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道德修養。而促進兒童道德修養的生長需要教師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設計課程,開展教學。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基于單元整體視角設計課程,幫助學生將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兒童;單元整體;道德修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與評價研究”(課題編號:2019JK13-L35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燕(1981—),女,江蘇省揚中市教師發展和管理中心。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指出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而道德修養是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對此,要想充分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育人價值,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道德修養。為了實現兒童道德修養的生長,筆者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探索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路徑。本文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為例,對第12課“干點家務活”進行教學實踐探索,以期真正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
一、立足素養培養,整體定位教學目標
“我愛我家”單元對應的核心素養是道德修養,具體為道德修養中的個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兩個方面,包括了第9課“我和我的家”、第10課“家人的愛”、第11課“讓我自己來整理”、第12課“干點家務活”。此單元引導學生了解自己與家人之間的血緣和法律關系,體會家人的愛,最后將落腳點放在對家庭的愛以及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上,鼓勵學生學會生活自理和分擔家務活。這也對應了道德修養在第一學段的具體培養要求,即感知父母的辛勞,孝敬父母,熱愛勞動。為了達成道德修養的培養目標,筆者站在單元的視角上進行整體思考,確立了“干點家務活”一課的課程教學目標。
(1)通過分享和交流了解家務活,初步感知做家務的積極意義。
(2)通過問題探究和實踐體驗感受做家務的樂趣,學會一兩項力所能及的家務技能,初步養成主動分擔家務的良好習慣。
(3)意識到做家務是愛長輩、對家庭負責任的表現,也是守規則的體現,體會有孝心、有責任心的美好。
這樣的課程目標定位既體現了對單元的整體宏觀把握,又包含了微觀的課程教學切入點和落腳點,具有整體性、過程性和階段性,能讓學生在參與具體的家務活的過程中習得經驗,體會情感,從而獲得核心素養的發展。具體而言,情感目標方面,幫助學生感受家人之間的愛,理解家人的辛苦,并愿意分擔家務活,向家人表達愛。這樣既實現了此課情感的升華,又關照了第10課“家人的愛”的教材內容。認知目標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干家務活背后的意義,使學生意識到做家務是愛家人的表現,是規范的要求,是責任所在。這樣既回應了前面課程的內容,又契合此課的要求。技能目標方面,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家務勞動技能,這也關照了第11課“讓我自己來整理”中培養生活技能的內容。這些具體的課程目標最終指向一個整體的目標,即讓學生成長為溫馨家庭生活的自覺建構者,這也是此單元的總體核心要義。
二、注重聚合關聯,合理重組教學內容
基于單元視角的課程教學目標定位,筆者梳理了各單元以及此單元內不同課的內容之間的關聯,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和系統化建構,形成整體脈絡,實現教材邏輯到教學邏輯的有效轉化。
(一)前后內容的關聯
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與道德修養素養相關的內容很多,如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愛我家”、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父母分擔”這三個單元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部編版教學內容的相關性和教學目標的連續性,要求教師更多地站在整體的角度去設計和安排教學過程。因此,為了凸顯干家務活的意義,讓學生將干家務活變為自己的主動行為,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了“你們還是一年級的孩子,這么小,為什么要做家務活呢?”這一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話題。學生回答:“因為爸爸媽媽平時要做很多事,太累了!我們要幫幫他們。”可見,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到要幫家人“分擔累”這個層面,但尚未想到“表達愛”這個層面。于是筆者關聯到第10課“家人的愛”,把該課中“家人的愛藏在哪里”這一內容通過一張張溫馨的照片呈現在課堂上,讓學生感受到家人的愛就藏在日常瑣碎的家務活中,從而喚醒學生心底的愛,讓學生意識到主動學做家務活就是一種愛家人的表現。筆者還設計“家務活大考驗”環節,呈現了一張凌亂的書桌的圖片,并向學生提出“遇到這一生活場景,你會怎么做?”這一問題,將這一教學內容關聯到了第11課“讓我自己來整理”,激活學生的學習經驗,使學生懂得自己的物品應該盡量自己整理的道理,增強學生做家務的主動性。前后內容的關聯使教學內容結構化,讓學生在學習中持續深入,不斷進階,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典型生活的篩選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要遵循回歸生活的理念,即以今天的生活為起點,為明天的生活服務,這就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能夠打通生活與課堂壁壘的典型案例,讓核心素養培育路徑更通達。筆者在“家務活大考驗”環節。首先,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強化學生家務能力的要求設計第一關和第二關。第一關“試試你的眼力”,通過呈現生活場景圖片,讓學生看看哪些事情需要做,產生主動做家務的意識;第二關“考考家務常識”,通過呈現生活中的勞動工具、家用電器、商場購物場景等圖片,讓學生學會講究方法,正確做家務。然后依據教材內容“再來學一招”設計第三關“動動你的手”。在這一關中,筆者通過了解學生的學情,發現學生基本上都學過如何疊衣服,但沒學過系鞋帶,于是就將教材中疊衣服的內容刪去,把第三關的重點放在系鞋帶上,從而讓學生通過體驗活動知道動動小手堅持做,能增長本領,使生活更加快樂多彩。這樣的課程設置基于兒童的生活,又放眼兒童的未來發展,實現了生活邏輯與教材邏輯的有機融合,優化了教材內容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凸顯了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三)價值認知的豐富
教學內容的重組應著眼于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使學生通過學習能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從表層感知走向深層理解。在前文中,對于做家務背后的道德意義,小學生原有認知僅停留在“分擔累”層面,筆者通過激活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意識到做家務也是愛家人的表現,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了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明責任、盡責任。在此基礎上,為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價值認知,筆者通過《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以下簡稱《規范》)第9條規定的呈現,讓學生知道家務活是小學生日常需要做的事,從而建立起規則意識。接著,筆者再通過呈現德國小學生做家務的法律條文,開闊學生的視野,將學生的認知從道德層面引向法律層面。到此,筆者讓學生明晰了做家務四個層面的積極意義—分擔累、表達愛、長本領、守規范,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價值認知。
三、聚焦道德生長,有效重構教學環節
基于單元整體視角的教學實踐需要建構教學邏輯主線,重構教學結構,為學生道德修養的生長搭建持續深入的支架。
(一)遵循認知規律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從第9課的了解家庭結構,到第10課的發現、感受、理解、表達愛,再到第11課的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最后到此課落實家庭的愛與責任,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認知規律。在這一課中,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喚醒學生內在的主動做家務的意識,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完成知識和能力的統一。基于這樣的考慮,筆者站在單元整體教學的視角,從兒童的認知出發,以愛為主線,對教學過程進行了重構。第一步,了解什么是家務活。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回憶家務活,并說說自己做過的家務活,這是從認知層面讓學生知曉什么是家務活。第二步,了解為什么要做家務活。讓學生從數一數、算一算中體會家長的辛勞,喚醒對家人的愛,從《規范》和國外小學生做家務的法律條文中樹立守規范、盡責任的意識,從做家務的小故事分享中體會做家務帶來的好處,這是從情感和明理兩個層面引導學生明晰干家務活背后的意義。第三步,怎么樣做家務活,讓學生對生活中遇到的矛盾點(如學生想幫忙做家務時,父母以學習更重要為由不讓幫忙)進行道德判斷,再通過“家務活大考驗”的方式引導學生習得知識和技能,從行為層面讓學生感受做家務活帶來的快樂。這樣的教學邏輯科學合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學情,能夠有效落實此課的教學目標。
(二)滿足生長需要
1.情境再現,滿足情感生長需要
《標準》指出要以情感激發學生。在“我愛我家”這一單元中,學生的情感經歷了觸發、深化、升華的過程。在“我和我的家”一課中,學生對家庭關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初步感受到由親情帶來的美好;在“家人的愛”一課中,學生意識到家人的愛對自己成長的意義,初步了解到家人的辛苦,并萌發了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愛的想法;在“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中,學生培養了整理能力,知道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其家庭小主人意識和責任感初步形成。這三課為“干點家務活”這一課奠定了情感基礎。為了進一步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筆者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的情感線逐漸明晰。在“為什么要干家務活”的思考中,筆者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先讓學生調查家中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做家務活的情況,再讓學生在數一數和算一算家人平時需要做多少件家務活的過程中,感受家人承擔家務活的辛苦,從而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萌發“我要為家庭分擔累”的想法。接著筆者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回顧家人對自己付出的點滴,感受家人的愛,觸發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感受愛的基礎上喚醒自己的情感。最后筆者通過要求學生遵守做家務的規范,使得學生對家人的愛再次深化,滿足了學生的情感生長需要。
2.價值澄清,滿足道德生長需要
《標準》指出要提高學生的價值辨析能力。辨析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路徑。在“干點家務活”這一課中,教材呈現了“這時怎么辦”這一具有思辨性的話題,通過提問的方式,調動兒童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多思、多問、 多討論,從而形成正確的認識。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呢?筆者列舉了三個問題:一是家長認為孩子做家務是浪費時間,不如多讀書;二是孩子因看電視或玩游戲等興頭正濃,不愿意去做;三是家長嫌孩子做得不好,不讓孩子做。這三個問題正是學生在參與家務勞動時經常遇到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筆者讓學生分析、辯論、探究,從而找到更多、更適合的辦法去做家務。這能讓學生意識到主動干家務活也是一種學習方式,不但不會妨礙學習,還能學到更多東西,鍛煉能力,而且自己作為家庭的一員,主動做家務是愛家人和承擔家庭責任的表現。這樣的層級式思辨問題,能讓學生在交流與思考中加深認知,形成個人經驗,獲得更深刻的生活和情感體驗,推動兒童道德修養的生長。
3.實踐操練,滿足能力生長需要
“初步養成主動分擔家務的行為習慣,懂得做家務是愛長輩、對家庭負責任的表現。”這是此單元的核心要求,也是素養培育點。因此,培養學生道德修養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高學生做家務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激發學生做家務的意愿的基礎上,為學生設計有趣的闖關活動,讓學生增強參與感、擔當感。闖關活動分為三關:第一關,考眼力—你的眼里有家務活嗎?第二關,考常識—你會使用這些工具嗎?第三關,考能力—這些家務活你會做嗎?這樣層層遞進的實踐操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理能力,培養學生愛勞動的習慣和對家庭的責任感,推動學生的獨立成長。
結語
綜上所述,探索兒童道德修養生長的實踐路徑,需要教師基于單元整體視角,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聯系起來,將不同的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合理重組教學內容,有效重構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從而實現道德修養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殷鳳.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探略:“公共生活靠大家”單元例析[J].中小學德育,2023(2):45-49.
[3]康莉.基于大概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以五年級上冊“驕人祖先 燦爛文化”單元為例[J].遼寧教育,2023(3):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