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學科中包含了不少抽象的知識,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難題。為了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能夠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教師應注重學具的使用。基于此,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的使用策略,旨在幫助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加快新知吸收的進程,不斷提升思維品質,從而建構更有活力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策略
作者簡介:丁曉麗(1993—),女,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意識,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具有深遠的影響。數學學科與物理、化學等學科有密切的聯系。隨著當前對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學具應用到了課堂中。開展以學具作為輔助的教學活動,可以使數學知識變得更加具體且可視化,從而讓學生學習數學更加輕松、高效。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學具的使用,形成嶄新的教學模式。
一、巧妙利用學具,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相對有限,他們對于許多抽象的理論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教師如果單純采用口頭講解的方式,很難讓他們真正內化知識。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是讓小學生具備數學思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面對有的學生不愿意學數學的情況,教師只有用學具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才能從根本上助力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培養和思維發展[1]。教師在數學課堂上,應根據數學知識,巧妙利用各種學具直觀展示知識,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學“千克和克”這一課的知識點時,教師嘗試利用天平組織教學活動,在活動前將班上學生分為多個小組,在活動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天平測量一些如雞蛋等物體的質量。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實踐操作時,發現一個雞蛋的質量大約為50 g。在利用學具展開互動時,有的學生提出了“桌子、椅子等物體質量較大,不能用天平稱量,那么應該怎么測出它們的質量呢?”的問題,然后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提出了這樣的假設:“克一般用于表示質量較小的物體質量,而要想表示桌子、椅子等物體的質量,則需要用更大的質量單位。”此時,教師順勢進行千克的概念講解。在向學生進行了基本的理論講解后,教師讓學生再次思考怎樣測量桌子、椅子等質量較大的物體質量。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探究,進而說出“可以用電子秤、臺秤來稱重”的答案。之后,教師讓學生利用臺秤測量特定大小的鐵塊、鉛塊的質量,在稱量中掌握千克與克的關系。教師通過這種學具引入、實踐操作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了數學學習中,保障了學生整體的學習效果。
數學是小學階段教學難度較大的科目,而學具的使用可以為數學教學提供便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圍繞知識點,巧妙應用各種學具,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以往單調、枯燥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富有趣味。
二、創新學具使用,形成數學思維
不同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往往各有不同:一些學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深入理解知識,而一些學生徹底了解知識卻需要很長的時間。在現階段的數學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教師在使用學具時應進行創新,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給學生設計各種探究任務,保障任務的難易度適中,用任務驅動學生的理論學習、實踐探究,保證數學課堂的互動性[2]。
如在“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一課中,教師利用算盤輔助學生學習。但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珠算的難度系數較高,他們無法靈活應用相關口訣。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在向學生講授豎式計算等方法以前,讓已經掌握算盤使用技能的學生向其他學生分享珠算與其他計算方法的異同。聽了這些學生分享的內容以后,班上的其他學生意識到了利用算盤對提高計算的正確率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引入了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在幫助學生認識相關的概念后,教師對學生的算盤使用能力進行了訓練,并嘗試讓學生探究其他的計算方法,進而在后續遇到不同類型的題目時,能夠靈活選擇計算方法,保障計算的便捷性、結果的準確性。
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學具的使用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不過,教師不應該將學具的使用局限在某一種方式上,而應該結合學科特點,創新學具的使用方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獨立思考、自主探究。
三、應用學具導入,培養數學素養
在生活中,數學知識隨處可見,小學數學學科涉及的很多知識點,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也常常會接觸到。為提高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教師需應用學具進行課堂導入,讓學生在激發學習與探究的欲望后,在學具的輔助下內化數學知識,理解知識內涵,意識到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逐步培養數學素養[3]。
如在教學“圓”這一課時,不少教師一般都會使用圓規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確定圓的半徑,然后畫圓。而筆者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則借助學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如果要畫一個標準的圓,除使用圓規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畫圓?”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學習中突破了思維定式,能夠從嶄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后,有的學生通過對圓規特點的分析,一邊演示一邊介紹自己想出的方法:“可以使用鉛筆與線畫圓。具體的做法是,將一根線綁在兩支鉛筆上(兩支鉛筆之間的直線距離代表圓的半徑),以一支鉛筆為中心,保持這支鉛筆不動,再轉動另一支鉛筆畫圓。”在學生完成知識應用和歸納總結等任務后,教師提出了一些更有難度的問題,如“如果只有一個量角器和一把尺子,怎么在正方形中畫一個圓呢?”“圓與正多邊形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呢?”教師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保持思考與探究的熱情。
現階段的小學數學對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提出了一些要求。為達到這些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中,應重視使用學具引出課堂內容,同時引導學生在之后的問題探究環節巧用學具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思維活躍。
四、給予學生自由,拓展學習空間
學具在數學課堂上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解決遇到的諸多問題。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既要注重對特定知識點的學習,也要理清不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為了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自由,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鼓勵學生創新,讓他們根據知識點進行學具的靈活應用,使用學具進行交流,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4]。
如在“圓柱和圓錐”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本節課的知識點,教師在課堂上以提問的方式進行互動:“圓柱與圓錐在形狀、性質等方面有什么樣的聯系與區別?”同時,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圓柱、圓錐這兩種立體圖形的學具,讓學生以這些學具作為基礎,展開自主交流。學生如果遇到問題,可以向教師請教,進而得出問題的答案。通過教師的帶領,學生在直接觀察、深入互動中了解并總結了有關這兩種立體圖形的內容,調動了數學學習興趣,發展了自身的思維,學習空間也得到了拓展。此外,教師還嘗試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如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知識,展示相關的圖片,給學生預留足夠的自學時間,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獨立思考。
小學數學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時,應重視學具的使用,在使用學具時,應結合學生的特點,適當給予他們自由,讓他們在相對輕松且開放的環境中學習知識、思考問題。
五、自主制作學具,鍛煉動手能力
現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不應該將教學僅僅局限在教材內容的講授上,還應該通過多種方式,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學具是數學教學中的常用工具,教師在教學時既可以利用已有的學具,也可以根據課堂內容,將學具制作與學科知識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充分發揮創造力,自主制作學具。在學生制作學具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5]。
如在“時、分、秒”一課中,為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正確認識鐘表與時間,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鐘表的認識,準備好制作鐘表學具所需的材料,如卡紙、小木棍、膠水等。在學生設計腦海中的鐘表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出更有創意性的學具。在學生制作好學具后,教師根據班級內學生的制作情況,發現他們制作的鐘表形狀千差萬別,有圓形的、長方形的或者心形的,鐘面上也有多種元素,如指針、數字、文字等。讓學生自制學具,使數學課堂充滿了趣味,也豐富了數學課堂的教學內容。之后,教師要求每個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制作的鐘表,讓其他學生說出每個鐘表上顯示的時間,并讓臺上的學生講一講鐘表上顯示的時間有什么特殊的含義。
在數學課堂中開展學習任務時,除了可直接利用教師準備好的學具,學生也可以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大膽發揮想象力,自主制作學具,從而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六、多方收集學具,發揮學具作用
數學學科本身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在對小學生開展數學學科教學時,教師難免會遇到一些難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教師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應注重將各種學具應用于數學課堂,來發揮學具對學生學習數學的作用。生活中可用于數學學科教學的學具較多,教師應鼓勵每個學生在平時主動收集各種學具,以此讓學生在應用學具時有更多的選擇,拓寬學習的渠道,進一步理解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的內在關聯。
如在“圖形與幾何”這一部分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需要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正確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幾何圖形,所以教師提前三天要求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與上述幾何圖形有關的物體,以此在之后的教學活動中,將這些物體作為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三天過后,每個學生向教師和其他同學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學具,如長方體的紙盒、文具盒、課本,正方體的魔方、骰子,圓柱體的水杯、固體膠、調料瓶,以及籃球、乒乓球、排球,等等。這些物體因為在生活中很常見,所以學生很容易便能收集到。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輕松且活躍的氛圍中開展數學學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也能夠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打造高效課堂。
將學具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提供自主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將學具與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利用學具理解、應用知識。
結語
總之,在當下的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為解決傳統的教學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提升教學質量,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需巧妙引入學具操作,發揮學具在學生數學學習中的作用,從而讓學生思維變得可視。
【參考文獻】
[1]路全宏.淺談用學具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0(5):2.
[2]宋蕊.小學數學中借助學具操作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J].小學時代,2020(13):57,60.
[3]須燕.動手操作 讓智慧之光在指尖閃耀:關于小學數學課堂中“實踐操作”的有效性研究[J].華夏教師,2019(18):55-56.
[4]劉留.借助學具操作,引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J].小學教學參考,2021(27):34-35.
[5]袁莉.動手操作,增強感知:談小學數學學具操作的“微”思考[J].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2021(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