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銘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斷融入,為教師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及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能夠更加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推動學生審美能力、藝術表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水平的提升,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本文論述了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價值,分析了小學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入融合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信息技術驅動小學音樂教學創新的策略,以期為具體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音樂 教學創新 深度融合
音樂是人類文化歷史長河中的重要結晶,有著自身所特有的藝術內涵和魅力,是義務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以往的音樂教學工作中,部分教師將音樂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唱歌教育,這一錯誤的認知既有教師個人教育理念上的局限,也與教學資源的貧瘠息息相關。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為教師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上有了極大的優化,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加生動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特長。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以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出發點,推動教育工作的不斷創新發展。
一、信息技術對于音樂教學的價值
(一)有助于教學方式的創新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教師領唱、學生跟唱”構成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在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升,對于音樂知識的掌握、音樂作品的審美也不夠深刻。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工作中的滲透,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在智能APP、多媒體設備以及電教室的幫助下,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以及音樂課堂的趣味性。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音樂中的動物”這一單元時,發現該單元的內容基本圍繞著動物的叫聲和生活習性展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小雞、蜜蜂、小鳥以及小牛等動物的聲音,并將這些聲音組合成動人的旋律,從而構建起生動的教學情境。
(二)有助于教學內容的拓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依托教材內容以及教輔材料開展教學活動,教學資源的貧瘠導致很多知識無法展開,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也比較片面。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豐富教學資源,以教材為大綱呈現給學生一個更加精彩的音樂世界。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東方之珠》這首歌時,小學生由于知識儲備的薄弱對于歌曲的內涵往往很難了解,進而無法在演唱的過程中感受改革開放這段歷史的蕩氣回腸。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紀錄片的形式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了解香港回歸祖國這一重要的時刻,同時,教師還可以播放《七子之歌》等相關的音樂作品,形成良好的教學輔助效果。
(三)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
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既需要學生在課上的學習,也需要課后的不斷自主練習。在以往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往往集中于課上,學生課后很少愿意進一步加強學習,教師也難以與學生形成有效的溝通。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學習的地點不必在教室,教師的教學也不必局限于課上,信息技術能夠打破時空的限制,讓音樂教育更加自由。例如,教師在布置課余任務后,為了保證學生的完成質量,可以要求學生錄制開展音樂活動的視頻并分享在班級群內,從而形成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豐富音樂教學方式,培養藝術表現興趣
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參與表現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深度體驗中提升藝術表現能力。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往往缺乏表達的勇氣,如果教師不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那么學生就更加容易出現緊張的心理,使音樂課堂一片死氣沉沉。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能夠豐富音樂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藝術表現和創作的欲望。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國旗國旗真美麗》這首歌時,為了喚醒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從教材中選取同一主題的相關歌曲,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紅旗頌》等,并下載制作相應的MV。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這一組歌曲的欣賞,并進行提問:“大家欣賞完這一組歌曲后有什么感想?”這時候學生紛紛表示:“這些歌曲與祖國和國旗相關,聽完之后感覺心中充滿了力量”。趁著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繼續完成歌唱技巧的學習。最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表演展示的平臺,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演唱一部分內容。在布置完任務后,可以借助音響、話筒、智能APP等為學生搭建一個歌唱的舞臺,激發學生的歌唱表演欲望。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單調的歌唱展示變為了集體合作表演,學生對于張嘴發聲、揮手打節拍這些展示活動有了更高的認可。
(二)引入、整合教學資源,提高文化理解水平
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做好本學科的教學工作,更要立足于教學資源的整合,發揮學科的育人價值。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作品本身就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價值,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引入網絡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加強對音樂作品中文化內涵的吸收,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水平。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二胡獨奏《賽馬》時,可以先利用微課為學生介紹二胡的起源,隨后為學生介紹二胡的結構和演奏技巧。在完成這些理論知識的補充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優秀二胡演奏作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二胡獨特的音色和演奏節奏。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嘗試演奏,嘗試完成簡單的曲譜練習,對于特別喜愛二胡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單獨訓練,以校園社團、興趣小組等形式,為學生創造學習的平臺。多彩的民族樂器學習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和源遠流長。信息技術形成對教材內容的有力支撐和補充,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課外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發揮微信群、微信公眾平臺的價值,為學生補充課上音樂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后時間完成學習,加強對音樂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
(三)借助信息技術優勢,組織音樂實踐活動
小學音樂課程不僅是對教材內容的講解,更應該讓學生參與音樂活動,在生活中享受音樂。在“雙減”背景下,關注學生的減負和個性化成長,音樂活動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教師可以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音樂實踐活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對于音樂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有了更多的選擇,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享受音樂、創造音樂。其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系統的音樂欣賞活動,圍繞某一音樂作者或者主題整合代表作,讓學生在多媒體教室或者音樂教室進行沉浸式欣賞。在學生完成課內外音樂作品的欣賞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分享感受,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可以為學生補充相關的音樂背景知識,幫助學生開拓知識視野。其二,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設備,組織主題音樂會、合唱練習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為學生提供歌唱和表演的舞臺。例如,在學習完《五十六朵花》時,由于本單元的主題是民族音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選取自己家鄉的民謠開展歌曲演唱活動。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前下載背景音樂,提供PPT背景、音響以及話筒等,讓學生在更加真實的情境下進行音樂活動。其三,教師可以借助線上K歌軟件讓學生練唱學過的歌曲,通過APP的打分系統,學生能夠不斷糾正自己的發音,提高歌唱的水平。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分數,鼓勵他們相互追趕形成良性的競爭氛圍,讓音樂活動陪伴學生不斷成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小學音樂教育工作中的滲透,為教師優化教學活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教師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信息技術對于音樂教學活動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教學資源的豐富、教學形式的革新以及教育資源呈現方式的革新上,能夠讓抽象的東西更加直觀形象,同時打破了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角度出發,教師可以從強化視聽語言結合、豐富音樂教學方式、整合教學資源以及組織音樂實踐活動等方面開展教學工作,推動信息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江田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楊碧瑜,陳菁.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策略[J].華夏教師,2022(26):91-93.
[2]魏玉梅.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生音樂編創教學實踐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33):105-106.
[3]朱芳.信息技術下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戲劇之家,2022(29):185-187.
[4]唐珊.簡析小學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策略[J].課堂內外(小學教研),2021(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