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課程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之下豐盈自身的精神世界。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從情感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感受音樂作品中蘊含的精神和情懷。基于此,文章探索小學音樂教學中情感教育法的實踐策略,以期以情動人,讓學生在情感教育中領略到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情感教育;音樂課程;教育方法
作者簡介:殷藝靈(1993—),女,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小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提升學生的共情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一、打造趣味性課堂,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一)從情感入手,提升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
很多音樂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和思想感情,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領略作品的精神層面,讓學生從情感的角度感受音樂的魅力。這樣,學生就可以感受到音樂作品所傳遞的思想內核,深入音樂作品的“內心世界”,與創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情感角度入手,引導學生領悟音樂作品,能夠在提升學生情感感知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愛的旋律”的課堂教學為例,該單元以“愛”為主題,由此可知,開展該單元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情感作為切入點,圍繞著“愛”來展開音樂熏陶和情感教學,讓學生感受音樂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在進行《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首歌的演唱教學前,教師可以將一些關于母愛的小故事作為課堂導入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講述自己與媽媽之間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教師從母愛入手,營造濃厚的課堂氛圍后,便可播放歌曲,帶領學生深入剖析歌詞的內在含義,讓學生在情感的帶動下慢慢熟悉這首歌曲之后,再進行演唱教學。
在音樂世界中,無論是詞曲創作還是演唱技巧,都需要以一定的情感作為基礎。在教學時,教師應著重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音樂的情緒感染力下進入歌曲的意境中,引發學生與歌曲創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創作者的心境,更好地融入音樂的情感之中,從而順利完成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和學習。
(二)創設音樂情境,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若只是口頭講解音樂的作曲方式、演唱技巧等,是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與音樂作品相契合的音樂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欣賞音樂,沉浸在音樂的世界當中,在愉快又和諧的課堂氛圍中用心感受音樂蘊含的情感,進而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鈴兒響叮當”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將該單元課程整合成全新的教學項目。由于該單元的歌曲均與冬季相關,教師可以將教學時間安排在圣誕節即將到來之際,將單元教學的主題確定為“圣誕節”。
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圣誕節的節日特色,在教室內稍做裝點,創設圣誕節的情境,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講述與圣誕節相關的小故事,讓學生了解圣誕節的來源、習俗和文化。
接著,教師可播放《鈴兒響叮當》等歌曲,在圣誕節氛圍中進行歌曲的教學,在情境式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引發學生共鳴,使學生在情境中豐富學習體驗。
二、轉變教學理念,以情感主導教學
(一)加強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氛圍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應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有利于教師開展情感教育,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可以輕松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熱烈的交流和探討中了解音樂創作者的心路歷程,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內心感受,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以蘇少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歡騰的邊寨”的教學為例,該單元設置了“我的編創(對山歌)”這樣一項教學活動。山歌是我國勞動人民抒發情感的即興演唱,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山歌的學習。
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我國山歌的起源與發展,分析各地山歌的不同唱法和特點。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開展山歌對唱活動,讓不同小組的學生對唱山歌,在對唱時融入情感,真實體驗唱山歌的樂趣。
此外,課程教學主題以“編創”為主,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地進行山歌編創,融入自身的情緒情感,體會山歌創編的奧妙。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編寫一段主旋律,讓學生在這段旋律的基礎之上進行改編和創作,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歡快的音樂課堂氛圍,體會音樂創作的多樣性,了解不同民族以歌曲表達情感的方式,從而在歌唱、表演和編創等活動中,培養感受音樂藝術美感和情感內涵的能力。
音樂課堂教學并不像其他學科一樣,需要按部就班地授課和講解,它需要的是對音樂的體驗、感悟、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課程內容,設計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環節,讓學生在交流和互動中感受學習音樂的樂趣,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小學音樂情感教育成效。
(二)完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小學音樂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精神層面的成長,教師應完善教學理念,采用更先進、更科學的教育方式,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獲得更好的課堂體驗,全面提升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成效。
在音樂課堂上,除了樂理知識的教學,針對歌曲意境、內涵的挖掘也尤為重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從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表現要素、表現手段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歌曲內涵。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與水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比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梨園英秀”時,教師除了要全面了解教材內容,還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深入了解我國的戲曲文化,找到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思考如何迎合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感受到戲曲的魅力。
首先,在正式授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京劇角色,帶領學生一起親手制作京劇臉譜面具,之后使用這些臉譜面具在課堂上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以新奇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基于臉譜區分不同的京劇行當,深入了解不同行當的人物特征。最后,再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小型的音樂劇表演。
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入了解京劇文化,明確音樂劇策劃流程。教師需在課下努力鉆研,提高自身對傳統戲劇的認識,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指導,讓學生深入體會京劇的魅力,從中獲得情感教育。
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不斷地學習和鉆研,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以科學的教學方式、專業的教學態度,在課堂上融入情感教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
三、加強情感教育,在音樂中領略人文情懷
(一)拓寬學生視野,感受世界音樂魅力
文化理解能力是音樂核心素養中最關鍵的部分,教師應該帶領學生領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不斷開闊自身的眼界,拓寬知識面,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從而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比如,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教學內容,插入動畫片《貓和老鼠》的教學,讓學生通過這部動畫片了解多元文化。《貓和老鼠》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兒童動畫,其中引用了多首世界名曲,主要以古典音樂為主,是許多人兒童時期的音樂啟蒙之作。
小學生的注意力較難長時間集中,樂理知識的教學又顯得較為枯燥,教師便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為學生播放《貓和老鼠》這部詼諧有趣的動畫片,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動畫片上。這部動畫片的角色對話極少,而以大量優秀的音樂作品作為背景音樂進行情緒遞進與劇情推進,能夠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音樂在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播放到重點片段時,教師可以暫停播放,為學生講解該段劇情中引用的音樂曲目,讓學生了解這段音樂的引用對于劇情推進的作用。此外,教師還可以以趣味化的方式為學生講解該曲目的創作背景,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紹音樂背景知識,從而達到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力的教學目的。
(二)突顯民族情懷,激發愛國熱情
小學音樂教材中有很多以愛國情懷為主題的歌曲,在教學這些歌曲時,教師可以以情感教學法為主,在課堂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比如,在教學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難忘的歌”時,教師就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進入歌曲的歷史情境之中。該單元囊括了多首帶有民族情懷的歌曲,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相關的紀錄片或是優秀的影視劇作品選段,以此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充分體會歌曲蘊含的深刻情感,感受歷史氛圍。
進入演唱教學環節后,教師可以播放音樂曲目,讓學生認真聆聽,再以問題引導學生分享自己對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對歌曲情感的感受,從而能夠情緒飽滿地演唱歌曲。
比如,在教學《紅星歌》這首歌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英雄事跡,讓學生體會歌曲雄壯的情緒,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使學生能夠感情充沛地演唱這首歌曲。
結語
總之,音樂是一門充滿藝術性的學科,能帶給學生情感慰藉和精神撫慰。在小學音樂課堂中融入情感教學法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提升個人的音樂核心素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打造趣味性課堂,轉變教學理念,加強情感教育,挖掘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元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深入音樂世界,獲得良好的情感教育。
【參考文獻】
[1]俞霞.關注音樂情感,培育學生優秀品質[J].文理導航(下旬),2020(9):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