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蒙古族音樂作品應用于高校樂團合唱教學中需要把握哪些要點內容展開探討,意在進一步優化高校樂團合唱教學,從蒙古族音樂合唱藝術的美學特征分析展開,通過對蒙古族音樂進行深層次剖析,充分了解不同類型蒙古族音樂的元素內容、審美意蘊等,從而為下文如何設計實踐教學打好基礎。對此,建議教師從主題、內容、場合和環境的適配度及唱法技巧掌握三個要點構建樂團合唱教學的整體框架,然后,基于“以學生為本”原則,將教學設計回歸到學生學習需求的層面上,以培養學生音樂能力為主,以此檢驗合唱教學落實情況。
【關鍵詞】蒙古族音樂? 高校樂團? 合唱教學? 實踐路徑
蒙古族作為音樂創作風格獨樹一幟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我國少數民族之中具有較高的辨識度。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能歌善舞也是他們的民族標簽之一。蒙古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留存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僅從這些音樂作品之中就能感受到這個民族文化底蘊之深厚。蒙古族特色鮮明的音樂形式是基于其地域環境、人文環境、歷史環境所形成的,難以被模仿。如果沒有深刻把握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只能止步于形似而非神似。蒙古族音樂藝術基礎的奠定與其群眾淳樸、熱情、豪放的群體性格特征有關。從蒙古族音樂的整體性藝術風格與音樂特征來看,可以集中概括為“旋律、曲調高亢,而唱詞意蘊深遠”。蒙古族音樂元素豐富、風格獨特、類型多元,是現代高校藝術教學的重要素材,也常常被運用于高校樂團合唱教學中。但是,因為蒙古族音樂合唱教學有一定難度,并且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較高的專業要求,所以如何充分滿足蒙古族音樂合唱教學的專業要求,還需要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并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合唱練習。
一、蒙古族音樂合唱藝術的美學特征
(一)長調悠揚
蒙古族音樂合唱的藝術特征重點體現在“聲音”的美學層面之上,但是其美學特征并不是直接、具象化的。畢竟音樂合唱演繹對美的表達、體現有一個“發聲”過程,不同于繪畫藝術的美學特征是可以通過色彩、造型、直觀的內容呈現出來的。而蒙古族音樂的藝術樣式比較豐富,其中,“長調”最早列入“世界非遺”。“長調”是蒙古族音樂美學特征的代表之一,主要體現在“發聲”基礎之上的意境優美、開闊,以及在持續演唱狀態下聲音的連續連貫,會產生一種“悠長舒緩”之感。“長調”的形成是基于蒙古族游牧的生活方式,并且很長一段時間都占據主要地位,成為蒙古族民歌的主要形式,也因此構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長調”類的蒙古族音樂作品都具有篇幅長的特點,在演唱風格上也多表現出氣息寬廣、情感深沉的特征,相較于其他形式的蒙古族音樂作品來說,有一種“寧靜中的悠然自得”。“長調”的題材類型覆蓋了禮儀宴會曲目、詠情思想曲目、摔跤歌曲、敘事型曲目、宗教型曲目,以及潮爾。蒙古族“長調”的合唱常常采用無伴奏合唱形式,在領唱、合唱、獨唱部分都可以運用長調,但是講究展現出旋律變化和呼吸音過渡。近年來,隨著蒙古族音樂的創新融合發展,出現了汲取西方合唱技藝的長調無伴奏合唱處理,在保留蒙古族音樂縱橫結構的基礎上,促使合唱效果進一步立體化。
(二)呼麥“極音”
“呼麥”是蒙古族音樂特有的一種演唱形式,又稱作“潮爾”。呼麥的美學特征在于演唱者發聲不同于“唱”“說”“念”“哼”的形式或發音特點,與一種樂器——馬頭琴發音相似。呼麥的一發雙聲具有較高難度,要利用呼麥進行合唱更是難上加難。況且,呼麥的音色還超越了傳統的單音形態,可以做到“極高音”和“極低音”相伴的狀態,這需要演唱者具備一定的肺活量,能夠靈活運用氣息發聲技巧,讓口腔和聲帶同時發聲,進而產生交互感和共鳴音,此時演唱者的喉音音色類似于大型鼓樂器的輕捶發聲,即“極低音”。當演唱者利用口腔發聲模擬鴿子呼哨聲,逐漸升高音域達到頂峰值時,會出現明亮、清晰、飄揚但不刺耳的“極高音”。結合蒙古族音樂作品特點來說,可以比喻成草原上的景色:極高音代表著寬廣遼闊、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有一只展翅的鷹,滑翔時驚現一聲鷹唳,如驚空遏云;極低音代表著蒙古族人民在游牧時,望著遠方的山坡和晴朗的天氣,微風陣陣催人駐足休息,但是為了趕路,主人只好沉聲輕哼曲調保持清醒。呼麥技法是蒙古族音樂合唱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不僅需要學生本身專業素質過硬,還需要教師予以全方位科學指導,如此才能保證學生正確發出“極高音”和“極低音”。
(三)潮林哆優美
“潮林哆”可以當成“潮爾”的多聲部形態。“潮林哆”的演唱一般是以一人負責領唱長調旋律,由3—5人使用潮爾演唱形式進行,并且潮爾演唱過程中需要演唱者進行持續低音發聲,從而呈現出一種莊嚴肅穆又壯麗輝煌的合唱效果。例如蒙古族音樂中的經典宴樂作品《六十個美》,以淳樸的民歌形式闡述六十個代表美好的事物,并且在內容上也體現了蒙古族的風俗文化。歌曲中列舉了蒙古族的草原、牛羊、軍民、生命與青春活力、明月繁星、山川大海、由山脈而下的清澈流水、父母恩情等。“潮林哆”的藝術特征主要體現在利用無伴奏的多聲部交互式合唱,增強音色音效的立體化、豐富性和醇厚感。多聲部下的音色變化更能向聽眾展示出蒙古族音樂作品的主要概念,讓人沉浸其中,可以從不同視角想象音樂作品中的內容畫面,形成動態、連續性的交互體驗。蒙古族音樂中有不少關于上聲部和下聲部交叉、結合的優秀作品,通過領唱和持續極低音或極高音的互動,讓聽眾直觀感受到音域變化和音程變化。“潮林哆”的優美和意韻主要來自多聲部協同下的立體音效,每一個聲部的音色并不會被其他聲部所覆蓋,各個聲部的音色都明亮清透,直穿骨膜,有“如聽仙樂耳暫明”的效果。
(四)短調歡快
“短調”在蒙古族音樂中并不少見,具有曲調短小、節奏較快的特點。針對蒙古族音樂進行劃分,除“長調”以外所有形式的民歌可以統稱為“短調”。與“長調”的音樂形式不同,“短調”的藝術特征有:曲調簡潔簡短、較少用裝飾音、旋律起伏不明顯、帶有宣敘性。“短調”還有一定的節奏規范,多采用相對單一的節拍,并且曲式結構講究對稱性、方整性。蒙古族音樂作品中有不少作品都是以上、下句樂段形成對稱的完整結構,也有一些作品會在此基礎上選擇三句、四句,甚至更多樂句的曲式。另外,蒙古族“短調”歌詞也有相對固定的范式,即四句為一段,形成分節歌曲形式,然后在不同的韻部上進行豐富持續的疊唱處理。蒙古族“短調”音樂作品所覆蓋的題材非常多,是基于蒙古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創作的,包括情歌、婚禮歌曲、祝壽歌曲、搖籃曲、敬酒歌曲等,旋律變化不大,并且整體相對平緩,發聲要求不高,所以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蒙古族“短調”的美學特征主要體現在“歡快的旋律”這一層面上,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意境延伸”的作用上體現出來。如上述所說,蒙古族“短調”音樂作品覆蓋了多種題材,如:婚禮歌曲、敬酒歌曲等,可以讓人聯想到歡樂的宴會,具有使人身心愉悅的效果。
(五)唱詞意蘊之美
蒙古族音樂中有不少合唱曲目的唱詞都具有獨特意蘊、意境。有學者對蒙古族音樂合唱曲目的唱詞美學特征總結為“凝聚、涌動,意蘊寬廣”。不少蒙古族音樂的合唱曲目在創作之初都是由歌者根據情景進行哼唱得來的,所以帶有一種“隨性”意味。雖然唱詞簡單,但是與旋律相結合之后就會產生強烈的抒情效果。還有學者主張蒙古族音樂中的唱詞早先是歌者源于對生命的感悟設計出來的,是“源自心底純凈而樸素的呼喚”,所以蒙古族音樂的唱詞雖然樸素無華,較少用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是卻能夠通過最真實的語言傳遞詩意、情感,直擊人的心靈深處。蒙古族音樂除了有古樸之詩一樣的歌詞,還有別具一格的象聲詞設計。象聲詞在蒙古族音樂中的運用,一是為了契合音樂主題內容,進一步增強蒙古族音樂作品的表現力;二是為了使唱詞和演唱者發聲,能夠更好地融入旋律之中,達到和諧統一的效果,還能從音效上豐富音樂內容表達。例如,蒙古族音樂中有一些模仿其他事物的象聲詞,風吹過草原引起的聲響;行走時蒙古靴發出的步履聲等。根據以上內容,可以了解到蒙古族音樂的唱詞意蘊之美,強調的是“真實、自然、樸素”,折射表達出來的是“美好生活”的詩意。
二、蒙古族音樂在高校樂團合唱教學中的實踐關注點
(一)結合教學主題選擇蒙古族音樂曲目
高校樂團合唱教學不僅強調傳承正統,也講究創新。高校樂團合唱教學不能止步于某一題材或類型的音樂,更需要不斷嘗試、循序漸進、扎實基礎、豐富內涵。因此,高校樂團合唱教學運用蒙古族音樂進行教學,要嘗試蒙古族多種風格的音樂作品,基于學生的能力合理擴展合唱訓練范圍,循序漸進地增強學生合唱練習強度,創新教學教法,從而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蒙古族音樂的藝術特征、表現形式等,為學生打好基礎。對此,教師要把握好教學設計,按照“理解主題—深入內容—深化認識—增強感悟—專業練習”的模式,逐層推進蒙古族音樂合唱教學。雖然蒙古族音樂作品眾多,但是并非所有音樂曲目都適用于合唱教學與合唱練習,教師要根據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了解程度和專業基礎,選擇合適的曲目進行教學設計。例如,對于以往尚未系統化了解過蒙古族音樂的學生,教師要選擇一些經典的蒙古族音樂曲目,并且要保證這些蒙古族音樂曲目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按照上述模式,從了解、分析該音樂曲目開始,幫助學生切實掌握主題思想與核心內容,避免學生對曲目缺乏足夠理解,合唱練習時“依樣畫葫蘆”。
(二)蒙古族音樂合唱與場合的適宜性
教師在挑選完用于高校樂團合唱教學,且完成前期的準備和蒙古族音樂曲目系統化講解之后,就到了強化學生對蒙古族音樂曲目認識的環節,需要充分激發學生對蒙古族音樂曲目的學習熱情。這也是幫助學生對蒙古族音樂快速建立起專業認識,實現專業知識點的吸收與內化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從“蒙古族音樂合唱與場合的適宜性”這一角度,引導學生深化認識蒙古族音樂,通過緊密聯系“合唱的選擇與促成原因”,向學生揭示該蒙古族音樂曲目的核心、人文、音樂元素與音樂表現等,促使學生提高對蒙古族音樂曲目的接受度和認可度,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做好合唱練習與合唱演繹。對此,教師要緊密銜接蒙古族音樂曲目的主題講解環節,向學生強調曲目選擇的適宜性,通過合唱的形式來突出這種“適宜性”。教師要促使學生之間基于蒙古族音樂曲目把握整體情緒與節奏,避免出現因個人情緒表達過于突出而造成表演突兀,或者個人的表演速度與整體表演速度相比較快、較慢。另外,教師也可以從“室內合唱表演”和“室外合唱表演”的條件差異,向學生分析如何保持良好的狀態,實現與環境相融的合唱演出。例如,在嘈雜的室外環境下,演繹“搖籃曲”形式的蒙古族音樂曲目就是與場合不相適宜的。
(三)蒙古族音樂合唱教學要點
當學生深層理解與重點掌握蒙古族音樂曲目之后,在合唱發聲教學與練習環節,教師要重點把握學生對專業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個人在合唱練習中與整體的配合。從技術層面來看,教師教學要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其一,呼吸與發聲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蒙古族音樂的發聲方式與發聲特點、呼吸控制、氣息控制發聲、不同發聲部位音色的協調處理等;其二,發聲與吐字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唱詞的意思,很多比較傳統的蒙古族音樂作品中有不少基于蒙古族語言直接引用的,以及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口語詞、語氣助詞等,教師要保證學生能夠對一些特定的字詞正確發音、吐字清晰,并且能夠用“唱”的方式來強化表達;其三,氣、聲、字與行腔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把握好氣息控制、發聲控制、吐字方式和行腔方法之間的協調性,簡單來說,就是實現對“唱句”的正確處理,讓學生能夠將蒙古族音樂曲目完整、專業地演繹出來;其四,聲音與情感表達,教師在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技巧之后,要想促進學生基于“合唱”升華蒙古族音樂曲目主題,就需要促使學生能對本作品真情流露,充分了解不同唱句與樂段的情感基調與情感變化,以及如何實現發聲演唱與情感表達的適配處理。
三、蒙古族音樂在高校樂團合唱教學中的實踐路徑
(一)激發學生想象力去感受音樂
基于上述內容,就蒙古族音樂在高校樂團合成教學中的實踐路徑,以蒙古族音樂代表性作品《八駿贊》為例,展開詳細的教學設計探討。在“主題講解”環節,重點是要培養和激發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對此,教師要通過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活力,通過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去感受音樂,增強學生對蒙古族音樂元素的感知力。對此,教師可以在使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想象力之前,對蒙古族音樂曲目進行“前情回顧”。通過向學生簡短介紹該音樂作品的背景和特點,讓學生對音樂有一個初步了解。但是又不至于過多干預學生個人對音樂作品的審美與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一遍《八駿贊》曲目,讓學生賞析旋律、曲式結構、音色音效等,增強學生的樂趣體驗。隨后教師再開展作品講解,包括:《八駿贊》屬于蒙古族民歌,作品內容主要歌唱了成吉思汗勇敢的八匹黃驃馬,實則作品在贊頌蒙古族勇士的英雄形象,作品主題主要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群眾的意氣風發、英勇氣概和雄心壯志。最后,教師再導入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閉上眼睛發揮想象力,教師則用語言描述幫助學生構建“畫面”框架,讓學生聯想自己回到成吉思汗生活的時代,和其他蒙古族勇士一起策馬奔騰。然后教師指導學生將“畫面”切換為“駿馬”,并引導學生將細節部分口述出來,比如馬是什么顏色、多高、鬃毛和額頭的部分有沒有掛飾品、馬鞍上有沒有放置武器等。通過讓“畫面”更真實,達到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效果。
(二)通過聽音模仿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在蒙古族音樂合唱教學的第二階段,教師需要促使學生深化理解與認識,對此,教師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確保學生能夠對蒙古族音樂曲目進行充分吸收與內化。教師在教唱環節可以讓學生先聽音模仿,讓學生自主探索正確的發聲、發音方法,增強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然后教師再給予指正,從而增強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和記憶。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賞析完《八駿贊》音樂之后,先讓學生嘗試將自己聽到的音色、音效模仿出來,以及主旋律哼唱,然后教師再重新播放一遍音樂,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在聽音模仿階段有哪些地方與原曲有區別、不一致。同時,讓學生記錄下自己掌握不好的部分,以及個人理解的本曲目重點與難點。另外,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教一句唱一句轉向促進學生整體掌握全首曲目,應當讓學生自主探究如何去演唱完整曲目,再進行糾正指導。在學生闡述重點難點時,教師也要做好相應記錄,逐步分析學生“為什么會認為這是難點?”“難在哪?”然后帶領學生分析如何解決、突破,確保學生能夠基于正確的認識、充分掌握專業技巧,進而完整地演唱這首歌曲。
(三)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接下來,到了《八駿贊》的專業合唱練習環節,教師要更加深入地講解專業性內容。尤其是在發聲技巧、音色處理、音效變化等方面,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學難度,教師要更專注相關內容的專業教學,利用科學、多元的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正確掌握唱曲技巧。對此,教師要著重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指導學生基于蒙古族音樂唱法的特色特點,練習正確的發聲方式,以及如何從氣息控制、口腔發聲控制、胸腔音控制、腹腔音控制等,實現持續連貫地對《八駿贊》進行演唱,包括在演唱的基礎上如何增強情感融入與情感體現。《八駿贊》本身就對演唱者的發音有一定的要求,咬字、吐字、語氣詞發音等都有一定的標準,這些都是本首曲目演唱必須要掌握的重點。不僅如此,在聲部突出與聲部平衡的藝術處理層面,教師還要幫助學生處理好發聲、氣息和共鳴之間的內在關系,確保負責不同聲部的學生清楚應該發什么樣的音,以及何時發音。根據《八駿贊》的聲部特點,應當是高音明亮有穿透力、中音渾圓濃厚、低音堅實有力且沉穩。全曲結構為三部曲式,歌詞密集,更加考驗演唱者咬字吐字發音的功底。
(四)學生團隊合作保障表演的完整性
合唱練習的最后環節是面向舞臺演出而不斷改善合唱的整體效果。教師要做的就是幫助每一個聲部的學生實現整體發聲,促使某一聲部的所有人演唱達到“合一”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還要調整好不同聲部在曲目合唱中的協調性,達到彼此交融且聲部音分明的效果,確保低音部不會被高音部給“壓下去”,或者中音部與低音部或高音部相融形成一個整體,三個聲部一定要各自分明而整體協調、清明。所以,教師要在歌曲表演練習環節幫助不同聲部的學生掌握“進入”和“退出”的時間節點,以及用何種方式“進入”和“退出”。例如,《八駿贊》曲調中大量運用了大二度滑音、裝飾音和上下起伏較大的旋律,如果是高聲部在中聲部或低聲部演唱之后“進入”,常見于用爆發式的發音方式來增強對比,也更能模擬出草原勇士策馬奔騰的氣勢壓迫感。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感情體現訓練學生的演唱,然后從聲部整體協調性方面進行強化訓練,再上升到多聲部合唱進行細節把握。在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方面,需要著重把握學生的節奏訓練和聽覺訓練,讓學生準確掌握“整體發聲”的時機,以及對比其他聲部調整音色音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用蒙古族音樂進行合唱表演非常考驗演唱者的專業功底,不僅是發聲技巧與音色控制,也包括演唱者基于語言表達的情緒表現等能力。高校樂團合唱教學要想實現學生對蒙古族音樂的完美演繹,則需要對其進行系統化培訓。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蒙古族音樂作品的內容內涵,包括詩詞直接指代的事物或者隱喻內容、情感,充分發揮想象力感悟蒙古族音樂作品,形成深刻認識。然后教師針對演唱的實踐教學部分,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練習,模仿、還原蒙古族音樂的特色音效,以及如何實現長句連貫演唱等,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在什么節點發音、如何發音。最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團體合唱練習,以保證蒙古族音樂合唱能夠取得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勁盛,佟占文.蒙古族長調民歌馬尾胡琴伴奏藝術的調性自洽與類型特征[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3(03):99-106.
[2]侯燕.積淀·意味·尺度:蒙古族“潮爾”多聲音樂思維模式的審美經驗問題[J].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22(03):79-85.
[3]馬德望.淺析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點[J]. 明日風尚,2020(24):106-107.
[4]郭俐俐.蒙古民歌長短調 碧草藍天醉琴音——簡述蒙古民歌的藝術特點[J].黃河之聲,2020(12):4.
[5]許洋.從蒙古族合唱藝術角度分析原生態音樂的審美表達[J].百花,2022(01):39-41.
[6]趙璞.蒙古民歌的藝術特色和發展傳承——以長調為例[J].藝術教育,2021(08):92-95.
[7]高愛軍,娜仁格日樂.對蒙古四胡音樂傳承與保護的思考——以興安地區蒙古四胡音樂傳承與保護研究為例[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7):137-138.
[8]馬嘯.和合大美——合唱藝術在民族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美育教育中的教學實踐探索[J].大眾文藝,2023(01):139-141.
[9]榮衡.普通高校基于合唱指揮多聲部視聽唱能力培養的視唱—合唱教學體系改革研究[J].戲劇之家,2022(26):106-108.
[10]包為為.內蒙古地區潮爾音樂藝術人才培養研究——以呼和浩特民族學院音樂學院人才培養為例[J].大觀(論壇),2021(06):126-127.
[11]松布爾.論蒙古族創作歌曲《我從草原來》在混聲合唱中的改編及指揮詮釋[J].明日風尚,2020(23):102-103.
[12]張月月.合唱作品《蒙古靴》的音樂形態特點分析[J].藝術品鑒,2023(15):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