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牛曉丹
[摘 要]英語聽力對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至關重要。課程思政是當前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將其與英語聽力教學相結合,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我國大專學生在英語聽力方面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主要是由于學生自身的英語水平、聽力習慣和學習態度不夠,以及教學方式單一、內容枯燥乏味等造成的。文中探究了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現狀和挑戰,并提出了解決方案,以期為中國大專英語聽力教學的改革提供啟示。
[關鍵詞]課程思政;英語聽力;大專學生;改革和創新
近年來,課程思政已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通過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觀念。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已經成為中國大多數大專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1]。國內外已有許多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其中包括課程思政理論探究、實踐探索等。但是,針對英語聽力教學如何融入課程思政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獻還不夠充分。因此,對于如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本文旨在通過分析中國大專院校的英語聽力教學現狀,探索如何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聽力教學中,提出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英語學習有機結合。
一、課程思政與英語聽力教學
課程思政是指通過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課程思政的作用在于,通過教育引導學生,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文化素養。英語聽力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中的聽力技能的過程。英語聽力教學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律,例如:建立正確的聽力觀念、注重聽力材料的質量、注重聽力教學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等。
課程思政與英語聽力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首先,英語聽力教學可以通過選取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話題、素材和材料,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英語聽力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也是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目標;再次,英語聽力教學可以通過對歷史、文化、藝術等相關內容的介紹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本土文化和文化傳承,這也是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方面。
因此,英語聽力教學和課程思政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可以促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語教育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在英語教育改革中,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聽力教學中是必然的選擇。
二、大專英語聽力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材和教學內容的陳舊和缺乏實用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也在不斷變化。因此,英語聽力教材需要不斷更新以保持其實用性。教材更新可以確保學生學習的內容更貼近實際生活和職場需求。但是,傳統的英語聽力教材多數已經使用多年,且內容不夠貼近實際生活和職場需求,缺乏創新性和更新性,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二)教學方式的單一化和缺乏針對性
目前大多數教師仍采用傳統的聽力教學方式,如播放錄音、講解等,傳統的聽力教學方法可能過于注重聽力技能的訓練,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技能,如口語、閱讀和寫作[2]。同時,在教學方法上也缺乏創新,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水平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三)學生學習英語聽力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
由于英語聽力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差距較大,同時整體聽力選材難度較高,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難以保持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影響了學習效果。
(四)學生的聽力水平參差不齊,教學難度大
首先,學生在家庭和社交環境中接觸到的語言環境、接觸高等教育前的學習經歷、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態度等因素的差異,都會導致同一教學班級中的學生的聽力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五)缺乏有效的聽力評估和反饋機制
現階段,許多大專學校并沒有配備先進的聽力實驗室和設備,也沒有專業的聽力評估工具和方法,很難準確地測量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聽力技能的發展情況。同時,教學目標和評估標準不夠明確和統一,不同教師和教材可能存在差異。有些教師可能過于強調聽力考試的技巧和策略,而忽略了聽力技能的實際應用和提高。同時,不同學校和專業可能對聽力技能的要求和標準也存在差異。
綜上所述,要想改善中國大專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需要從教學內容的革新、教學方式的調整、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評價機制的改進等多個方面入手,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和標準,提升英語聽力教學質量。
三、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與創新
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教學已經逐漸從傳統的語言技能教學轉向以人文關懷為主題的綜合教學。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中英語聽力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是十分必要的。而課程思政的提出,則給英語聽力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英語聽力教學要貫徹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強調人文關懷,注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習聽力材料,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文化的精髓,學習英語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同時,還要借助課堂討論、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其次,英語聽力教學要注重學科融合,將思政教育與英語教育相結合。在聽力材料的選擇上,可以選取與思政相關的話題,例如,將國家安全教育融入聽力課堂中,讓學生認識到維護國家安全對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或者選擇歷史題材的英文素材,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對祖國的熱愛和認同。通過不斷聽取相關材料,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激發學生對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認識和思考[3]。同時,還可以通過閱讀英語文章、觀看英語電影等方式,引導學生關注國際熱點問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最后,英語聽力教學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傳統的聽力教學主要采用的是單向傳授,學生聽講師講解,而實際上學生的聽力水平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語音、語調、語境、文化背景等,因此,需要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包括分組討論、互動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提高聽力水平。
總之,英語聽力教學的改革與創新需要貫徹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強調人文關懷,注重學科融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聽力水平,使他們在國際化的背景下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與創新的實踐探索
(一)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研究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和直接教學法(the Direct Method)相結合的方式,以成都大學海外教育學院2022級廣播影視節目制作專業1班3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聽力課程進行了引入思政內容的設計。
課程大體分為三個教學環節:課前準備(Pre-task),課內教學(While-task)和課后總結(Post-task)。教材選擇使用純英文教材Get Ready for IELTS Listening,Collins,教學內容為“Unit 1 Family”通過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對英語聽力教學的認識,設計出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英語聽力教學方案,并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二)教學內容和設計
1.教學目標
①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家庭觀念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了解傳統家庭觀念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
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讓學生在聽取和理解英語聽力材料時具備一定的分析和推斷能力。
③通過教學實踐和創新,探索有效的英語聽力教學方法和策略,將傳統家庭觀念與英語聽力技能相結合。
2.教學內容
①課前準備(Pre-task):提醒學生在課前閱讀并熟悉《Get Ready for IELTS Listening,Collins》中關于“Family”單元的內容,并準備一些問題,以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思考。進行分組討論活動,在小組內討論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如孝順、家庭責任、家族觀念等,了解這些觀念在中國家庭中的應用和影響,并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準備一個小組報告,以便在While-task階段分享思考。
②課內教學(While-task):使用《Get Ready for IELTS Listening, Collins》中第一單元的相關聽力材料,該材料涵蓋了關于家庭這一主題的詞匯和背景知識。使用這些材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鍛煉聽力技能,也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內容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將聽力材料分為兩部分:短對話和長對話。針對短對話,教師讓學生首先獨立完成,然后再分組討論和分享答案。針對長對話,教師讓學生在聽取完整個對話后,回答相關問題,或者根據對話內容進行推斷和分析。在聽完材料后,教師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思考和理解,并進一步探討傳統家庭觀念在聽力材料中的應用和影響。
③課后總結(Post-task):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整個聽力訓練過程,并進行思考和總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家庭觀念的內涵和英語聽力的技巧。同時,教師提出課內相關話題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當天的學習收獲,并鼓勵他們在課后自主探究。最后,教師可以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總結,并給學生一些鼓勵和建議,以激發學生對英語聽力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三)實踐過程與結果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采用以人為本、以任務驅動、以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和以評價為導向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聽力教學活動,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設計真實情境的聽力任務,學生不僅提高聽力技能,還可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聽力表現,激勵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聽力水平。
(四)效果評價與反思
經過實踐探索,本研究的英語聽力教學方案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和肯定。學生在聽力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不足和問題,如教學過程中存在部分學生的參與度不夠、教師在任務設計方面需要更加豐富多彩等。針對這些問題,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案,提高教學實效性。
綜上所述,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與創新是一項重要的教育改革,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未來需要更多的實踐探索和創新,以不斷完善和提高英語聽力教學質量。
結束語
本文旨在探究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與創新,以我國非英語專業專科生為例。通過對課程思政和英語聽力教學的分析,提出了以人為本、以任務驅動、以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和以評價為導向的教學策略,并在實踐中進行了探索和創新。經過實踐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與創新可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同時,在實際教學中,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積極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不再是單純的“邊聽邊講”,而是以任務為驅動,在高互動頻率下,提高學生的聽力學習效果。通過使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目標的明確性,使學生更容易投入學習過程。并且,在多元化的教學資源的幫助下,能夠更好地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后以評價為導向的教學收尾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獲悉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聽力表現,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
本文僅以我國非英語專業專科生為例進行探索和實踐,對于其他教育階段和不同學科的教學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實踐。同時,本文的樣本容量較小,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未來,筆者將進一步深化基于課程思政的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理論研究,完善相關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以適應社會需求。同時,加強實踐探索,拓展研究范圍和樣本,不斷總結和分享實踐經驗,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胡杰輝.外語課程思政視角下的教學設計研究[J].中國外語,2021(2):53-59.
[2]姜曉麗.高校英語聽力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168):24-154-157.
[3]盧璐.應用型民辦高校本科英語聽力課程思政研究[J].英語教師,2022,22(12):46-49.
作者簡介:劉穎(1993—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成都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碩士,講師,教師。
研究方向:美國流行文化研究,英語聽力、口語教學研究,女性主義。
牛曉丹(1990— ),女,漢族,山西大同人,成都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碩士,講師,教師。
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成都大學校級一般課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融入外語學科課程思政路徑研究,項目編號:TCCXJY—2021—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