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
[摘 要]在高校教育改革充分發展與知識經濟的背景下,高校逐漸與區域產業建立聯系,開展多樣化的校企合作,組成產學研合作共同體。2019年,教育部再次強調做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并對具體工作提出了具體意見。當下,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從小學起便開始實行創新教育。而我國的創新教育基本始于大學,大學創新教育過程中對實踐創新要求的缺失使得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較弱。本文基于重慶移通學院開創性引入導師制、書院制的教學改革實踐,探究高校藝術專業“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構建,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區域產業;教學改革;創新創業;導師制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藝術類教育教學活動是一項關系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整體的教育體系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在高等教育進入新常態的今天,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建設是進行教學質量工作動態管理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實現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的充分條件,也是實現高校教學質量管理習題改革的重要保證[1]。高校應基于創新創業理念,結合藝術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逐級分解集成,建構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結構模型。
1 重慶區域產業視域下的高校教學改革模式初探
與區域產業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作為高校教育改革的先頭軍,重慶各高校應承擔起這一教育改革的重任,積極應對,構建適合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教學和實踐的體系,引導大學生積極創業。重慶移通學院在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措施中表現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1.1 融通產學研合作模式,建設校企合作基地
高校教育與企業的產學研結合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重慶移通學院積極通過產學研這種有效、直接的途徑去完善促進人才培養方案。其中,該校藝術類專業充分依托專業特色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組織落實了多次企業宣講、企業培訓、企業實習等實踐活動。通過定制班的模式,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流程,將課堂學習與市場技能進行轉換,充分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此外,教師作為高校課堂的主導,也需與市場緊密聯系,通過掛職鍛煉、頂崗培訓、雙師教師等模式,從“教學”的源頭上深化校企合作,教師的科研技術經與企業協商一致后也可反哺企業。
1.2 依托學科競賽,培養學生新媒體創新技能
重慶移通學院藝術傳媒學院充分依托各專業優勢特色,將與藝術專業課程相關的學科競賽引入實踐課堂,如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短視頻競賽以及數字媒體藝術平面設計大賽等,在競賽中不僅與市場接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技能,而且獲得了優異成績,打響了專業名氣。此外,依托學科競賽,培養學生新媒體創新技能有利于拓展提高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思路,形成全方位、多層面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體系,鼓勵師生將課堂所學有效轉化為市場所需。
1.3 融合通識教育,創新驅動藝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通識教育既是大學的一種理念,也是全新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知識面的廣博性以及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目前,重慶移通學院廣設通識課程,以必修、選修兩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通識部與藝術傳媒學院的跨學院、跨專業培養人才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 時,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建立健全的知識體系結構和范疇,提高核心競爭力。
2 構建符合高校教育特色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用人市場在人才選用上多元性的增強,如何培養出與社會相匹配的創新創業型人才是擺在高校教育面前的重大議題。構建與高校教育相匹配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2]。
2.1 構建創新創業課程群落,形成人才培養的進階模塊
創新創業課程群的建設需卸下專業教育的包袱,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目標,分類設置課程板塊,將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創業課程教育分為各基礎進階模塊,層層突破。
2.1.1 設置與專業相關聯的創新課程模塊
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與專業教育建立起緊密的關系,打造有專業背景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有利于學生利用專業所長進行創新思維的開發,高校藝術專業可系統地開設與專業教育相聯系的創新創業課程,如新媒體、動畫制作、數字媒體網頁設計等,以市場所需為參照,以交叉學科為切入,將經濟市場的前沿問題引入課堂,幫助學生掌握多維度的學習方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2.1.2 開設創新創業課程
除專業教學中的創新課程外,藝術專業可在學校的牽頭下積極與企業共同建立以“創造、創新、創業”為主線的“三創”選修課平臺,此平臺的定位不與專業相關聯,而是面向全校開放,開設多元化的理論與實踐課程,重在提高學生認知,深化創新創業意識,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2.1.3 匹配社會人才需求,開通認證課程模塊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大學生的各種實用實踐技能必須附以權威認證,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創業、就業競爭力,藝術專業可在學校牽頭下開設適應專業需求的行業資格認證課程,幫助大學生提升市場競爭力。高校也可依此積極與行業認證機構建立相關合作,在高校培育方案中將其納入創新創業學分體系,以提高學生對認證課程模塊的重視高度。
2.2 打造“三室一體化”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所謂“三室一體化”,是在專業教育的前提下將實踐教學、創新教育納入具體的培養模式,意在融通“教室、實驗室、工作室”三室的合作互動關系,教室教學更強調理論與實踐課程的學習,而實驗室與工作室的模式則很好地彌補了教室單一教學的不足,通過與市場相聯系的實踐教學將學生所學進行有效轉化。目前,重慶移通學院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動畫專業,依據專業特色分別開設了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室,工作室實行導師責任制,在日常專業學習之余通過技能加強培訓、藝術布展、校企合作等模式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為學生快速進入市場、融入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 構建“導師制”“書院制”協同育人模式
對于重慶各大高校來說,藝術類實踐教學體系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實踐教學由教學任務、教學模式、教學管理、教學評估體系等要素構成。而創新創業培養體系應融入實踐教學的每一階段,做到細節上匹配、方向上一致。
3.1 建立分類指導導師制,形成創新創業分級體系
與以往由專業教育、專業學院為主導的“學分管理”概念不同,“學分制”的培養模式改單一為多元復合,包含了專業教育、思政教育、通識教育、素質教育等諸多方面,并將專業學院中的“學術事務”與“學務事務”相分離,由專業學院負責“學術事務”,處理學生專業教育學分。通過引入“書院制”育人模式,建立社區化、交互性、共享式的育人平臺,建立“特色書院”負責“學務事務”,實現“雙院制”學生管理新模式。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就必須做到導師責任分離,有針對性地設置學業導師、班級導師、科研導師、創業導師,對學生具體需求進行分類集中指導。
3.1.1 學業導師
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思維、藝術創作、行為處事、工作規劃上有一定的個體性特征,因而學業導師的工作不僅局限在專業教育、學術科研、創作指導上,還需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專業所長給予更為個性化的引導。通過引進實踐教學,將與經濟市場相關的學術熱點引入課堂教學,在充分發揮個體所長的同時,培養和挖掘學生的自我潛力,形成善思考、勤實踐的學習能力。
3.1.2 創業導師
創業導師可與校企合作的模式相聯系,將課堂教學擴展到實踐模擬中,圍繞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具體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與指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創新解決方法的能力。目前,重慶移通學院牽頭的校企合作基本都是行業里有一定影響力的影視、網絡公司,通過實驗室合作的方式進行一定規模的實習生派遣,并接收相關實踐業務。在具體項目中,由創業導師帶領學生與企業進行合作,并定期進行創新實戰模擬,考查學生的應變思維和創新能力。
3.2 構建與重慶影視產業相聯系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
在藝術類教學中要求教師不能簡單地“搬運知識”,更多的要基于社會需求以學生的基礎理論學習( 涵蓋專業理論和通識教育) 和實踐為重心,徹底轉變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的“路徑依賴”行為,注重學生的“橫向知識” 與“縱向知識”的復合培養[3],圍繞新形勢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實訓平臺支撐下建構適應時代需要的實踐教學體系結構。
3.2.1 通過“項目式”校企合作,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目前,重慶移通學院開設有三大藝術類專業,分別是廣播電視編導、數字媒體藝術以及動畫專業。在校企合作方面,三個專業廣開渠道,紛紛與行業里優秀新媒體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平臺,通過企業宣講、技能培訓、實踐實習等多渠道建立聯系,但在項目開展方面的合作還未形成。以重慶移通學院為例,其藝術專業在校企合作中,可由學校進行統籌,與企業進行多元化的合作,如“項目式”“承包式”“學習式”等。其中,項目式合作是高校最為普遍的模式,即通過專業導師、實踐導師的指導,與企業的具體橫向項目進行深度掛鉤,成立對應的項目小組。企業負責市場,學校負責技術創新,通過學校與企業的雙向合作,在項目中力求推進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攻關工作,實現雙方資源的互利雙贏。如此既可以整合雙方優勢資源,也可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面向市場的創新創業能力[4]。
3.2.2 與重慶影視產業共建就業基地,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近年來,通過校企合作,學校為企業輸出了大量實踐型人才,企業亦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多元平臺。但這種合作較為單一,往往是輸出與接受式的單一模式。共建就業基地是一次更為有益的嘗試,學校可與企業在單一輸出的基礎上積極共建就業基地,即在學生讀書階段便可在寒暑假期間,根據學生專業能力、實踐能力的具體評估情況有針對性地向用人單位進行實習人員的輸出。通過實習,學生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了解企業的運行模式,增強了工作適應能力,提高了畢業后的就業競爭力。而對于用人單位而言,在校學生的工資薪酬相對低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也具備更大空間,既方便企業對人才進行擇優選擇,也便于企業進行更為經濟的用人選擇。
3.2.3 構建重慶影視產業高校實訓基地,落實產學研高校進程
產學研一體化并不是高校創新創業模式的口號,而應落到實地,通過構建對學生實習就業有益的實訓基地,實現產學研一體化推進。藝術教育是開放且前沿的,任何封閉、單一的教育環境都無法培養出與市場經濟相符的實踐人才,產學研模式正好有效地打破了這一僵局。產學研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礎之上的再一次合作升級,在學院現有的校企合作項目的基礎上,擴大合作范圍,企業和學校都應在合作模式上進行更為大膽的嘗試。
4 結語
目前,重慶移通學院是重慶市首個實行書院制的高校,建立了以別都書院、愛蓮書院、北山書院、花果書院等在內的八大書院,各書院自成體系,形成不同學生群落,以培養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和學會合作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文化育人環境,形成文理滲透、專業互補、個性拓展的培養模式。各書院通過多樣化的文化活動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學生互動環節,營造了書院文化氛圍,如辯論競賽、讀書分享、采藕勞動,打造了多彩多功能的文化社區。書院以建立學生為主體的書院活動為目標,在多元的文化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組織能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在用人市場如火如荼的當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依然沒有減弱,如何將地方區域產業與高校教育進行良好的掛鉤已然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產學研視域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所學、理論所學,而是要走出校門,走向企業,未來還應走向國際,以具體的用人市場需求為參照,而非閉門造車。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與企業搭建的實習基地、實訓基地、項目式合作都無疑發揮著重大作用,重慶高校教育改革也歷經風雨,逐步積累的正是在不斷摸索與前行中總結的重要實踐經驗。因此,以重慶移通學院為例,其藝術類專業與企業之間形成的以產學研協同互動為前提的各類合作嘗試是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一步,也是未來高校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參考文獻
[1]張勇,方東輝,李湘吉. 創新創業裎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創新——以吉首大學校政企合作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為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19(5):81-82.
[2]李美會,朱易. 新時代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的路徑探究[J]. 教育教學論壇,2023(13):22-25.
[3]周肖舒,霍楷. OBE理念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探索[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 2023(6):1-6.
[4]王娜. 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研究[M].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