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楚卉
摘要:“戰略管理”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系統性和理論性較強的綜合課程。高校在“戰略管理”課程中落實“課程育人”,對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同心同向育人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分析“戰略管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探討“戰略管理”課程思政整體教學設計,并對“戰略管理”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情況進行研究,指出高校要深挖思政元素,精準對接思政教育和知識傳授;運用案例匯報、PBL項目等形式,融課程思政于案例教學中;采用各種教學方法,生動體現課程思政元素。
關鍵詞:高校;“戰略管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4-0069-04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昌工學院2022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OBE理念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戰略管理課程為例”(項目編號2022JY15)研究成果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根據不同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分別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為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1]。為此,各高校紛紛就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研究,對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進行挖掘和教學設計[2]。“戰略管理”是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系統性和理論性較強的綜合課程。下面,對“戰略管理”課程思政整體教學設計進行探討。
1.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享譽國內外的戰略思想,這些戰略思想不僅是文化瑰寶,對當前的企業戰略管理問題也有非常強的指導意義。教師將我國古代與近代戰略思想與“戰略管理”課程內容結合進行講授,能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按照管理的規律進行科學思維。
2.緊密聯系時政,建立制度自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戰略管理”與內外部戰略環境息息相關,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國際風云際會都會影響到國際國內環境的變化,需要教師對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等環境進行分析。因此,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的同時要與時政緊密結合,并將西方理論與中國實際結合、與中國傳統結合、與中國的國家戰略結合,以此使學生建立制度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進行職業和人生規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戰略管理”是有關企業戰略規劃與發展的課程,其戰略分析、戰略制定與選擇、戰略實施與控制三階段對學生的職業和人生規劃同樣適用,教師在教授這些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和規劃職業、人生、家庭。教師還要通過戰略思想的灌輸,引導學生樹立責任主體意識,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國家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1.教學目標
“戰略管理”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戰略思維和戰略素養,提升學生戰略分析能力,強化學生戰略評價、制定與選擇能力,加強學生戰略實施與控制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素養和職業素養、責任主體意識等思政元素。綜合來看,教學目標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一是通過戰略分析等課程教學,讓學生自覺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略思維模式;二是通過PBL項目、小組討論、團隊案例分析展示,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三是通過思政分享、馬列主義等黨政文獻閱讀、經典文獻閱讀評論、國家方針政策解析,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2.教學內容
“戰略管理”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較豐富,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1)馬克思主義哲學。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4)個人素養和職業素養,如工匠精神、敬業精神、科學精神、奉獻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等。5)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如一帶一路、RCEP、人類命運共同體、雙循環戰略、碳中和碳達峰戰略目標、共同富裕、生態文明等。6)黨政文獻及黨的工作作風和方法等,如《抗擊疫情中的戰略思維研究》《十四五規劃》等一系列文獻以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等工作作風。7)時政熱點案例,如載人航天、限電限產事件、美國供應鏈危機、中美競爭等。8)經典熱門影視劇,如《開國大典》《抗美援朝》《恰同學少年》等。教學內容和思政元素融合具體如下。
第一章戰略管理導論,思政元素如下。1)航天三步走戰略、秦新軍和魏國的河西之戰。2)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3)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疫體現出的戰略思維。具體融入途徑和達到的思政目標如下。1)案例導入部分融入(三步走戰略),視頻觀看(中國航天三步走和共同富裕政策角度),在戰略管理者部分討論企業家精神、戰略思維部分融入抗美援朝戰爭和抗疫體現出的戰略思維。通過三步走戰略、秦新軍和魏國的河西之戰案例讓學生明白戰略源于戰爭,現代商戰、國家之爭都應有戰略思維。2)從高管的角色談中國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如任正非、董明珠等具備的企業家素質,指出學生將來走上各種管理崗位要具備家國情懷,要有民族擔當。
第二章企業外部環境分析,思政元素如下。1)在講到宏觀環境分析時,引入思政元素三期疊加、雙循環發展格局、俄烏沖突、中美競爭、政治認同;國家意識,四個自信;航天技術突破、科技興國,科教興國、生態文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碳達峰碳中和,負責任大國)。2)在講到利益相關者分析時,引入課程思政元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體融入途徑和達到的思政目標為:一是通過案例和討論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分析企業的宏觀環境產生了哪些變化,特別是疫情后在線教育、網絡購物、大數據等的興起,國家要努力實現雙循環發展格局;二是通過科技的發展與對比,指出中國要努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并號召青年努力學習鉆研科技;三是通過觀看習近平主席《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視頻,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同富裕,互幫互助,互相成就,共同進步,一起建設美好家園和享受國家發展紅利。
第三章企業內部環境分析,講到企業資源分析時,融入創新是第一動力觀念,在企業能力分析中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核心競爭力部分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供應鏈分析融入美國供應鏈中斷事件。具體融入途徑和達到的思政目標如下。1)通過華為核心競爭力案例分析(PBL項目)強調各企業應該進一步強化核心能力特別是科技能力,作為個人也要努力強化自己的核心能力以保持競爭優勢。2)通過美國供應鏈中斷事件以及美國倡導供應鏈回遷,探討中國應該如何優化供應鏈來應對未來的挑戰,進而揭示美國供應鏈中斷背后的本質就是美國希望中國處于供應鏈的低端,不允許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
第四章企業使命和戰略目標,在講到企業使命內涵時,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具體融入途徑和達到的思政目標為:學習文章《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與初心》,讓學生了解共產黨創立的使命并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做到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第五章公司層戰略,課程思政元素如下。1)講到公司層戰略時,融入系統觀、全局觀、整體觀。2)在講到增長型戰略時,指出要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反貪婪,反壟斷,反無序擴張,反野蠻生長。3)在講到穩定戰略時,指出要保持戰略定力,保持穩定復蘇態勢。4)在講到緊縮型戰略時,指出限電限產。具體融入途徑和達到的思政目標如下。1)通過閱讀文章《中國的國家戰略》和中印邊境沖突事件,使學生具備系統觀、全局觀、整體觀。2)通過閱讀文章《保持戰略定力,保持穩定復蘇態勢》,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工作中要保持戰略定力。3)通過阿里巴巴被罰款182億的案例,告訴學生在經營中要遵紀守法。4)通過限電限產事件,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家新能源和雙碳戰略的重要性。
第六章競爭戰略,課程思政元素如下。1)講到競爭戰略時,融入零和博弈。2)講到成本領先戰略時,融入量入為出,開源節流;勤儉節約,物盡其用。3)講到時差異化戰略時,融入追求卓越,品牌意識;講到集中化戰略時,融入術有專攻,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具體融入途徑和達到的思政目標為如下。1)通過觀看視頻和閱讀人民日報文章《公平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零和博弈必將失敗》,討論美國主導的零和博弈、冷戰思維必將失敗。2)在講到成本領先戰略時,通過引入中華民族優良作風勤儉節約,引導學生要做到量入為出,開源節流;勤儉節約,物盡其用。3)從蘋果公司的差異化戰略案例思考我國企業要有品牌意識和創新精神,重視科技。4)通過日本的百年壽司店案例,使學生認識到術有專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篇幅所限,第七章至第十章略。
3.教學方法
(1)加強對中國企業的研讀。中國企業目前在全球500強企業中占據數量最多,眾多中國企業紛紛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競爭,為“戰略管理”教學提供了較好的素材。在教學中,教師可選擇小米、華為、大疆等典型中國企業作為“靶子”,將其戰略管理活動結合教學內容貫穿課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領會戰略管理相關理論和方法的同時,理解中國企業戰略管理活動的獨特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全面呈現戰略管理知識體系。教師以教材提供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體系為基礎組織教學內容,廣泛整合互聯網及多種形式的數字化資源,通過整合動畫、視頻、在線練習、文獻資源、模擬經營等多種學習工具,幫助學生領會企業戰略管理活動全貌,全面呈現戰略管理知識系統[3]。
(3)以OBE教學理念為指導,加強教學中的互動。教師以OBE教學理念為指導,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通過搶答、點人回答、討論、課堂練習等活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提升和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4];以網上PBL項目為例,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體驗感;通過生生互評、師生互評、小組互評,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加過程考核。
(4)注重課前課中課后一體化學習。課前,教師要求學生預習相關課程;課中,教師采用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音視頻播放、線上討論等形式,根據學生的情況靈活分組,讓學生通過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課后,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經典著作和文獻,如《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論持久戰》,全面深入學習和理解戰略管理,并根據所學知識撰寫閱讀心得。
4.課程考核
“戰略管理”采用動態化、常態化的考評模式,考評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教師將課程思政有機滲透于平時和期末考核評價中,在平時教學中將課前預習、課堂表現如課堂討論、回答問題等、課后練習等融入課程思政考核標準,在期末考核中體現部分課程思政內容。考核的關鍵在于從整體上設計考核內容和評價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前要設計好課程思政目標、課程思政的具體內容,課前預習、課中練習、課后練習的整個過程融入課程思政評價的具體內容和標準,將學科培養目標和個人素養融入課程思政考核中[5]。“戰略管理”課程考核應將知識考核、能力考核、價值考核有機融合,最終達到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統一。
1.深挖思政元素,精準對接思政教育和知識傳授
教師要從中華傳統文化、科技強國戰略、黨史文化、經典管理案例、勞模人物及生活實踐等方面深入發掘思政素材[6]。一是結合外部環境分析理論,使學生具備全球化思維,闡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由此引出共同富裕的理念。二是結合內部環境分析理論,特別是有關核心競爭力的理論,引導學生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運用企業使命和愿景、戰略目標理論,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四是在企業戰略實施中強調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要求企業要依靠群眾,必須在一切工作中尊重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正確領導群眾。
2.運用案例匯報、PBL項目等形式,融課程思政于案例教學中
一方面,教師要通過本課程每章的實踐題,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注重知行合一,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PBL項目,深入剖析案例,找出解決思路,并舉一反三為同類型企業提供相應的啟示。小組同學通過PPT匯報和課程報告展示,充分剖析案例,各組同學互相討論、評價,教師點評,體現集體思維和決策的過程。
3.采用各種教學方法,生動體現課程思政元素
(1)案例教學法。教師要采取大量的導入案例和課堂教學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討論升華教學內容[7]。如在導論部分通過“戰略三步走”案例討論中國航天“三步走”戰略,中國實現載人航天技術的巨大進步,建立空間站,無不證明一國、一企、一人的戰略思維。在談到核心競爭力內容時運用華為的核心競爭力案例分析,使學生意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
(2)影視教學法。在學習有關企業使命與愿景的內容時,教師可插入《覺醒年代》的影視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影視片段進而討論“你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并將共產黨的創立初心和使命延伸到個人,使學生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在談到“戰略思維”時,教師可運用“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視頻資料,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關視頻,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
(3)文獻閱讀法。在課前、課中、課后,教師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課程思政文章、政論,如《抗擊疫情中的戰略思維研究》《十四五規劃》《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保持穩定戰略定力,保持穩定復蘇態勢》《新發展格局:中國的戰略抉擇》《傳統文化是獨特戰略資源》《地攤經濟轉型是一場深刻變革》等,能極大地豐富思政理論課,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文章,使思想得到升華,精神得以滋養。
參考文獻:
[1]宋德林,王翰林.課程思政視閾下的《企業戰略管理》課程建設[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0):24-25.
[2]韓憲洲.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2020(05):48-50.
[3]劉潔,潘月杰.基于系統思維的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路徑探究———以北京聯合大學國際商務專業“戰略管理”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2023(01):24-26.
[4]王景峰,王曄.《戰略管理》課程融合式教學路徑探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3,21(02):34-38.
[5]王昶,周依芳,何琪.基于線上教學的“戰略管理”課程思政設計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23(01):65-67.
[6]田鳳歡.《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22,37(04):16-20.
[7]王景峰,齊永興,王剛,白艷鴻.工商管理類課程“5C”案例教學改革與實踐[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2,20(04):40-46.
Exploration of the Overall Teaching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Strategic Management"
Xiong Chuh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bei Province,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Strategic management" is a core course in the field of business management,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course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systematicity, and theory.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educating student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go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strategic management" course, explores the overall teaching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urse, and studi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urse. It points out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ly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ccurately conn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mission; using case reports, PBL projects, and other forms to integrate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case teaching; adopt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o vividly refl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design;ability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