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在世界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在注重學生語言知識能力培養的同時,也面臨著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英語課堂的巨大挑戰。當前,大學英語課堂逐漸引入中國傳統文化教學,但學生仍存在對“中國文化失語”的問題。對此,文章基于以教學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學生最終學習成果為出發點,著眼于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之道,從“教”與“學”兩方面入手,分析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現存問題提出可行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OBE理念;中國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2.02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乃民族文明之精華,民族風俗之精粹,民族精神之精髓。作為文化的有機載體,語言在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世界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在注重學生語言知識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與英語課堂的有效融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教育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對“中國文化失語”[1]仍是個棘手的問題。
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與交際能力的人。然而,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只是單向輸入目的語知識及文化,鮮有在英語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其狀況造成了交際中的文化不平等,難以向世界呈現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2]。對此,學者們認為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知識涉獵不足[3];相關研究只是著眼于教學措施本身,流于現象描述和直觀對策,未形成理論突破以調整高校英語教育政策[4]。
本文基于OBE教學理念,聚焦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從“教”與“學”兩方面出發,分析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實踐策略。
1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逐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從教師、教學、教材三個維度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課堂的滲入。教師層面,教師初步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課堂的意識,具備用英語講解傳統文化的基本教學能力;教學層面,以課堂導入、話題信息補充等方式讓中國傳統文化走進英語課堂;教材層面,選用的部分教材包含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分塊,一定程度上能介紹特定的中國傳統文化載體,體現中外文化的差異。
然而,從OBE教學理念出發,基于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施仍存在以下問題:①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尚未形成體系;②灌輸型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成果單一化;③學生缺少真實學習經驗,學習成果存續性不高。
1.1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尚未形成體系
大學英語教學是集語言和文化于一體的教學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詞匯、語句、語法等語言能力教學仍被視為唯一的重心,而文化教學則處于附屬與邊緣地位。即使教學內容包含部分文化知識的講解,其內容更集中于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及解說,而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則未納入大學英語課程體系,使其在英語教學中嚴重缺席。母語文化的英語教學缺乏系統性整合,這將導致學生難以習得母語文化的有效表達,無法在英語環境下構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體系,致使學生難以產出最終學習成果。
此外,教材作為教學內容闡釋及傳遞的工具和載體,是貫穿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教學材料,在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絕大多數老師和學生都認為教材有絕對的權威,考試內容都是以教材為基礎。因此,英語教材不能只涵蓋英語語言知識,還應囊括文化知識。但各高校當前使用的多數大學英語教材仍以英語知識能力教學為主,即使部分教材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也只是點狀式地進行局部介紹,而缺乏有條理的、系統的主題匯編。無論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而言,大多數教材都未能發揮太大作用。
1.2灌輸型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學習成果單一化
由于多數大學英語教材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匯編,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學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文化知識的積累與分享。而教師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又使得文化教學內容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OBE理念特別強調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特別強調教學過程的輸出而不是其輸入,特別強調研究型教學模式而不是灌輸型教學模式,特別強調個性化教學而不是“車廂”式教學[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仍停留于灌輸型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而未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中國傳統文化教學通常以教師針對某一話題補充相關傳統文化知識的形式開展,一定程度上缺乏課前課后師生、生生交流,導致學生最終學習成果來源于并局限于教師課堂上單向輸出的知識,呈現單一化的特點。
1.3學生缺少真實學習經驗,學習成果存續性不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Bloom)將認知過程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六個層次,前三個屬于低階層次,后三個屬于高階層次。
通過課上的學習,學生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能簡單地使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詞匯及句子,此時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知還停留在低階層次,其學習成果具有暫時性、初級性。但由于課外實踐平臺與機會的缺失,學生缺少真實學習經驗,無法進一步提升相關認知或鞏固再運用學習成果,導致其學習成果存續性低,學習成果不足或欠缺。
2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的實踐策略
OBE教學理念是一種以成果為目標導向,以學生為本,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理念。基于此,教師應重點關注學生最終取得的學習成果,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多角度擬設學生學習成果目標,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有組織、有計劃、有層次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融合到大學英語課堂中。據此,針對學生在英語課堂中母語文化失語問題,本文提出以下英語教學的實踐策略:
2.1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英語教學資源庫擴展學生知識面
OBE理念強調的是協同教學而非孤立教學,強調的是知識整合而不是知識割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配合、共同協作的整體。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離不開鉆研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師群體,也離不開精通英語語言表達及運用的教師團隊。因此,要促進跨專業、跨學院教師間的溝通與交流,加強教學團隊的協同合作,共同推進相關知識的整合。這既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助力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①加強教學團隊群體知識協作與創新。鑒于中國傳統文化形式多樣化、內容廣泛化、成果個性化,教學內容整合范圍廣、難度大、程度深,教師團體應加強溝通與協作,可成立專門的教學小組,以團隊協作的方式深度挖掘特定主題的文化內涵,以滿足中國傳統文化同英語教學不斷融合的需求。
②基于教材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英語教學資源庫。結合大學英語所用教材,團隊成員按民族文明、民族風俗、民族精神等方向搜集中英文資料,以文化主題、文化具體表現、實際案例為框架動態地進行資料的編輯、翻譯、整合,建立與教材相呼應、與教學相吻合的資料庫。此外,要不斷地對資料庫進行補充完善,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擴展學生知識面與學生學習成果,引導學生在英語環境下構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體系。
2.2轉化教學模式豐富學生學習經驗
推進建立線上線下學習共同體,成立學習共同體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與學生個體需求的相關性,讓學生擁有學習自主權,成為對自己負責的學習主體。學習共同體以團隊帶個人、個人促團隊的方式激勵學生對特定的文化主題進行交流討論。學習共同體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組織形式開展,通過線上(網絡平臺為主)線下(課堂為主)兩種途徑創造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與學習的機會。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①建立課堂學習共同體。以班級為單位,按學生意愿,由學生自由組建4―6人的學習共同體。課前,教師提前布置相關文化主題任務,學生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分工合作,調查、搜集相關材料,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在此期間,教師給予線上線下引導及反饋。課上,學生根據文化主題開展視頻、海報、話劇表演、PPT等形式的成果分享活動,教師就學生的成果及時進行評價總結,為學生提供成果展示平臺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其學習經驗。
②建立網絡學習共同體。統一網絡教學平臺,教師組建以同一班級或同一專業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共同體。在線上教學平臺上,教師和學生均可發布文化主題討論,分享課外學習資源,共同構建“第二課堂”,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造能力。
線上線下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有利于師生、生生交流互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深入探究,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及學習經驗,進一步推動教學模式由灌輸型教學向交際型教學轉化。
2.3搭建實踐平臺鞏固學生學習成果
布蘭特(Jobs Brandt)認為OBE理念里“四個執行原則”之一,即清楚聚焦的高峰成果應當是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結束后能夠展示出綜合應用所學的能力,而不是一周、一學期或一學年活動本身[6]。而對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離不開實踐,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能獲得真實學習經驗。因此,為學生搭建多種形式的實踐平臺,開展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主題的系列活動,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鞏固學生學習成果,增強其文化自信心。
①搭建課堂實踐平臺。圍繞單元話題開展相關主題文化活動,例如開展中國傳統藝術、中國傳統節日、中華民族精神等主題英語演講比賽,為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創造平臺。此外,還可根據具體的文化形式,舉辦班級文化節。例如:舉辦漢服文化節,讓學生于活動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魅力,進而引發其學習興趣,樹立文化自信。
②搭建課外實踐平臺。組織學生搜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中英文視頻,進行字幕翻譯工作,開展視頻配音等活動,以此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更為主動地承擔起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者與傳播者的職責。
課內外實踐平臺的搭建,一方面為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搭建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綜合的語言運用能力,從而鞏固并發展學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通過字幕翻譯、視頻配音等方式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盡一份微薄之力。
3結語
在世界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背景下,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對“中國文化失語”的問題,本文基于OBE教學理念,以學生最終學習成果為出發點,著眼于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的融合之道,從“教”與“學”兩方面入手,提出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策略:①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英語教學資源庫,擴展學生知識面;②轉化教學模式,豐富學生學習經驗;③搭建實踐平臺,鞏固學生學習成果,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真真切切地回歸英語課堂,讓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落地。
基金項目:2021年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校級教改項目“OBE理念下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策略研究”(XJJG2106)。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 2000-10-19.
[2]揣瓊,王向東.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缺失的調查研究及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S1):106-108.
[3]肖龍福,肖笛,李嵐,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39-47.
[4]趙海燕.從文化變遷看高校英語教育的“中國文化失語”[J].中國高教研究,2016(11):99-102.
[5]李志義,朱泓,劉志軍,等.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引導高等工程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6]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論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 2016,10(5):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