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晶晶
摘要:心智發展要想具有一定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學習載體。“繪本”是一種“圖文并茂”的學習載體、媒介。在繪本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成為一個“閱讀者”,更要成為一個“創作者”。這種雙重性的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培育學生的質疑力、批判力,是繪本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在繪本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創讀,還要引導學生創想、創寫。通過創想、創寫,將學生的繪本閱讀拓展、延伸。
關鍵詞:小學語文;繪本讀創;心智發展
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在教學的視野之下理解這一目的,通常會有兩種認識:一種認識就是只要對學生進行教學,那學生的心智就會得到發展,這實際上是一種自然成長的思路,嚴格來講與教學的宗旨并不完全一致;另一種認識就是教學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要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助力器,事實上這也正是教學的宗旨所在。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這個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給他們奠定怎樣的心智發展基礎,是學科教學,尤其是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
心智發展要想具有一定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學習載體。小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高度依賴于學習載體,如果學習載體與小學生的認知規律之間發生共振,那么心智發展也就有了可能。很多有效的學習載體,能夠自然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那么怎樣的學習載體具有這樣的功能呢?答案之一就是繪本。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應用繪本資源,努力讓繪本成為學生成長的“維生素”“加油站”。要在繪本的閱讀過程中蓄積學生的成長能量,助推學生形成精神成長的動力,促進學生心智的發展。
很多學生對繪本非常感興趣,但卻只局限于看圖畫,這樣的閱讀是一種淺閱讀。為了助推學生的深度閱讀,教師要對學生的繪本閱讀進行引導、啟發、點撥。可借助于思維導圖,可借助于閱讀提綱,可借助于相關動畫影視等,來促進學生的解讀。同時也應注意,每一個學生對繪本的解讀、理解是有差異的。
繪本閱讀是一種創造性的閱讀。這種創造性的閱讀,也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創構。繪本讀創大體可以分成繪本閱讀以及繪本創編兩個部分[1]。在繪本閱讀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并利用相關的知識經驗去同化、順應繪本的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新舊知識相互碰撞、不斷重組,并在解讀的過程中不斷走向動態生成。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地猜想。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育學生的繪本閱讀理解力,激發學生的繪本閱讀創造力。比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一單元,其人文話題是“保護環境”,其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句,把握文章主要觀點,學寫倡議書”。為了凸顯這一主題,筆者補充了系列繪本《愛心樹》《這片草地真美麗》《在森林里》等。以《愛心樹》這一繪本的教學為例,不同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觀點,如有學生在閱讀中讀懂了“愛與被愛”,有學生讀懂了“付出與索取”,有學生讀懂了“無私的奉獻”等等。在閱讀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將之與繪本所傳達的思想、情感關聯起來。比如有學生談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無私的付出,有學生談到了老師對自己的無私奉獻。在多元化的創造性解讀中,繪本的內涵得到了深度開掘。在繪本閱讀中,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思維,催生學生的情感,更要有意識地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培育學生的價值觀。
繪本讀創,能培育學生的文本解讀力,促進學生的文本理解。理解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通常是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生的,學生在閱讀繪本的時候,由于注意力等客觀原因,往往會有一些走馬觀花的情形,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當中,形成屬于自己的收獲。事實上當前一些經典的繪本,確實值得學生的一次次閱讀。每一次閱讀,都是學生與繪本的一種真實相遇,一次嶄新相遇。繪本給予了學生無限的想象時空,拓展、延伸了學生的語文學習。通過與繪本的相遇,學生的視界能更加敞亮,內心能得到澄明!
學貴有疑,當學生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疑問時,往往就意味著教學契機的到來。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有時候會自主形成疑問,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圍著老師或者跟小伙伴一起問這問那,這是在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疑問;有時候教師也可以設置一些疑問,推動學生的繪本閱讀更加深刻一些。有一點可以肯定,培育學生的質疑力、批判力,是繪本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過去,很多教師習慣于引導學生認識繪本、理解繪本、認同繪本,這樣的一種閱讀,筆者稱之為“接受式”閱讀。“接受式”閱讀讓學生成為了一個“二腳書櫥”,學生往往“掉書袋”。為了促進學生心智的發展,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繪本讀構中質疑、批判,培育學生質疑力、批判力。
比如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的《精衛填海》這一篇課文時,我們補充了一些繪本,如《愚公移山》《鐵杵磨針》,從而增強學生對課文主旨的認知,即“引導學生想象精衛填海的毅力、決心”。在繪本閱讀中,有學生提出了針鋒相對的觀點,比如“愚公為什么這么固執呢,自己搬個家比移座山不是方便多了、簡單多了”;比如“鐵杵為什么要磨成針呢,鐵杵有鐵杵的用途吧”,等等。這樣的一種質疑聲音、批判聲音,教師要呵護、要鼓勵,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求異思維、創新認知。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積極肯定學生的思維、認知,另一方面更要通過學生的批判、質疑,讓他們認識文本的表達主旨、趣味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繪本。繪本的讀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讀創激情,讓學生勇于讀創、善于讀創、樂于讀創。在解讀繪本過程中,要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互動,在互動中讓學生的思維、認知相互碰撞,進而引導學生的繪本閱讀對話、交流、研討,讓學生的繪本閱讀走向視域融合[2]。
繪本讀創不僅僅要關注繪本的內容,而且要深度發掘內容背后的表達意圖、旨趣等。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繪本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解讀繪本中的插圖。有時候,繪本中的插圖比文字更能觸動學生、觸發學生。因此,對于繪本的質疑、反思和批判,就不僅僅是指對繪本的表達內容的質疑、批判,更包括對繪本表達形式、主旨等的質疑、批判。這種質疑、批判,能幫助學生養成一種不唯書、不唯上的挑戰權威、挑戰作者的勇氣和品質。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小學語文繪本閱讀,要引導學生創新、催動學生創新。在繪本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創讀,還要引導學生創想、創寫。
比如教學《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透了”和“糟糕極了”》這一單元時,筆者補充了繪本《湯姆爺爺》。這篇繪本講述的是社會對老人的否定、漠視。將教材內容與繪本內容進行比較,能給學生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年少時,父母給了我們什么?而當父母年齡大了以后,我們給了他們什么?《湯姆爺爺》這一繪本,給學生帶來的是一種“關愛老人”的親情教育。這部繪本中的插圖都是作者精心手繪而成的,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引發學生對繪本的創構。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繪本中的插圖所傳達的深刻意蘊是不同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圖畫所蘊含的故事,從而幫助學生實現情節重塑,有效地引導學生走近繪本,能讓學生感受、體會到繪本的內在魅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創編繪本。如繪本中的“捕老隊員們帶著奇怪的裝備像捉蝴蝶、捉蜻蜓一樣地去捕捉老人”,那些奇形怪狀的顏色、形狀,不僅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到開心,同時故事的內容、情節等又讓學生感到緊張。他們都替老人擔心、擔憂,都想出一些辦法讓老人逃避。如有學生想出了讓老人們帶著救援工具飛離敬老院,這些救援工具包括飛行雨傘、風車轉輪、翅膀、滑翔帆板、飛機等。當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他們就主動地在繪本上進行畫圖創作,以豐富繪本的內容,充盈繪本的表達形式。不僅如此,學生在繪本閱讀過程中,還能將自己擺進去,將自己作為繪本的主人公“安安”,陪伴爺爺一起玩“撕名牌”,陪伴爺爺一起玩“游戲”,等等。這種繪本創構的過程,無疑會提升學生的孝親敬老的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等來進行思維的。”這一判斷非常精辟,可以說是指出了小學生認知特點最重要的一方面,而且這種通俗易懂的表達,可以讓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成長的時候,有著更多的選擇空間。繪本讀創是一項建構性、創造性的活動,能打開學生的明亮、潔凈的心靈之窗。一本本繪本猶如一顆顆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幼小心田,讓學生在成長路上,開出最美的花朵。
參考文獻:
[1] 戴建萍.“繪本讀創”促進兒童心智發展[J].基礎教育論壇,2021(30).
[2] 張玲.“讀編創”:“雙減”政策下親子繪本閱讀實踐策略[J]. 新課程評論,2022(2).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