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旺
摘 要: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育工作中,有部分教師存在著教學理念傳統滯后、教學內容局限封閉、教學過程模式化且固定化等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狀態過于被動,整體教學效率下降。據此,需要增強教師隊伍能力建設、增強教學過程中的開放性、拓展多種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課堂主體性,在多重維度下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創新思辨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創新教學;思辨能力;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6-0090-03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不再適應全新的社會發展步伐和人才綜合需求,教師應當緊隨社會發展變化,在更加綜合、全面、文化驅動的教學視角下重新規劃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具有生活實踐意義、跨文化研究意義、多學科意義、多形式參與的課堂教學。
1.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理念傳統滯后
部分教師堅持傳統教育教學理念,踐行傳統說教式教學法、填鴨式教學法,身處全新的社會背景但沒有做出相應的改進和調整,導致整體教學效率低下。這部分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習慣于主動地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從而追求更高的教學效率。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一定意義上講的確可以為教師節省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但同時其教學效率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學內容局限封閉
在多元化、多領域歷史文化知識的綜合掌握過程中,學生的思辨能力才能夠得到有效提升。然而部分教師并不關注學科之間、學科與生活現實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相關的融合教學,總是單純地把教學焦點投注于課本解讀中,缺乏多種領域知識的融合滲透,這難以為學生打開更加全面性的知識視角和歷史格局。
(3)教學過程模式化、固定化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總是提前把重點知識部分羅列出來交給學生,上課過程中,簡單為學生串聯性講述一下課本內容的具體故事,將必要的時間、地點、事件、人物等內容進行簡要的區分和聯系。大多數時候,這部分教師并不在意學生具體的個別接受狀況,主觀性地把全班同學劃定在同一學習能力之內,并且采用統一的方式為學生灌輸一系列主要內容。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課本知識的狀態,并且往往被教師要求在短時間內把相關內容熟練背誦。而很多學生還沒有深入理解課本上的內容究竟講的是什么,就要迅速機械性地將其背誦出來,這種刻板而缺乏活力的歷史課堂,讓學生漸漸失去主動探索、理解的興趣,從而養成由教師主導、毫無個人主見的學習模式,并不利于長期學習。
(4)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只有培養起充分主動學習的能力,才能夠真正從漫長的教育生涯中獲益。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生缺乏主動性,即便在初期結合自身知識儲備、生活體驗,對課本內容提出了不同的相關問題及想法,也會立刻因為與“標準答案”不符而遭到否定,并且往往需要始終以課本標準答案為唯一思考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探索積極性屢次遭到否定和打擊,就會在日復一日的過程中慢慢失去主動探索的興趣,轉而接受教師權威性教育模式,即“強行認同教師講述的一切,迅速背誦教師布置的一切”,從而與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產生共鳴。
2.思辨能力重要性及高中歷史課堂創新實施策略
(1)思辨能力重要性
第一,增強學生知識專業化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鼓勵學生針對同類知識、不同領域知識進行宏觀分析整合,可使學生在相互聯系、對比的過程中獲取全新的認知。同時,在思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具體歷史知識獲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增強其學習內容的專業化程度。
第二,增強學生創新能力。高中生正處于思維非常活躍、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與探索心理的狀態,如果可以在受教育過程中得到教師科學的教學引導,就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其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第三,提高學生歷史文化內在涵養。思辨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實現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交融審視,完成歷史知識和其他民族文化、國家發展等內容的宏觀把握,從而有效增強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提高歷史文化內在涵養。
(2)高中歷史課堂創新實施策略
第一,增強教師隊伍能力建設。高中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主要內容以我國歷史重大事件為主,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目標就是熟練掌握我國歷史相關內容,洞察每個歷史階段朝代更迭的深層原因并認識其歷史教訓。這一學科的高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中外歷史相關知識,能夠清晰貫徹其時間順序、地域特色、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教師不僅需要深入地掌握高中歷史課本上的所有內容,還應該保持不斷學習、補充知識庫的習慣,從其他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地理學等方面擴寬自己的知識范圍,以求在授課過程中,從各個不同的視角入手為學生講述歷史更迭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綜合性因素。因而,高中歷史教師首先需要具備高度的相關知識專業素養,這應該在教師參與求職選拔活動的時候,學校人事部門就以各種學術門檻挑選歷史知識儲備更加豐富、研究深度更為深入的教師人才,從而確保具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受教育水平。教師擁有了較高的專業知識素養,僅僅是身為一名歷史教師的基本需求,要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其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作用,還需要教師從教育理念、教師職業素養、教育職責認知等方面出發,不斷提升自己的相關職業素養。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把“育人”理念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放棄僅僅追求業績合格的追求,把自己放在更加廣闊的教育格局之上,明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為國家培育真正有用的高端性人才。
教師要把為學生傳遞真實有效的歷史知識作為教學目標,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僅僅追求讓學生取得體面的考試成績,而不關心學生對歷史知識真正理解了多少。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的轉換自己的教學理念,認識到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學習到一定的歷史知識,而不是簡單機械性地背誦考試內容,避免在考試過后因為心理抗拒而不再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溫習。通過深刻理解“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內在意義,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和習慣,比簡單要求學生考取一個好成績更加重要。并且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教師也要充分轉換自身的身份,以同等級別的伙伴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深入了解學生在具體歷史課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針對歷史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難以接受的地方,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歷史教學。
第二,增強教學過程中的開放性。增強教學過程中的開放性,才能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課程內容的可能性,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提升課程的綜合教學效率。教師在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探索學習能力,在遇到一系列問題時,都應該首先鼓勵學生自主解答、自主探索,在最后階段再根據相關問題給出確切答案。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很多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師難以接受學生采取數字化、網絡信息化、視頻、圖繪、表演等方式來完成平時的課后任務,僅僅要求其采取嚴格的文字編輯方式,按照教材慣性思維體系,對相關歷史性問題做出思考和解答。這種方式會令學生慢慢放棄多樣的學習方式,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文字編輯中。雖然這一方式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是不利于發掘學生在歷史板塊的活躍性和多維性思維。針對此現象,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各領域特長,并且將其為歷史學習所用,采取不同的表現方式回答具體的歷史問題。在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歷史現象進行理解時,教師也要首先作為傾聽者充分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肯定其合理部分,對錯誤部分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其自行糾正。
第三,拓展多種教學模式。首先,開展對話式教學,鼓勵學生積極針對某一具體話題展開對話討論,在相互之間的思維碰撞過程中產生創新思維,提升整體的學習認知。以高中歷史課程“辛亥革命”為例,可引導學生展開對話,積極針對某一關鍵詞進行討論。教師可以在課前將大家分為兩個學習大組,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根據本節課內容搜集資料,針對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基本發展歷程、社會意義等展開交流討論。課上每個小組輪流展示自己組內的相關學習成果,并且積極針對對方小組內容闡述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缺漏,提出問題并且在討論交流中予以解決。辛亥革命的發生對我國整體發展前進而言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在其具體發生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不妥之處”,教師可以以這一視角引發大家思考,鼓勵學生展開自由創想,找出辛亥革命不夠先進積極的部分,并且共同交流另一種發展趨勢,在深入思考、辯證舉例的學習過程中深化教學效果。其次,開展探究式歷史教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某一歷史文化視角,展開深入挖掘和綜合思考,利用思辨學習能力找出歷史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內涵。以高中歷史課程“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為例,可引導學生針對宋朝時期整個國家不同領域的發展狀況展開具體探究。宋朝時期國家整體軍事實力較弱,但文化發展卻十分繁榮,經濟發展也十分昌盛,這一現象從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似乎不太合理。教師可以以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且鼓勵大家積極調動自己手邊的學習資源展開具體探究,找出宋朝時期經濟文化發展繁榮,軍事實力卻不盡人意的內在緣由。積極利用歷史文化內容中存在的矛盾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且鼓勵大家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可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探析中找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則,完成學科學習效果提升。
第四,提升學生課堂主體性。學生是教育事業中的主體,一切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獲取更加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從而更好地投入建設祖國的奉獻事業中。但是在過往相當漫長的教育過程中,多數學校都是呈現出一種相反的態勢,即教師往往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緊緊跟隨教師的教學活動,課堂中一切教學行為,其焦點都總是集中于教師個人身上,而學生總是亦步亦趨毫無個體性思維地跟隨教師的教學步伐。這種教育模式,很容易因為長期形成的教師權威而消磨學生表達自己、主動探索的意志,一旦學生在具體的歷史學習過程中失去了自行思考探索的興趣,將不利于學生當前的學習以及未來的發展。
為了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要把課堂充分的還給學生。在課堂開始階段,教師可以提出一個簡單的引導性問題,要求學生舉手回答,在學生完成問題探索回答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大家針對各自給出的不同的答案進行討論,并且選取與課程主題相關的回答進行分析,以此引出本次課程的教學主題。在具體的課程講述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應用相關的影視作品、圖片素材以及主線性思維導圖等,以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素材賞析的過程中,根據具體內容不斷給出內容補充。當學生看到部分歷史畫面后提出不解或給出個人解析時,教師要站在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其表述內容的合理部分,針對學生對相關資料的錯誤理解,教師要循循善誘,基于各方面知識儲備,帶領學生找到正確的內容解答。
課程結尾部分,教師也應該把內容總結的任務分配給學生小組,讓學生通過短暫的討論對課本不同板塊進行總結,在學生給出的總結內容基礎上,教師再“查漏補缺”進行補充和糾正。由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并且在自己提出不同想法時,會因為教師各種鼓勵表揚而備受鼓舞,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己的學習積極性,更加愿意花時間和花精力探索其他同學所不知道的歷史知識,并且在課堂上表現自己。
3.結語
高中歷史教育是學生建構完整歷史文化知識體系和培養基本社會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做好高中歷史教育,需要從多方面出發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使學生形成較高的思辨能力。高中歷史教學任務對當代歷史教師而言,依舊存在很多的問題,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改革和創新。每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都會對具體的教育活動提出不同的教育需求,這就需要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事業,不斷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注入新鮮血液,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龐曉晴.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2]陳偉民.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0(10).