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愛衛
【編者按】低年級教師普遍覺得寫話難教。寫話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而低年級學生的寫話常常呈現內容空洞無物、脫離生活、缺乏活力、缺乏想象、表達方式單一的現象。看圖寫話是培養小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路徑。那么,如何基于兒童生活,引導低年級學生學會看圖寫話,從而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呢?本專輯的兩篇文章提供了較好的教學示范,可供參考。
【摘 要】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長壽橋岳帥小學一節二年級寫話課的教學組織實施為研究對象,具體敘述了低年級寫故事的課堂教學實施,真實反映了該校二年級學生寫故事的上課過程和特點,同時也呈現了該校低年級寫故事課堂的組織特征。
【關鍵詞】統編教材 小學語文 看圖寫故事 教學敘事 蛋殼的故事
《蛋殼的故事》是統編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寫話內容。教材分兩部分——“文字提示”和“圖畫提示”。文字提示包括:(1)寫話思路提示——“小蟲子、螞蟻和蝴蝶用雞蛋殼做了哪些事情?”“他們有什么有趣的經歷?把他們這一天的經歷寫下來吧!”(2)詞語提示——列舉了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早上”“過了一會兒”“到了下午”“天黑了”,提示學生按照時間順序來寫。圖畫提示的內容是:早上,小蟲子、螞蟻和蝴蝶把半個蛋殼做成了蹺蹺板,一起開心地玩耍;過了一會兒,他們乘著蛋殼做成的熱氣球飛上了天;到了下午,他們把蛋殼當作房子躲雨;天黑了,他們把蛋殼做成了一張舒適的小床,美美地睡覺了。
低年級教師普遍覺得寫話難教,下面以筆者執教的這一課為例,做一個完整敘事,探討低年級寫話教學的實施。
一、課堂教學
為了便于敘事,筆者把課堂教學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真實還原本節課的教學實施。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導入部分,教師和學生玩了一個“一物百變”的游戲。教師手里拿著一張白紙,先問學生“這是什么”;再請學生仔細看教師的動作,根據動作來猜一猜白紙變成了什么。教師先把白紙拿到面前,做描眉動作,并請一男生回答。該男生說是“鏡子”。教師又問:“你是怎么猜出來的?”該男生說:“老師在畫眉毛。媽媽化妝的時候,動作就是這樣的。”教師肯定了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來猜測。然后教師又讓學生借助白紙做動作,請其他學生來猜,猜對了就掌聲鼓勵。一個學生用白紙分別做出望遠方、看書的動作,其他學生先后猜出是望遠鏡、書本。掌聲響起,學習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教師及時表揚學生都很有想象力,接著揭示今天的學習內容是第四單元的看圖寫話《蛋殼的故事》,提醒學生關注“蛋殼又會怎么變,會帶來什么有趣的故事”,從而揭示課題。(板書:蛋殼的故事)
(二)學習看圖,根據圖意搭建故事框架
這部分以“了解圖畫順序”“看清圖畫主角”“感知故事內容”三個教學環節來推進。
教師先請學生看課件上呈現的四幅打亂順序的圖,讓學生給四幅圖重新排序。之后,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排。學生指出,四幅圖邊上有小圓點提示:第一幅圖是一個小圓點,第二幅圖有兩個小圓點,第三幅圖有三個小圓點,第四幅圖有四個小圓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紅色圓圈圈出每幅圖中的小圓點,提醒學生關注。教師肯定了學生懂得觀察,并小結“原來小圓點在提示圖畫的順序,看多幅圖,我們可以根據小圓點的多少來判斷它們的順序”。小結后,教師把課件上的圖畫順序重新排列。
學生會正確排序后,教師請學生再觀察這四幅圖,找出四幅圖上都有的事物。學生很快發現:四幅圖上的人物相同,都有小青蟲、螞蟻和蝴蝶;四幅圖上都有同一樣東西——蛋殼。教師請學生用上“小青蟲、螞蟻和蝴蝶用雞蛋殼(干什么)”這個句式,說一說每幅圖的意思,大致把握四幅圖的圖意。根據學生的發言,教師板書四件事情的關鍵詞:玩蹺蹺板、坐熱氣球、躲雨、睡覺。在學生能把握四幅圖的主要內容后,教師小結:“這四幅圖講了四件事情,今天我們就要借助這四幅圖來編寫一個故事。”教師板書“故事”一詞,并啟發學生回顧一個完整的故事要有的三要素,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起因”“經過”“結果”。如此,搭建起了整個故事的基本框架。
(三)示范教學,根據故事情節選用詞匯
“四幅圖就是四個小故事。以玩蹺蹺板為例,怎么把這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寫清楚呢?”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第一幅圖,開啟示范教學。
教師請學生看圖片,先說明圖片雖是靜止的,但故事卻有起因、經過、結果,因此需要展開想象,讓靜止的圖片動起來。然后拋出幾個啟發性的問題:小動物們在玩蹺蹺板之前可能會發生什么事?他們怎么會想到玩蹺蹺板的?玩蹺蹺板的結果是怎樣的?后面又會發生什么事?教師請學生根據問題自主想象“玩蹺蹺板”這個小故事的情節,但學生似乎沒能打開思路。看著有些茫然的學生,教師說:“想不出來沒關系,為了幫助大家打開想象,老師這兒有一個小視頻,能幫助大家說清楚這個小故事的起因。”學生露出期盼的神情,教師趁勢提出了一個要求:“請同學們看視頻的時候,要特別留意小動物們的動作。”
視頻主要內容:小青蟲、螞蟻和蝴蝶在郊外。小青蟲直挺挺地趴在地上,一幅無精打采的樣子;小螞蟻在邊上呆呆地站著;蝴蝶不停地在空中扇著翅膀。
看完視頻,學生大致說出了內容,并用上了“趴、立、飛”等動詞。教師選擇“趴、立”兩個詞語板書,并追問學生:“小動物們這樣的動作表現,留給你怎樣的印象?”有的學生說:“感覺他們沒事情好做。”有的學生說:“他們很無聊……”教師繼續引導:“這個視頻是根據我自己的想象請人制作出來的。你們腦袋瓜中關于三個小動物去玩蹺蹺板的起因會和老師想的完全一樣嗎?”學生笑著回答:“不會。”于是教師順勢請學生說說自己腦海里三個小動物玩蹺蹺板的起因。
小涵發言:小青蟲、小螞蟻和小蝴蝶住在同一個小區里。有一天,他們到樓下玩,可是小區里沒有什么玩具。小青蟲無奈地趴在地上;小螞蟻呆立著,嘴里不停地嘟囔著:“真沒勁,真沒勁!”;蝴蝶在反復扇著翅膀。大家都無聊極了!
教師肯定了小涵的發言,提示其他學生也可以像她這樣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想象說話,并要求同桌互相說一說。學生言說的欲望強烈,同桌兩兩合作地說開了。等學生說得差不多,聲音漸漸輕下來后,教師說:“玩蹺蹺板這個小故事的起因我們會說了,那你們知道他們是怎么做成蹺蹺板,又是怎么玩蹺蹺板的嗎?老師這兒還有一個小視頻,你們想繼續看嗎?”教師播放第二個小視頻,請學生繼續看清楚小動物們的動作。
視頻主要內容:小青蟲看見路邊有半個蛋殼,就爬到螞蟻身邊,嘴巴一動一動的,顯然在說話。螞蟻把蛋殼推過來,并倒扣下來。小青蟲把一塊木板拉過來,他們先合力把木板架到蛋殼上,然后爬上木板的兩端,開始玩起了蹺蹺板。蝴蝶在一旁高興地飛來飛去。
看完視頻,教師問學生觀察到三個小動物分別做了什么。學生積極舉手發言,教師請小承來說一說。
小承講述:“突然,小青蟲看見一個蛋殼……”教師示意先停一下:“請看清楚,是一個完整的蛋殼嗎?”小承重新講述:“突然,小青蟲看見半個蛋殼,它想出辦法來了,就爬過去和螞蟻說話。螞蟻聽了,就去推蛋殼……”
教師邊聽邊板書“看見、想、爬”三個動詞,并再次提示小承:“孩子,先別急著往下說。請你想一想,小青蟲對螞蟻說了什么,螞蟻才會去推蛋殼。把小青蟲的話說出來,能行嗎?”
小承點點頭,繼續講述:“小青蟲看見半個蛋殼,他想出辦法來了,就爬過去對螞蟻說:‘你看,那邊有半個蛋殼,我們去把它拿過來做成蹺蹺板,這樣我們就可以玩蹺蹺板了。螞蟻聽了,就跑過去把蛋殼推了過來,然后翻過來扣在地上。小青蟲找到了一塊木板,用力地拉過來。他們齊心協力,把木板架到了蛋殼上,他們開心地玩起了蹺蹺板。蝴蝶在一旁高興地飛來飛去。”
教師繼續邊聽邊板書“說、推、拉、扣、架”等關鍵動詞,同時對學生說:“你們看,小承剛才說的時候用上了這么多動詞,讓我們一聽,仿佛看見了小青蟲和螞蟻是怎么做蹺蹺板的。太棒了!但她只是說‘他們開開心心地玩起了蹺蹺板,所以我還不清楚他們是怎么玩的。誰能用上兩三個動詞,說得更清楚些?”
小銘站起來說:“他們是一上一下玩蹺蹺板。”“對啊!那蹺蹺板怎么會一上一下的呢?看螞蟻的腳,現在在哪里?螞蟻是怎么做,才能讓蹺蹺板蹺上去的?看老師演示螞蟻的動作啊!”教師微蹲,然后用腳一蹬,直起身子。小銘馬上領悟了,搶著說:“用腳蹬!”教師隨即板書“蹬”,說:“小青蟲沒有腳,他又是怎么做的?再看老師演示。”教師演示屁股往下一坐。小銘開心地喊起來:“小青蟲用屁股往下用力一坐!”教師笑著板書“坐”,然后說:“小青蟲和螞蟻前面是在做蹺蹺板,他們是怎么上去玩蹺蹺板的?還需要一個不可或缺的動作。”“他們爬上去的!”小桐喊起來。教師肯定了小桐的回答,補充板書“爬”字,然后說:“現在,我們知道了‘玩蹺蹺板這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誰能用一句話來總結一下?”小桐接著說:“他們玩得很開心!”教師道:“是啊,開心的時候,我們都會笑。最后也可以說‘他們玩著、笑著,真開心啊!”教師板書“笑”字,然后對學生說:“好了,現在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都有了,自己借助黑板上表示動作的詞,把‘玩蹺蹺板這個小故事說給同桌聽吧!”
(四)遷移寫法,緊扣動詞說寫故事
有了“玩蹺蹺板”小故事的示范說,學生基本明白了講故事要把“起因、經過、結果”講清楚,并且講的時候要展開想象,讓靜止的畫面動起來,要說清楚人物的動作,還可以想象人物會說些什么話。
接下來,教師先請學生從剩下的三幅圖里選擇一幅自己最感興趣的圖,在該圖的下面畫上勾。然后,請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播放動畫片,像剛才一樣,把想到的表示動作的詞寫下來。三分鐘后,教師請學生借助自己寫的動詞,說說這個小故事。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有了明顯的提升。這次,教師沒有對發言的學生進行任何語言提示,而是等該學生說完后,再請其他學生來修正,然后再讓同桌之間互相說。接著,教師請學生拿出紙和筆,把自己剛才說的小故事寫下來。在寫之前,教師用星級給出了三條評價要求:
★格式正確:自然段開頭空兩格,標點符號要占格。
★★故事完整:故事有起因、經過和結果。
★★★故事有趣:展開想象,借助動作詞把故事寫得有趣。
明確任務后,全班學生就拿起筆開始寫。很快有人寫好了,教師讓他們自己站起來默讀,并根據寫話要求自己打星,覺得有地方需要修改的,可以馬上坐下來修改。等大部分學生把一個小故事寫好了,教師示意學生停下來,并告訴他們:這節課,我們每個人寫的只是《蛋殼的故事》四個小故事中的一個,其實,這四個小故事還可以連起來變成一個大故事。教師先出示課文中給出的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請學生想一想,怎么用上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說一句話放在每個小故事的開頭,把這四個小故事連起來變成一個大故事。接著,教師請四個寫不同內容的學生用上表示時間的詞語,把自己的故事串聯起來說一說。最后,教師交代下節課的學習任務:下節課,我們要用好這幾個時間詞語,把這四個小故事連起來寫成一個大故事。
二、教學反思
反思一:低年級寫故事要有基本的框架。我們時常聽到低年級學生寫話要“我手寫我心”,就想當然地認為,低年級學生寫話,可以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這句話指的是,低年級學生寫話,不要過多地去約束、限制,要避免寫話格式化、套路化,但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已有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把“我”放進去,遵從自己的內心想法去寫。但對于一些基本的寫話框架,還是要有的。如本次寫話,是要求借助文字提示和圖畫提示,把小青蟲、小螞蟻和小蝴蝶一天的經歷寫下來。“一天的經歷”其實就是一個小故事。寫故事,就要把“起因、經過、結果”三個故事的要素寫清楚、寫完整,這是故事的基本框架。這三部分,無論少了哪一部分,“框架”都會不穩,都會直接導致故事不完整。此外,如果沒有教科書給出的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做銜接,“一天的經歷”這個大故事就無法自然銜接,四個小故事彼此之間就會孤立。因而,本次寫話教學,“故事框架”和“用銜接詞過渡”保證了整個故事的完整性和自然性,這些是必教的內容。
反思二:低年級寫故事要有必要的情節。低年級學生寫故事往往是“會說不會寫”,說起來活靈活現,寫下來干巴巴幾句話,缺乏展開的故事情節。細思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書寫的速度跟不上思維的速度,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和寫字量有限,寫故事中要用到的字詞不能快速準確地提取運用;二是容易遺忘,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故事細節剛剛說完,在書寫的時候就遺忘了。因而,在寫故事的教學過程中,就需要用“搭建支架”的方式,幫助低年級學生把他們轉瞬即逝的口頭編寫的“故事情節”固定下來。本課的教學,就是讓學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分三個情節片段觀察圖片、觀看視頻,想象每個情節里的主要內容,借助關鍵動詞串聯說故事、寫故事。這樣,保證了情節之間的豐滿和連貫。
反思三:低年級寫故事要用恰當的詞匯。低年級寫故事要和閱讀教學緊密結合,要結合課文表達的特點和重點進行練習。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很多課文的典型語段,都能給學生寫故事以很好的示范。二年級不少課文有用一連串的動詞寫清楚一個小片段。如二年級上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里寫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就用了“游、長出、看見、追、叫”等動詞,把小蝌蚪怎么找媽媽的寫清楚了。又如,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鄧小平爺爺種樹的過程,也是用了“挖、挑選、移入、揮、填、看看、說、走、扶正”等動詞。顯然,二年級學生寫故事時用一連串的動詞來寫清楚一個小情節,是有“文”可依的。本次寫故事教學,在具體用詞的指導上,重點落在“抓住動詞來準確表達”,這既是對閱讀成效的一種回應,也是對用詞能力的一種練習。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長壽橋岳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