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敏
摘要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區塊鏈相關的課程越來越多地被設置到高校的專業培養方案中。文章首先介紹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概念以及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方法,然后詳細講述了混合式教學在“區塊鏈金融”課程設計和實施中的運用,分析了混合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深入探討了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重點,希望以此來提升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 區塊鏈;區塊鏈金融;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2.049
近年來區塊鏈與金融科技迅速發展,成為學術界和各行業關注的熱點。從學術角度來講,區塊鏈是分布式的加密數據庫,加密后的數據塊依據哈希算法依次鏈接,具有共享透明、安全可靠和自動高效等特點[1];從學科角度來講,區塊鏈是計算機科技、金融與密碼學的交叉學科,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我國非常重視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早在2016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即將區塊鏈技術列入規劃中。由此可見,在區塊鏈與金融科技的創新領域,先發者具有領先優勢。
“區塊鏈金融”作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選修課,納入培養計劃中,是順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以及滿足行業對學校人才培養技能目標的要求。然而,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課程設計和實施的教學工作者來講是一項挑戰。首先,教材不足。雖然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很多區塊鏈相關的書籍,然而真正適合課堂教學的并不充裕,同時每個學校和專業對于區塊鏈課程的教學要求和學時規劃不盡相同,這就需要課程設計者細致地制訂教學大綱,抽取教學要點;其次,“區塊鏈金融”課程在講解區塊鏈技術原理的同時,以金融行業為背景,介紹如何將區塊鏈技術與多個行業相結合,開發多樣的應用場景,而單一的教學手段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可以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樣的教學手段,是“區塊鏈金融”這門課程最為適合的教學模式之一。
1混合式教學理論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e-learning(即數字化學習或網絡化學習)就是指利用網絡、信息化等科技手段提供多媒體資源以及在線交流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2]。相對于傳統的學習方式,e-learning具有學習時間靈活機動,學習資源豐富多樣等優點,因此可以更有利于發揮學習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這種學習方式往往由于學習內容缺乏系統性,學習過程缺乏監督性,很難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Blend Learning(混合式學習或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混合式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充分結合傳統線下教學的系統性,教師的引導和科學監控等優勢,和網絡化學習(也被稱為線上教學)中學習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3]。
1混合式教學的實施
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主要有四個主要環節,分別是:建構性學習環境設計、課堂教學、在線教學以及發展性教學評價[4]。
1.1構建性學習環境設計
構建性學習環境設計屬于教學實施的前期準備階段,首先需要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提取教學內容,從而確定教學大綱;其次,根據教學大綱,搜集教學資源,確定教學方法,設計并開發教學活動,包括課堂練習、課上互動交流、課后作業、課堂實驗以及教學案例等;最后,要選擇一個網絡教學平臺,將所有可以共享的教學資料以及教學活動安排等布置到網絡教學平臺,完成教學環境配置。
1.2課堂教學
此處的課堂教學即傳統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所不同的是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課堂教學可以設計更豐富的教學手段,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3在線教學
在線教學即課堂教學以外的,通過網絡或在線手段進行的自我學習或者互助交流學習。在線學習可以涵蓋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以及課后的答疑輔導等,甚至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
1.4發展性教學評價
發展性教學評價的評價思想體現為從關注考試到關注學習者的成長,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其思想反映了教育的本質,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幫助學生在自身的基礎上學習、提高。
2“區塊鏈金融”混合教學設計
“區塊鏈金融”作為專業選修課,其教學目標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普及區塊鏈的定義,技術特點,起源、發展及研究現狀;其二,要掌握區塊鏈的技術架構以及其中的幾項核心技術,理解其技術原理,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區塊鏈技術奠定基礎;其三,廣泛了解區塊鏈技術在各行業尤其是金融業的應用場景,并能夠在相關場景進行系統開發和部署。
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和現實需求,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目前最為適合“區塊鏈金融”這門課程的。下面文章將按照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來詳細地闡述此課程的具體設計細節。
2.1構建性學習環境設計
首先需要確定課程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的確定是依賴于專業的培養方案的,即課程是要為專業的培養目標服務,與該課程在專業教學計劃表中的地位密切相關。不同的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教學目標的確定方式也不同。然后,根據教學目標,我們可以細化其中的培養點,并根據培養點來確定支撐這些培養點的技術點和教學內容,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屬性,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中挖掘思政教育結合點,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從而制訂出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制訂好以后,就可以按照教學進度,依次對每一個教學點進行教學設計,結合教學方法,收集教學資源,詳細設計課堂的教學環節,開發教學案例、習題和實驗。
最后將所有教學設計反映到網絡教學平臺(超星/雨課堂等),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特點和優勢進一步優化課堂設計,最終完成教學環境配置。
2.2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前面教學設計方案的具體實施,誠然,前期教學設計準備得越細致,后期實施環節就會越有效。同時,也需要根據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反饋來及時調節前期的教學設計,如根據學生對知識和技術掌握和消化的程度來調整教學內容的進度、習題和實驗的難度等。課堂教學應避免單一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的內驅力。
2.3在線教學
在線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可以涵蓋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以及課后的答疑輔導等整個教學過程。在特殊環境下,甚至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實施手段,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借助網絡、信息化等手段,完成知識講授、問題解答、實驗指導等教學環節;還可以需要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監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反饋,如線上簽到、線上測試等;還可以借助彈幕、提問、搶答、投票等多種在線手段,來增加師生互動,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2.4發展性教學評價
發展性教學評價是要關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成長,而網絡教學平臺恰好具有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反映學習者學習軌跡的友好特性。例如,簽到,問答、習題和實驗完成的頻度可以體現學習者的學習態度;習題、實驗和階段測試等完成的準確度可以反映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期中/期末測試可以體現學習者對課程內容整體的掌握程度;而教學網絡平臺的各種統計分析可以幫助我們分析教學實施效果,進而調整和優化教學設計。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將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多個實施環節納入教學評價體系過程中,指定其在評價體系中所占的比例,改變傳統教學評價過程中較為單一的評價模式。
2.5課程思政的融入
高校教育的最根本目標是實現“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理念正是由此目標而研究展開的。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從專業化的角度對“課程思政”的理念展開解讀進而推廣。“課程思政”與混合式教學一樣,均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5]。教師作為指引者,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挖掘,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課程思政”不是獨立于專業教學內容的,而應該是作為一個教學元素,有機地融入教學環節,甚至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
首先在制定教學大綱時,就需要確定專業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的結合點。以“區塊鏈金融”為例,在講解數字經濟時,介紹我國是數字經濟發展相對先進的國家,國強才能民安,引導學生建立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講授區塊鏈技術框架中的密碼學基礎以及數字簽名等技術時,可以同時開展信息安全、網絡安全教育;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教師的核心引導力,完成課程思政的實施;在線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發布話題討論來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和思考;此外,還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提供更豐富的案例等輔助資料,強化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最后,可以創造性地將課程思政融入發展性教學評價體系中,既可以是簡單地在測試題目中嵌入課程思政相關的題目和素材,也可以是其他更深層次的評價模式[6]。
3混合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重點
近年來,很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進行了探索[7-8],但目前的混合教學模式還不完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9]。一方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雖然前衛,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部分教師過多關注線上教學方式,忽略了傳統線下教學的優勢和魅力,教學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一些老教師更習慣于傳統線下教學,對于線上課程設計接受比較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都只是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具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陷。線下教學這種面對面授課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實感和體驗感,教與學雙方的情緒和反應可以第一時間捕捉,更容易把握課堂,感知教學效果;而線上教學更加靈活,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多樣,過程控制實施更加便捷,更加便于統計分析。因此只有認清不同教學手段的優缺點,合理運用,真正做到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構建新老結合的教學團隊,針對課程的不同特點,合理配置教學手段,共同設計課程教學方案是一個相對有效的解決方案。
4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在教學改革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運用。“區塊鏈金融”作為高校專業選修課,尤其適合這種教學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準確把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根本思想,掌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是有效運用該教學模式的首要問題;其次,跳出模板化思維,根據課程的專業特征和授課對象的特點,合理運用線上、線下多種教學手段,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是實現良好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再次,作好教學設計,深入挖掘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將專業課程和“課程思政”進行有機融合,是高校落實“三全育人”“立德樹人”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最后,學校和教育工作者持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不斷完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是收獲期待成果的最終保障。
參考文獻
[1]邵奇峰,朱燕超,張召,等.企業級區塊鏈技術綜述[J].軟件學報, 2019,30(9):2571-2592.
[2]Eklund J, Kay M, Lynch H M. E-learning: emerging issues and key trends: a discussion paper[J]. Australian Flexible Learning Framework, 2003.
[3]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4]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0-56.
[5]張淑輝,高雷虹,楊洋.高校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困境及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57-60.
[6]戚靜.高校課程思政協同創新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7]孫渝莉,劉瑞.國內高校混合式教學研究綜述[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4):96-103.
[8]吳寧,薄鈞戈,崔舒寧,等.大數據時代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20(Z1):42-45.
[9]吳小春,宗勝男.疫情下線上互動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21(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