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梅
摘要 英語教學法課程是培養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核心課程,其教學效果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勝任教育實習工作、獲得教師資格證以及未來能否順利進入教師行業。針對現實教學中耗時低效、學用分離的現狀,筆者嘗試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構建了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框架,以學習通為線上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希望能為促進英語教學法課程的有效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產出導向法;英語教學法課程;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4.039
黨的二十大對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作為未來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和重要儲備軍,師范生的教學能力直接關系到未來教育的質量。英語教學法課程作為培養英語師范生教學能力的重要課程之一,其教學效果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勝任教育實習工作、獲得教師資格證以及未來能否順利進入教師行業。傳統的教學法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偏重理論講授,學生被動學習,教學實踐能力未能得到充分訓練。在“學生為中心,問題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針對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實際問題,筆者開始探索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嘗試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框架,重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革新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初步構建了基于學習通平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1理論基礎
混合式教學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基于互聯網的在線學習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它不是傳統教學和在線教學的簡單疊加,而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完整的活動框架和程序?;旌鲜浇虒W需要進行精心設計,有機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移動式學習和自主學習。同時它強調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的互動,使互動多元化和新型師生關系成為可能。
產出導向法是由北外文秋芳教授團隊提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主張“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產生”和“一切的語言教學活動都要與運用緊密相連”。產出導向法以輸出驅動、輸入促成、以評促學等教學假設為核心,以驅動、促成和評價為主要教學流程,強調教師在各個環節發揮主導作用,將輸入性學習和產出性運用緊密結合,促進高質量學習的發生。
以產出導向法理論為指導的混合式教學能夠體現“學生中心”的教學理念。在產出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對在線平臺的學習資源進行選擇性輸入學習,線下課堂教學中運用線上所學的知識與教師、同伴進行交流互動,實現學用一體,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2產出導向法和混合式教學融合設計
英語教學法課程通過以輸出為導向,整體設計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創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方法,改革教學評價等方面開展教學實踐。下面將以口語教學為例,探討產出導向法與混合式教學融合應用于英語教學法課程教學的可行性。
2.1以輸出為導向,整體設計教學目標
根據產出導向法的“輸出驅動”假說,“一旦學生明確了產出任務的意義和自身的不足后,會更積極主動地為完成產出任務而進行輸入性學習”。
在口語教學這一章節中,教師設計了章節總目標——設計并流暢實施一堂口語教學課。為達成總目標,教師將其按課時分解成階梯式子目標:第一課時掌握口語相關概念、教學原則和方法等知識,達成知識目標;第二課時能夠設計、改編、演練典型口語教學活動,達成能力目標;第三課時在觀摩和分析課例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如何在口語活動設計中落實文化意識目標,教會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達成育人目標;第四五六課時能夠設計并流暢實施一堂口語教學課,進行師生合作評價,不斷修改、反思、提升,最終達成章節總目標。
2.2以賦能為目的,重構教學內容,給學生搭建腳手架
文秋芳教授提出了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的教學假設,要求“輸入要能夠很好地為輸出服務”“教學內容要涉及信息接收和產出的多渠道”。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識記類知識內容可以通過線上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線下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選取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內容,設計互動交流活動,開展深度學習,內化理解并遷移運用,解決“耗時低效、學用分離”的情況。
在口語教學這一章節中,教師以教師資格證面試模擬題作為輸出驅動材料,符合學生的現實需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初步嘗試完成產出任務后,意識到自身在哪些方面有不足,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輸入學習。在線下課堂教學前,教師將口語相關概念、教學原則和方法等知識性內容以文本、微視頻的形式作為課前學習任務發布在學習通平臺,學生自主學習知識促成類內容。線下課堂伊始,教師通過學習通發布測驗題,檢查學生課前學習完成情況,并根據學生答題情況,調整課堂教學的重難點。課堂教學中,教師選取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教學內容,設計討論、參與式學習、課例賞析等活動,促成概念的深度理解、內化和運用。課前線上學習任務促使學生預習教材,獲得識記類知識,線下課堂“做中學”的學習任務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加深理解。教師通過重構線上線下學習內容,整合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給學生搭建腳手架,為后面的活動設計和展示做好準備。
2.3以學生為中心,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以產出導向法的基本流程為框架,融合混合式教學的核心元素,構建了產出導向法和混合式教學融合的教學流程,如圖1(p128)所示。
2.3.1驅動
設計具有現實需求的任務,使學生產生“饑餓感”是產出導向法的第一步。
教師首先通過詢問學生自身的口語學習經歷,引入話題,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將自身學習經歷作為教學資源,同時從學習者和未來教師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口語能力。接著教師根據教師資格證面試口語教學模擬考題改編,設置情境,布置本單元的產出任務,即設計并實施口語教學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學校的英語節上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是學生當前重點關注的現實需求,以此作為驅動任務,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在初步嘗試后,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產生“饑餓感”,能更加主動地進行輸入性學習。
2.3.2促成
為促成學生完成產出任務,教師根據口語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的要求,先將總任務從教學思路、教學活動、教學目標三個方面進行分解,然后再綜合進行操練,最終完成產出任務。
產出子任務1:口語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對什么是口語教學,如何開展口語教學等還一無所知,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輸入學習。教師充分發揮中介作用,將相關概念、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知識性內容以文本、微視頻等形式上傳至學習通平臺,學生須在課前自主學習,完成學習任務,為課堂深度學習做準備。課中線下課堂,教師首先通過學習通進行測驗,檢查課前任務學習效果,然后以提問引導的方式進行框架式講授并設計同伴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合作學習,在討論中深化理解,形成口語教學的設計思路。
產出子任務2:口語教學活動設計與展示。
活動是課堂教學的載體。要使課堂教學順利有效地開展,教師必須掌握口語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教師篩選常用的經典口語教學活動案例,以文本或視頻的方式發布在學習通平臺,學生課前可反復學習,熟練掌握這些活動的設計目的、流程和操作要點。課中線下課堂,教師提問檢查課前學習情況,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案例活動的特點,并組織小組展示,讓學生演練教學活動的實施,初步獲得口語活動教學實踐知識。
產出子任務3:口語教學目標確定與描述。
在促成環節1習得口語教學相關知識的時候,學生對于口語教學的知識和技能目標已有所涉及。本環節根據產出任務的要求,聚焦口語教學的文化意識目標,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課前,教師將案例視頻上傳學習通平臺,要求學生課前觀摩,記錄教學流程和心得體會,課中展開討論。比如,以“Iwant to seeBeijing Opera”教學視頻片段為例,線下課堂中,教師首先提問學生《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關于學科核心素養和文化意識目標的相關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案例視頻中教師設計了哪些口語活動,教師如何給學生搭建腳手架,如何在活動中落實文化意識目標等。在案例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在口語教學中設計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的活動,學生可檢索查找網絡資源,整合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并在學習通討論區發表,實現資源共享,拓寬思維,為最終的產出任務促成觀點,形成教學設計思路。
產出任務:口語教學設計稿和教學視頻。
在完成前面三個分解的促成任務之后,學生對于完成最終的產出任務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師再將分解的任務綜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完整的口語課堂教學案例。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完整的口語教學設計案例,初步掌握口語教學設計要素。課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形成自己的教學設計稿,并到微格教室練習試講,直至熟練流暢,然后錄制成視頻。
2.3.3評價
師生協同評價是產出導向法教學流程的最后一步,主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進一步內化學習,打破“學評分離”的現狀,實現以評促學。線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小組活動設計與展示提供評價量表,引導學生自評、互評,然后再由教師評價。學生寫好教學設計后,上傳至學習通平臺,教師設置互評作業,提供評價標準,要求每一名學生匿名評價2―3份教學設計,給出具體的評價內容。教師依據互評情況,抽取典型作業進行全班點評,指出共性問題,給出具體整改意見,學生依據同伴和教師的反饋,再進一步優化設計。教學設計定稿后,學生再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試講練習,熟練后錄制視頻,上傳學習通,再進行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通過這樣持續反復的優化改進,學生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產出質量就能不斷提升。
3教學反饋
課程結束后,筆者通過問卷和學生的反思日記調查了學生對課程的評價。問卷涵蓋“對教學模式的評價”“對學習資料的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對課程的建議”等維度。共回收有效問卷52份,回收率90%。反思日志8份。
對于產出導向法和混合式教學融合的新型教學模式,92%的學生表示“認可”;“上課前在學習通完成學習任務,讓我課堂上能更深入地思考”“老師讓我們試做教資面試模擬題,一下子就調動了我的積極性;帶著任務去學習,我們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動力更足?!苯^大多數(95%)的學生認為老師通過QQ社群和學習通發布的學習資料對學習有幫助;學生在反思日志中提到“老師發布在學習通上的優質課程教學設計和視頻加深了我對教材理論知識的理解”“可以反復觀看,可以模仿案例中的教學”。77%的學生表示基于產出導向法的混合式學習,相比傳統課堂,自身學習興趣得到增強;“任務很明確,在老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做,有成就感,興趣就上來了”。
作為課程改革實踐教師,筆者有一些反思,希望能給其他講授同類課程的教師帶來一點啟示。首先,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適用于英語教學法的課程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具有驅動力的任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利用教師資格證面試模擬題設計產出任務,讓學生感覺所學東西正是自己所需,驅動了學習積極性和更多的投入。教師的中介作用也降低了學生完成任務時的焦慮情緒,同時獲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根據積極心理學在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發現,積極的學習情緒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其次,在基于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并獲得更多的實踐教學機會。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并內化教學理論知識,逐漸形成初步的實踐知識。產出導向法和混合式教學融合的模式能夠提升英語教學法課程的有效教學,但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以及教師的中介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結語
本文將產出導向法“學用一體”的理念和“驅動―促成―評價”的課堂組織流程引入英語教學法課程的教學,通過學習通平臺,創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環境,革新了英語教學法課程教學模式。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筆者的教學設計還不夠成熟,課堂教學實施和評價有待進一步優化,期待更多更優秀的英語教學法教師參與改革嘗試,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基金項目:綿陽師范學院質量工程項目“指向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的英語教學法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MNU-JY20059),綿陽師范學院教改項目“英語學科專業課程師范性改革與建設研究”(MNU-JY20068),綿陽市社科聯項目“中小學英語實習教師情緒勞動策略研究”(MY2022ZC010)。
參考文獻
[1]陳算榮.高校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意義和當前面臨的問題[J].高教學刊,2016(7):15-16,19.
[2]李成陳.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研究:回顧與展望(2012-2021)[J].外語教學,2021,42(4):57-63.
[3]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 547-558.
[4]文秋芳,孫曙光.“產出導向法”驅動場景設計要素例析[J].外國教育研究前沿,2020(2):3-11.
[5]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3):348-358.
[6]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7(2):3-12,98.
[7]文秋芳.“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5):37-43.
[8]幸小梅.基于產出導向法的綜合英語混合式教學探究[J].教育觀察,2021,10(45):122-124.
[9]張文娟.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106-1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