能夠養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和人格品質,讓他們受益終生。[2]
2引入時政教學的實踐策略
2.1結合教學,導入材料。在進行時政教學時,教師應當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保證資料實效。在備課或授課時,教師應當依據道德與法治的章節教學內容,選擇一些與之契合度較高的且最好近期發生的時政熱點事件,以此來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課堂中的道德共鳴。其次,引入典型材料。為了更好地發揮時政材料的教學輔助效能,教師應當挑選那些典型性強的資料,如在講授《生命與思考》時,可以將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引入到教學中來,與學生一起分析這些事件的影響,同時讓他們結合身邊的事例來談一談自身的感受,從而以學生熟悉且影響力大的典型時政材料,讓他們產生對生命的敬畏之心,逐步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與價值觀念。[3]
2.2信息輔助,豐富形式。如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備受廣大師生推崇的教輔工具被廣泛應用于初中教學中,為各學科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科技助力。所以,為了進一步彰顯時政教學的育人優勢,道德與法治教師也要立足信息化的教育形式,加強信息手段的教學滲透,通過圖片、音頻、影像等方式來營造視聽一體、多姿多彩的課堂環境,將時政素材呈現給學生,從而刺激他們的視聽感官,在激起他們學習熱情的同時,深化其認知效果。例如,在講授“和平發展”的知識點時,教師可借助信息手段之便,展示關于“經合組織”“一帶一路”“世貿組織”等時政影像,并輔以相應的理論講授,如世貿組織的建設初衷是什么,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等,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悟到相關知識點的內涵精髓,感知我國在世界上的重要影響力,使他們的民族自信、愛國精神等均得到更好的培養。
2.3運用獲得,強化效果。時政材料除了可以被用在課堂中之外,還可被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來,從而延伸其教育效能,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例如,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布置觀看時政節目或搜集時政資料的任務,從而使他們逐步養成心系國家大事的好習慣。又如,教師可定期性舉辦“時政辯論賽”,讓學生針對國家時事,談一談自身的感想,或在課授課時引入“每日時政分享”環節,讓學生搜集并講述相關的時政新聞,然后與學生一同分析時政熱點,從而引發他們的道德思考,促進其價值觀念的正向化發展。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牢記自身的育人使命,立足時代教育形式,加強時政教育的課堂滲透,并通過創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來傳播真理、傳播思想,從而在提高思政育人效果的同時,讓學生心中開出真善美之花。
參考文獻:
[1]張文亮.探索初中政治課堂中引入時政教學的策略[J].名師在線,2020(06):69-70.
[2]高志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應用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9(30):85-86.
[3]黃保中.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時政引入策略分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7,000(0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