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生
摘要:現代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教師需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做好新時代育人工作。如何為國家、社會、家庭培養更優秀的人才,以便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已成為當今教師努力的方向。為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更好地培養出新時代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我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并陸續出臺了“雙減”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更有效地進行“減負增效”成為當下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推動數學教師的思維和觀念發生轉變,也促使許多教師去改變傳統模式下的單一思想、老模式,以提升教師個人教學水平,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加強學生數學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 減負增效 教學實踐 一線課堂
2021年3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簡稱“睡眠令”),對保障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確保學生健康成長做出明確指示。同年7月24日,轟轟烈烈的“雙減”政策拉開序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在教育中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睡眠令”與“雙減”政策之下,教育界誕生了熱點話題“減負增效”,依據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在教育活動進行過程中,教師要在為學生減少作業負擔的前提下,促進學生效益效能的提升,即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減負”是“增效”的前提,其最終目的均是為了提高基礎國民教育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雙減”在逐步深入一線課堂的過程中,也暴露出部分課堂模式下教學活動存在的一些現實性不足。部分教師“高高在上”,不“走下講臺”授課,不考慮學生學習水平和吸收能力,不重視和學生進行有效交流,課堂互動較少;一些教師在授課時只采用講授法,內容枯燥乏味,課堂語言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只圖教學進度,不顧學生聽課感受,以完成教學工作為目的;還有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那么如何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真正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呢?下面,我談談個人的見解。
一、“減負”前提:熟悉教材、用心備課、鉆研教法
教師,尤其是新手教師進行授課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熟悉教材,去認真備課,從而刻苦鉆研教法,增強教學本領,達到讓教師自身得到成長的目的。“減負”的前提是學生花費較少的時間學到較多的知識,提高時間利用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高的教學效率就是每位教師的教學水平體現。要想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對教材充分掌握是關鍵。只有熟悉了數學教材,才能行之有效地掌握數學課程的培養體系,這里的數學教材不僅僅指小學階段的教材,有遠大育人目標的教師還應當通曉相關的數學教學內容以及更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學生從小培養全局性數學思維做好基礎工作。備課是一位教師課前準備的必要階段。小學生思維活躍,性子活潑,如果教師充分備課,這種前提下教師就能對課堂出現的任何情況做到及時有效的應對,鉆研教法可以帶給學生良好的課堂體驗,使學生在課上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二、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小學數學減負增效落地實施的主陣地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乘除法的計算是學生階段性學習的一個難關。為達到更加高效的教學效果,首先要給學生樹立積極的心理暗示,用“不難,但是需要動點小腦筋”“大膽嘗試,有錯也沒事”等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數學自信。其次,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講習,要以學生為主要觀察對象,開展計算活動前,要從學生簡單的經驗儲備知識入手,如:通過加法講乘法,通過減法講除法,借助“乘法口訣歌”學除法等。利用生活化的常識,結合數形、教具將乘除法直觀展示給小學段的學生。例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工具演示“小貓吃魚”的故事,采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講清“平均分”的數學概念。通過提問學生“不同的小魚數目怎樣平均分給小貓們”的問題,引導學生高效學習除法實際運算。最后,以競賽的形式進行比拼,鍛煉學生基本數學技能,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數學規律,得出乘除法相互轉化的數學規律。學生通過探索明確了數學原理后,高效的課堂也就實現了。
三、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性實踐學習是“增效”得強力保障
實踐學習和常規學習有所區分,所謂實踐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親身體驗為準,以直接參與的方式掌握數學知識。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其大腦發育還不成熟,對于數學思維的理解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實踐學習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達到“增效”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平行四邊形”這一知識只有初步的模糊概念,教師就可以采用指導學生實踐學習的方式,用手邊的紙張帶領學生現場制作“平行四邊形”。用“長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等多種形狀的制作,引導學生自主分辨“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用學生實踐得到的知識代替語言教學的概念重復,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
四、階段性課后作業及多樣化數學作業是減負增效的良策
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教師需要進行作業分層,采用多樣化的數學任務安排,使不同數學學習能力的學生掌握并鞏固數學知識,幫助不同能力的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多樣化數學作業要求教師在布置數學課后作業時,要考慮小學階段學生的學業實際水平,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安排有數學思維挑戰性的任務。如安排學生周末去采購五種物品,自己計算物品的價格,說清物品的顏色、形狀等等。“減負增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合理作業布置策略應用,鞏固學生所學,才能收獲最大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推動小學階段數學教學模式實現良性發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確保很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比如聚集焦點可以是依靠新穎有效的作業內容、合理科學的作業量。數學教師要從帶領學生參與到“一堂好課”開始,立足于小學生身心發展基本特點,有針對性地分析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和實際情況,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依照多維度分層,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建立良好數學思維溝通模式,真正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方法,“一道題通一類題”,讓學生掌握好知識重難點,讓數學真正實現“生活育人”的目標,提高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為今后更高層次的數學教學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